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到底24章经

一站到底24章经
作者: 编者:一站到底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29.9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一站到底24章经
ISBN: 978755375318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读出个站神 张雪健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句诗 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名作《登九峰楼寄张祜》,里面 称张祜为“张公子”,绝对实至名归。当时张祜是天 下一豪杰、九州之才子,声名远播,人人闻之贯耳。 我也时常被人称作“张公子”,其实完全没有可比性 。但我的确景仰张祜这位“张公子”,心向往之。 一个夏天的集中阅读受益一生 我喜欢读书是很早就开始的事情了。生在教师家 庭,很容易受到书的洗礼和熏陶。我的父亲年轻时是 一位大才子,书法、文学无一不通。童年时印象最深 的就是那贴了一墙的书法练习纸。在这样的家庭环境 里,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书香,很早就明白读书是一件 幸福的事情。 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获得机会进入我父亲任 教的学校的图书馆读书。整整两个月,我就泡在那间 小小的房子里,不停地读书。最近回家我翻出了当时 的小笔记本,发现那两个月读的书竟超过了200本。 感谢那个夏天,让我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在很早 的年纪高强度地接收到这么多书,这么多宝贵的学识 ,这给我铺垫了足够广的知识面基础。当时看的书都 很浅显,没有什么高深的著作,但至少覆盖了文史哲 、理化生、社会、政治、生活,无一不有。 当时的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状态更像是大口 大口地呼吸新鲜空气,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 回想起来,这样的知识面铺垫对我后来的读书和学习 都是裨益极深的。因为书和书之间都是有着非常紧密 的联系的,几乎找不到一本书是完全凭空而来的,总 要和别的书、别的东西产生关联。这样,在拥有很广 基础的情况下,以后再读新的书,总能够很容易地找 到以前读过的东西的蛛丝马迹,方便自己更好地去理 解新看到的东西。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除此之外,那个夏天的大量阅读,很大程度上也 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我始终认为阅读速度这件事情 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渐养成的。大家都有过高 考前智商爆棚的经历,就是这样的一个证据。每个人 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只是看你如何去挖掘、去发挥自 己的极致。在当时那个环境里,我觉得自己的潜能被 挖掘出来了,以后看书只会越来越快,效率越来越高 ,这得感谢我当时的经历。 进入中学,我开始有计划、有意识地读书,也借 助电子书这个手段接触到了更广的书的世界。我的家 乡经济不甚发达,相对闭塞,没有那么好的条件,所 幸我自己主动试着向外拓展视野,读了国内外的不少 名著,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底子。我的父母也是读书人 ,他们看的书也在那个时期很大地影响了我的阅读选 择,譬如我父亲当时喜欢读南怀瑾,我就跟着看南怀 瑾先生的演讲,进而去读《论语》相关作品,去读佛 教相关作品;我母亲很喜欢战地记者唐师曾,读了他 的传记,我也有很深的感触,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 兴趣。可以说后来填报大学志愿时我选择历史学,和 这段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高中时代,学业更加繁忙,读书的效率更成为关 键。当时我们的老师非常开明,鼓励我们在课外广泛 阅读,甚至留出晚自习的时间让我们自由地阅读杂志 和课外书。这段时间的阅读是相当碎片化的,但是效 率又非常高。当时的笔记本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仅高 三一年就记了1000多条笔记。还记得当时每当我的笔 记有所更新,都会有同学拿去传阅。其实有点现在的 豆瓣网的意思,还会有人在旁边评论,有着非常好的 阅读气氛和环境。 就这样,我沉醉于读书的喜悦,也走过了平淡却 充实的少年时代。 和俞敏洪学长PK阅读量 2011年夏天,我参加高考,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北 京大学。那个秋天,我怀揣着热血和理想来到未名湖 畔,期待着未知的一切。没有放下的就是我之前对读 书的喜爱。我发现经过了十几年的阅读,读书早已经 成为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没有必要再去刻意 规定自己读什么、怎么读,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自然 而然。 北大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能人辈出,读书人 也不在少数。我一进校就听说了老学长俞敏洪的故事 ,他有次演讲,说自己在北大5年(有一年因为肺结 核休学)读了800本书,他说他还不是最厉害的,他 的班长王强用4年时间读了1000本书。 