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文化

民族与文化
作者: 钱穆
出版社: 岳麓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4.68
折扣购买: 民族与文化
ISBN: 9787553821399

作者简介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知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等校。1949年赴香港,参与创办新亚书院。钱穆一生广涉经史子集,著述颇丰,造诣深厚。代表作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国史大纲》《国史新论》《古史地理论丛》《中国历史精神》《晚学盲言》《先秦诸子系年》《庄老通辨》等。

内容简介

“文化”只是人类集体生活之总称,文化必有一主体,此主体即“民族”。 民族创造了文化,但民族亦由文化而融成。 世界上曾有许多优秀民族,创造出许多各自神异的文化。但此等民族,有的忽然中途夭折,他们所创造的文化,仅供历史上继起民族之追慕效法,袭取利用。远者如巴比伦、埃及,近者如希腊、罗马,皆是。这因他们仅完成了第一步骤,即“由民族来创造文化”,而没有完成到第二步骤,即“由文化来融凝民族”。 世界上亦有某等民族,他们不仅能创造出一套优秀的文化,而他们所创造的那一套文化,又能回头来融凝此民族,使此民族逐步绵延扩展,日久日大,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便是我中华民族之特质,亦即是我中华文化之特征。 在中国古史上,并无民族之称,亦少民族相互间斗争之记载。“民族”一语,乃是近代译自西方。此征中国古人本无鲜明的民族观。 在中国古史上,只记有“氏”“姓”之别。氏主男性,指地缘言,或指职业言。姓主女性,指血统言。 中国古人,在适合产生文化之自然条件下,而产生了一套优秀而伟大的文化。 中国民族,最主要的似乎是分布在北方黄土层的广大地区上,穴居而山耕。 穴居只是山居,择取山岭原阜,陵阪高处,凿穴而居。 此等居处名为氏,住居此等处者亦称氏,如有虞氏、有夏氏皆是。 但中国古人,又有同姓不婚之戒。由于各氏族之异姓相婚,而逐渐把各地居民联系融合,成为一大民族。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亦犹后来之所谓君子之道,同亦造端于夫妇。中国古代民族本以“血统”为主要分别,亦即以血统为其主要之结合,而中华民族之主要成分,则“生活文化”之重要性又在其血统分别之上。 中国自玄古下到春秋,其时似乎确然已有一种鲜明的民族观念存在。因此当时人,遂有华夏与蛮、夷、戎、狄的分别。 华夏则称为“中国”,蛮、夷、戎、狄则称为“四裔”。小而言之,如一城郭称为“国”,城郭之四围则称为“野”。大而言之,自中央天子乃及其四围之封建诸侯,皆为“中国”,其外面则为“四裔”,即蛮、夷、戎、狄。 但此等分别,实不从“血统”分,而只从“文化”分别来。文化深演,则目为诸华与诸夏,即所谓之中国人。文化浅演,则称为蛮夷与戎狄,即所谓之四裔。 如晋献公娶大戎狐姬、小戎子,又娶骊戎女骊姬,可证戎有“姬”姓,有“子”姓,乃与商、周同其血统。时人谓“同姓相婚,其生不蕃”,但晋文公母,乃大戎狐姬,而晋文公得臻高寿,时人认其为异征。又有姜戎氏,自称“四岳”之后。又有庐戎,《国语》富辰曰,“庐有荆妫”,“妫”乃有虞氏之姓。可见当时中国人分别蛮夷戎狄,并非指其血统之相异,乃指其文化之差别。故直至唐代韩愈,尚谓:“诸夏而夷狄则夷狄之,夷狄而诸夏则诸夏之。”可征中国与夷狄之分别,乃在文化上,不在血统上。具此文化则为诸夏中国,缺此文化则为四裔夷狄。 ◇史学大家钱穆一生广涉经史子集,著述颇丰,造诣深厚,本书为其经典代表作! ◇在书中,钱穆一一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本质、中国社会的形成、中国历史演进的大势、中国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修养。 ◇在对中西文化的比较中,钱穆点明,中华民族与中国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断绝,就在于“民族”和“文化”这两者持续性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语言通俗,见解深刻,金句迭出,令人深思,宛如在现场聆听大师讲课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