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参与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参与
作者: 高春凤
出版社: 经济日报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44.02
折扣购买: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社会力量参与
ISBN: 978751961400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长城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承载了极为丰 富、厚重的历史文化信息,代表着军事文化、农耕文化 、游牧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文化、贸易文化等多种文 化类型,体现了民族融合、军事防御体系和农牧交错带 的人地关系。今天,长城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资源 ,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阐释长城的文化价 值,提升公众对文化遗产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增进 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欣赏,是现阶段文化遗产传承 发展的关键议题和重要内容,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 业与教育、农业、科技、交通、体育等领域跨界融合的 基础性工作。 一、鲜明的建筑文化特征 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蜿蜒于中国北 方,跨越山脉和平原,宛如一条巨龙,横亘在大地之上 。长城的建造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经过几个 朝代的修建和扩展,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呈现鲜明 的建筑文化特色。 (一)连续性、整合性和防御性 长城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线性建筑,具有连续性、 整合性和防御性特征。长城的连续性既表现为时间的连 续,也表现为设施的连续。长城不是某个时代的产物, 而是历史延续的结果。长城绵延不绝,城墙与关隘、城 堡、烽火台等建筑设施相互连接。以齐长城为例,它横 亘于齐鲁大地,集山地防御、河流防御和海洋防御于一 体,形成了贯穿东西、全线连接、完整齐备的长城防御 体系。 长城的整合性主要是指长城与所在区域的地势、地 质、气候等自然环境相结合,融入社会文化、审美意象 等人文环境特点,使长城建筑选取的线路位置、建造式 样、材料工艺及要素布局关系更为完善,增强了长城在 军事防御、边境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基于农耕文明的防御意识与冷兵器时代的生产力水 平之上,长城是规模巨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仍然以齐长 城为例来分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齐国为防御 鲁国、楚国及中原各国的军事入侵而修建长城,体现了 中国早期政权的疆域防御制度。除了齐国,其他诸侯国 以“备边境,完要塞,谨关梁,塞蹊径”为要务,纷纷 在边境修筑长城,驻兵御敌,长城成为各诸侯国保卫疆 土的重要防御设施。从功能上看,各诸侯国修筑的长城 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拒胡”,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 为主,如燕长城、赵北长城、秦昭王长城等;另一类为 “互防”,以中原各国军事战争为主,如齐长城、楚长 城、燕南长城、赵南长城、魏河西长城、魏河南长城、 秦河西长城、中山国长城等。齐长城作为中国最古老的 长城,为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兴建长城提供了重要借鉴经 验,在中国长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地位。 (二)历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长城历史悠久,始建于2000多年前,最早可追溯到 西周时期的“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修 建长城作为边防。秦汉时期形成雏形,明代大规模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