其实当时我对这些数字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很感 性地觉得“好多”。不过我也被激发出一种好奇心, 就是想看看自己经过同样的四年,最后能读到多少本 书。大家同是北大人,总应该差不多吧。这是我当时 的心态。 于是我就开始记录每一本在北大读过的书。每读 100本,我会做一次小小的总结,按照自己的评分标 准给每一本书标记,加上自己的短短的评语,分享给 别人。这也算是一个个小小的路标吧,给我4年的计 划做了划分,更容易坚持做下去。滴水穿石,4年过 去了,现在我已经做完了19次总结,很快就达到2000 本这个数字了。这是最开始的我所不敢想象的,也是 很多人不能相信的。但事实就是如此,我做到了。这 不是我的“目标”,但却一直是我坚定的方向。 有了方向,坚持下去,其实没什么难的。因为这 2000本书,在北大图书馆举办的“未名读者之星”的 评比中,我有资格参加的三届都获了奖。这也是北大 让我觉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一点,北大鼓励读书,鼓 励年轻人去探索、去坚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评比, 我被一些人所知道,间接帮助我走上了《一站到底》 的舞台。作为亚洲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北大图书馆拥 有近1000万册各类书籍,绝对是书的海洋。而这于我 ,简直就是天堂。我喜欢在没事的时候去图书馆随便 走走,和不同类型的书来一次浪漫的偶遇。同时我也 会读一些文史哲之外的社会科学著作,甚至是自然科 学基础著作,努力让自己的视野更广,想法更全面。 读书人最怕被自己局限住,一旦困住其实很难再 走出来。我时常自勉,也每每自我告诫:要向所有的 可能性开放,读所有的好书,做自己的主宰者。 每本书我都会读三遍 世上不存在所谓的“读书专家”,毕竟这和修挖 掘机不同,没有那么专业。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喜欢 读书,只有深浅和方向的区别,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 ,读自己真正喜欢的、看得懂的、对自己有帮助有启 发的书。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分享我的读书经验,而不 是做指导,更远不是盖棺定论。 我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很少像绝大多数人那样, 抱住从头开始翻,花了好多天翻到最后,然后扔在一 边。这样读效率非常低,简直得不偿失。我的习惯是 一本书读三遍,具体说来,就是一个由浅到深、由粗 到精的过程。 第一遍,我会花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把这本书 从头到尾粗略地翻阅一遍,只是很简单的浏览。 当然,这也需要很快的阅读速度和比较高的信息 抓取能力,而这两点是长期培养的结果。这一遍浏览 的功能有二,一是大体了解这本书讲什么,二是判断 这本书究竟写得怎么样,究竟值不值得第二遍细读。 在第一遍浏览的过程中,我会用便笺纸标记下书中的 一些亮点,还有我这一遍看不大懂的部分,留待之后 细细研究。 第二遍阅读,我会放在几天之后,重点研究第一 遍阅读时做过标记的部分。 这一遍相当于专题阅读,或是以点带面。由于第 一遍阅读非常粗率,很多东西都记不住,所以这一遍 我往往会强迫自己从标记部分出发,前后多翻一翻, 这就相当于是把整本书又过了一遍。这一遍的结果就 是对这本书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带着问题去看内容 ,往往印象也会更深。 第三遍阅读,我一般安排在周末或月底,就是做 最后的阅读清算。我会做读书笔记,摘抄下第二遍阅 读之后剩下的标记部分,这些肯定是经过挑选的真正 有价值的部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学四年我也积 累了好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了。这些笔记本身也成了 我个人的数据库,每次我和别人聊起什么,或是要写 什么东西,都能很方便地从这个数据库里很快地查阅 到之前的积累,非常方便。 经过这样的三遍阅读,一本书通常就能算是“读 过”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普通书可以这么读 ,有一些异类可不能这么轻松地处理。譬如工具书, 我现在每天都坚持读10页《辞源》,还有“十三经” 这样的超级经典著作也必须常读多读,我永远也不敢 说自己读懂了这些书。 读人、读世、读自己 现在想起来,真是“大量读书”这一点吸引了节 目组,我的这个特质可能比较符合大众对“北大学生 ”的期待,所以我幸运地获得了参加节目的机会。上 电视之后,也算是带动了一批年轻人拿起书本,像我 一样去找到阅读的快乐,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让人开 心的事。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你我都可以变成 这样的有福之人。参加节目本身,也算是我自己的一 次独特的“阅读”体验。其实读书是一件非常宽泛的 事,不一定非要拿起那一摞纸才叫读书。世事洞明皆 学问,读人、读世、读自己,都是读书的体现。参加 节目,对我自己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历练,也和一些志 同道合的朋友结了缘,和之前没有感受过的新的世界 发生了精彩的碰撞。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更加接近内 心最本质的自我。 P19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