名作家记

名作家记
作者: 张守仁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7.70
折扣购买: 名作家记
ISBN: 9787530219256

作者简介

张守仁,出生于1933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十月》文学期刊创始人之一,曾任《十月》杂志副主编。从事文学编辑四十余年,被誉为北京文坛“四大名编”之一。

他既是一位编辑家,又是一位散文家、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废墟上的春天》《文坛风景线》《你就是爱》《寻找勿忘我》《爱是一种伤害》,译作有《道路在呼唤》(俄)、《魏列萨耶夫中短篇小说集》(俄)、《屠格涅夫散文选》(俄)等。他编发的《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公开的情书》等许多作品,在全国获奖并得到广大读者喜爱。

内容简介

我永远感激他们——《名作家记》自序

在首都文学界纷纷庆祝《十月》创刊四十周年、欢度这一文坛节*之际,不禁回想起1977年夏天,我、王世敏、章仲锷仨人,在山东济南南郊宾馆商议出版一本大型文学杂志,以打破封冻的坚冰,吹响文艺的号角,迎接思想解放的新时代到来。

当时想了许多刊名,先后提议的有《东方》《东风》《首都文学》,全被否定,*后王世敏想出《十月》的刊名。我眼前一亮,说这个名字富有意义: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0月,红*长征胜利在1935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在1949年10月,打倒“***”在1976年10月。章仲锷也赞同,说“十月”还能表示金秋丰收的喜悦之情,以此园地迎接作家们归队后的创作**。我们仨人决心做**个吃螃蟹的人,冲出禁区,思想**,让新办的刊物走在时代的前面。

王世敏当时是北京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他办事果断,有权调配人力,回京后立即挑选黎汀等人筹备班子,组织稿件,请故宫博物院书法家写刊名。经过一年多策划,《十月》创刊号(当时以书代刊),终于1978年8月问世。这是打倒“***”、“**”结束后出版的**个大型刊物,新华社立即播出通稿,将这一重要文学消息昭告全国读者。由于**期登出了茅盾、臧克家、杨沫、李准的稿子,由我编发了刘心武冲破禁区的小说《爱情的位置》,由黎汀在“学习与借鉴”栏目里刊出了鲁迅的《药》、茅盾的《春蚕》、屠格涅夫的《木木》和都德的《*后一课》等赏析文章,故刊物大*欢迎,各地读者奔走相告。

紧接着佳作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十月》编辑部:丁玲的《“牛棚”小品》、黄宗英的《大雁情》、王蒙的《相见时难》、邓友梅的《追赶队伍的女兵们》、从维熙的《第十个弹孔》、刘绍棠的《蒲柳人家》、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汪曾祺的《岁寒三友》、蒋子龙的《开拓者》、冯宗璞的《三生石》、古华的《爬满青藤的木屋》、白桦的《苦恋》、张洁的《沉重的翅膀》、季羡林的《天雨曼陀罗》、理由的《痴情》、陈祖芬的《经济和人》、靳凡的《公开的情书》、孙犁的《书的梦》、巴金的《致〈十月〉》、林斤澜的《矮凳桥小品》、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张承志的《北方的河》、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张一弓的《张铁匠的罗曼史》、张贤亮的《绿化树》、铁凝的《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冯骥才的《一百个人的十年》、王安忆的《荒山之恋》、贾平凹的《*窝洼的人家》、陈建功的《鬈毛》、梁晓声的《雪城》、高行健的《车站》……好稿多得用不完,佳评如潮。当时《十月》刊发的许多中篇小说被人转载,并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广播剧、京剧、评剧,导致《十月》发行量节节攀升至六七十万,成为当时一百多家文学刊物中领队的大雁。读者来信堆积如小山,只能用一条条麻袋来装。公众场合常能听到人们议论《十月》新发的作品;高校图书馆管理员常提出要添购《十月》,以满足大学生急切的阅读需要;湖北一位作家作品获奖,宝贵奖品竟是一本《十?月》。《十月》成了文坛的精神高地,全国有百多家杂志,强烈要求和我们交换刊物。1981年春天、1983年春天,中国作家协会举办两次全国中篇小说评奖,共有三十部作品获?奖,其中就有十部中篇小说都发表在《十月》上,得奖数竟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巴金老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专门撰写《致〈十月〉》一文,表扬“《十月》杂志是很好的大型?刊物”。北京大学教授谢冕先生于2003年12月初写的《一份刊物和一个时代》中说:“《十月》走在当年思想解放潮流的前面,也走在艺术解放潮流的前面。”“发表在《十月》并获得佳评的那些作品,不仅记载着一个时代思想所达到的高度,也记载着一个时代艺术所达到的精度。”

我经历了《十月》从创办到全盛的黄金时期,因而我和众多作家有了频繁接触、深入了解的机会。我常和他们通宵达旦地畅谈,国情民情、人生经历、创作甘苦,无不涉及。熟悉了,成了挚友和知音,就向他们约写*使他们激动、*难忘、*擅长、*拿手的题材,因而常能创作出超水平的小说,使《十月》在众刊中独占鳌头,大放光彩。

时光流逝,人生苦短。从80年代至今三十多载过去了,“当时共我夜语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我和他们打过交道的、给《十月》写过稿的,如茅盾、巴金、丁玲、冰心、邓?拓、汪曾祺、孙犁、徐迟、季羡林、钱钟书、杨绛、冯牧、?陈荒煤、吴伯箫、李准、林斤澜、冯其庸、刘绍棠、骆宾基、张贤亮、张一弓、张天民、张笑天、余易木、章仲锷、史铁?生、程乃珊、苇岸、胡冬林、张弦、张玲、秦志钰……先后离世。我时常怀念他们。

回忆往昔,种种情景,历历在目。前辈们的嘉言懿行、为人为文,足资楷模。

…………

◇《十月》杂志创始人之一、编辑家张守仁怀人忆事散文集

◇四十余个中国文坛绕不过去的名字,汪曾祺、徐迟、王蒙、铁凝、宗璞、史铁生、张贤亮、贾平凹、李存葆、冯骥才、陈建功、邓拓、孙犁、吴伯箫、钱锺书、杨绛、冰心、从维熙、苇岸、骆一禾、张洁、李陀……

◇文学黄金岁月的鲜活记录一本气质独特的“个人文学史”

◇老编辑的视角散文家的韵致见旁人未见写他人未写

◇写下长达四十多年的编辑忆旧,记下新时期黄金岁月中旗帜性刊物《十月》的风采,录下作家们的音容笑貌、情感历程、生活细节,不让它们湮灭于历史尘埃之中。这是我晚年必须做的事,也算是我这个老编辑留存给读者的一份薄礼吧。——张守仁

◇内含珍贵照片四色全彩精装典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