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作者: 祝卓宏//张婍
出版社: 龙门书局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3.90
折扣购买: 奇妙的群体心理学(解读社会事件背后的心理密码)
ISBN: 9787508837123

作者简介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博士后,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澳大利亚达利奇中心认证叙事治疗师,美国语境行为科学协会(ACBS)会员;擅长认知行为治疗、叙事治疗、家庭治疗等;研究领域涉及心理咨询与治疗、临床心理学、网络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方面。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学博士,中科院心理所青年创新团队副研究员、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中央国家机关职工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应用心理系兼职教授。研究领域涉及灾害心理学、创伤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网络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等多个方面。出版了《赢在起跑线》、《求知的开始》、《成长的烦恼》、《走出网络迷途》、《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灾后心理热线志愿者培训手册》等多部著作。

内容简介

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新闻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年仅两岁的女孩小悦悦在佛山一五金城 里玩耍时被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撞倒并两次碾压,两名路人先后经过均对 倒地的悦悦不理睬,几分钟之后,悦悦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过。而令 人吃惊的是,在事故发生后7分钟里,先后有18名路人从小女孩身边经过, 竟无一人出手相助,甚至无一人拨打求救电话。直至事发后6分27秒,一位 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小女孩。小悦悦先是被送到佛山的黄岐医院,后转入广 州军区总医院;因为伤情太严重,10月20日,小悦悦病情逐渐恶化;10月21 号凌晨32分,因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小悦悦停止呼吸和心跳,最终离开了人 世…… 路人为何如此漠视生命 ·心理解读· 为何先后经过的18名路人都如此“没有人性”?国人居然能如此漠视生 命?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我相信看过新闻后“愤怒”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 。然而愤怒之余,我们回顾历史才发现:原来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头一次发生 ,也不是只在中国发生。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的美国 。一位年轻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发出“有人要杀人!救命!” 的呼喊声后,附近有住户亮起灯、打开窗户,凶手只能作罢。没想到这之后 凶手又返回来继续作案。在这个过程中,她大声呼救,至少有38位邻居到窗 前观看,但竟无一人来救她。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 起了社会心理学家们的深入思考,之后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的说法被更 多人熟知。一边是38位邻居,一边是18名路人,两个事件何其相似! 那么到底什么是责任分散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指随着人数的增多,每 个人的责任就相对变小,最后责任被分散以至于“无人负责”。为了说明责 任分散效应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的,我们设想这样一种情境:有人病危需要 帮助,并且只有一个人在场。这时候,这个人如果不帮助对方则会产生很强 的道德上的内疚感,于是他会意识到“如果这个人出事了,那就是我的责任 ”,所以施与援手的可能性会很大。然而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加,个体的认知 就会发生变化,“这么多人总会有人帮他,即使这个人出事了也不是我一个 人的责任”,这样不帮助对方并不会产生很强的道德内疚感。从众倾向(我 先不动看看大家怎么办)也会在这个时候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大家都不帮 我也不帮!”甚至于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个体还会觉得“这么多人都不 帮忙,也许情况并不是很严重吧!” 责任分散效应可以解释一些现实问题,例如,为何人数过多的小组中, 任务的完成质量反而会降低?而且为何小组人数越多,不干活“混日子”的 人也就越多?再例如,在空无一人的高速公路上和在车辆比较多的郊区公路 上相比,你认为在哪搭到顺风车的概率更大?相信看完本文你将会有更理性 的认识。人数过多的小组中,每个人承担的责任少了,总有人视生命?这个 社会到底怎么了?我相信看过新闻后“愤怒”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然而愤 怒之余,我们回顾历史才发现:原来这样的事件并不是头一次发生,也不是 只在中国发生。让我们把目光转向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的美国。一位年 轻女子在回家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发出“有人要杀人!救命!”的呼喊声 后,附近有住户亮起灯、打开窗户,凶手只能作罢。没想到这之后凶手又返 回来继续作案。在这个过程中,她大声呼救,至少有38位邻居到窗前观看, 但竟无一人来救她。事件发生后迅速引起了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 心理学家们的深入思考,之后被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的说法被更多人熟知 。一边是38位邻居,一边是18名路人,两个事件何其相似!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责任分散只是社会心理学中用来解释某些情况下群 体反应倾向性(注意: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是100%的行为指南)的一种心 理学效应。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体而言,这并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借口。同时 ,我相信这18名路人如果遇到实验中“一对一”的情境也一定会积极主动帮 助他人,他们在得知小悦悦生命垂危时也一定心有愧疚。 感性的愤怒过后,我们应该有更多理性的思考。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让自己对这个社会更有责任感,这样的悲剧就能不再 发生! ·相关研究· “责任分散效应”实验 小悦悦事件的情境就与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1968年发表 的一个经典实验非常类似。实验共有72名大学生参加,参与者们被告知要和 他人讨论大学生活中的困惑或难题,为了避免因为尴尬而不能畅所欲言,所 以他们不需要面对面交谈,而是通过一种对讲机交谈。然后,每一位参与者 都被带到实验房间,并给他们每人分配一副耳机,告诉他们实验的指示都将 通过耳机公布。 P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