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世界文明史(埃及)
作者简介
[意]乔治·费列罗 著 1978年生于米兰。米兰大学埃及古物学专业毕业,毕业论文主题是努比亚文明。供职于米兰大学埃及古物学系和米兰考古博物馆。著有《埃及奇迹》(2009)《法老的艺术》(2010)等书,合著有《鸟瞰考古学》(2010)和《揭秘过去:考古学上的大发现》(2010)等书。 王聪 译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硕士,研究领域为古希腊文明。译作有《古代世界历史地图集》《世界文化遗产》等。
内容简介
埃及地区最早出现人类的时间,要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早期(30万年前),当时的气候远比现在湿润。在西撒哈拉沙漠中,出现了以沙井为中心的绿洲和洼地,史前时代的人类便居住在这里。大约在4万年前,北非地区气候开始变得干燥,引起沙漠化,形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撒哈拉沙漠。迫于气候的变化,以渔猎为生的聚落开始向尼罗河畔迁徙,在旧石器时代晚期(4万年前—1万2000年前)定居于尼罗河谷一带,逐步适应了新的河畔环境,利用燧石开创了分工细 致的石器加工业。 尼罗河谷地最早的新石器文化出现于公元前5200年左右,远远晚于近东地区。麦里姆达·贝尼?萨拉玛(Merimda Beni-Salama)聚落位于开罗东北约30英里(50公里)处,这里出土了埃及最早的人形和兽形陶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个由黏土制成的人头,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埃及人像。该聚落由椭圆形房屋攒集而成,房屋四周埋着巨大的篮筐,用来贮存粮食,功能类似粮仓。聚落内发现的墓葬证实了当地的丧葬习俗:将逝者以胎儿侧卧的姿势安葬,盖上兽皮或布匹。新石器时代后期,马阿底文化(Ma’adi,约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3500年,位于开罗南郊)在三角洲地区诞生,考古学家在此地发现了不同类型的住所,如岩窟、椭圆房屋和矩形建筑。这一时期出土的陶器表明,该聚落与巴勒斯坦存在贸易往来。与此同时,聚落内出土的石器(叶形调色板和权标头)也证实,马阿底文化与同时期上埃及诸多文化也存在联系。 另外,位于埃及中部尼罗河沿岸阿西尤特(Assyut)东南的巴达里文明(Badari,约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3800年),代表了新石器时代较高的文明发展阶段。巴达里遗址内的墓葬由多个椭圆形墓坑组成(遗体以蜷缩的姿势侧卧在墓坑内),坑内出土了大量黑顶红彩陶和表面绘有波纹的精陶。除陶罐外,随逝者陪葬的还有其他小型日用品,均安放在遗体旁边,包括手镯、念珠、象牙、骨梳、矩形调色板和木制权杖。该地还出土了部分女性塑像,由黏土或象牙制成,性器官非常突出。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座由象牙雕成的河马像和一些由黏土制成的船只模型。 公元前4000年左右,埃及各地向法老治下的统一王朝演进,催生了埃及文明。这一进程主要发生在阿拜多斯与卢克索之间的地带,被学者们称作“前王朝时期”。到了巴达里文化的末期,涅伽达文化I期(约公元前3900年—公元前3650年)在这个地带诞生,命名源于卢克索以北数英里处发现的同名遗址。涅伽达文化I期最著名的是墓葬内出土的文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带乳白色彩绘的红光陶。这类陶罐不仅绘有水生动物,还有抽象人像,描绘了狩猎、舞蹈和航行等场景。涅伽达文化I期的石器主要有炻器(钵体和支撑脚均呈圆柱状)、锥形权杖头及椭圆或动物形状的调色板。 在时间上紧随涅伽达文化I期出现的是涅伽达文化II期(约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300年),该文化最初被认为是涅伽达文化I期向北的拓展,因此得名。涅伽达文化II期的墓葬设计有了一定的进步:墓葬的大小、形状和陪葬品的种类都丰富起来,标志着社会内部出现了阶级分化。在制陶方面,这一时期的陶器呈浅红色或浅灰色,饰有砖红色图案。图案的主题多以几何图形或航行场景为主。在这些描绘尼罗河畔生活场景的图案中,最为突出的便是船只,它们有弯曲的船帮、一至两个船舱,船首两侧画着动物犄角。船只周围画着人像或动物像,且位置比较杂乱。这一时期的叶形调色板呈长菱形,以顶部的双兽首或者表面的装饰性浮雕为突出特点。在众多人形陶塑中,最著名的便是一座女性塑像,现藏于纽约的布鲁克林博物馆,她高举双臂,双乳和鸟首非常突出。此外,这一时期出土的燧石刀具中,做工最精致的莫属来自阿拉克(Gebel el-Arak)的石刀,现藏于巴黎卢浮宫。 \"◆美国《国家地理》、意大利国民日报《共和国报》、意大利白星出版社联合出品! ◆整个系列收集了来自50多家博物馆的1000多件宝藏,足不出户逛遍世界博物馆! ◆0起点也可以读的世界文明史,考古专家手把手带你穿越古埃及三千年。 ◆0距离欣赏古埃及的雕塑、壁画、祭葬用品、器具和建筑,博物馆里都看不了这么近! ◆古埃及研究者原作+古典文明史博士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