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的华尔街](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218/13/20220218134226295.jpg)
出版社: 中国铁道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35.00
折扣购买: 贪婪的华尔街
ISBN: 9787113153205
。。。
华尔街是英文“墙街”(Wall Street)的音译,一面原本用来御敌的城 墙,这就是最初的华尔街。沿着历史的轨迹,最早踏上这片土地的荷兰人由 于一些争端和土著人发动了战争,为了抵御敌人才建立了它,也就是说最原 始的华尔街就是一面用来御敌的城墙。然而正是这不起眼的“墙街”,最后 却成为纽约历史的标志。这面墙的出现与消失都是在极力塑造着纽约这座魅 力之城的性格。 华尔街起初沦为荷兰的殖民地,大批量的荷兰移民都聚集在这里,并且 打造了第二个“阿姆斯特丹”,这些都是记载在《纽约城史》的。这个由荷 兰人亲自打造的“新阿姆斯特丹”坐落在曼哈顿岛前端,它的两侧分别是两 条航运方便的河流,十分有助于船舶的停靠。这个“新阿姆斯特丹”可谓是 一个天然的深水良港,同时也充当着欧洲人登陆北美的重要门户。拥有如此 优越且独一无二的地理位置,这里很快就发展成为繁荣的金融贸易中心。然 而,这样的荣耀往往也会带来“杀身之祸”。渐渐地,新英格兰的殖民者慢 慢“嗅到美味散发出来的香气”,于是,早已垂涎三尺的英国殖民者便迫不 及待地发动了对荷兰人的进攻。 战争擂响了战鼓,成功与否之关键则是战略,然而很多指挥家都会犯下 同一个错误,那就是顾此失彼,没有办法从大局出发,以达到运筹帷幄掌控 全盘战况。为了防范敌人从陆路进攻,荷兰总督彼得·斯特文森下令,要最 大限度地抵御敌人,铸一道艰险的屏障——于城市的北部地区修建一道城墙 ,将敌人远远地困在城外。 但是,总督彼得在对自己所制定出的“新阿姆斯特丹”防御方案沾沾自 喜的时候却全然忘记考虑来自海上的威胁,很显然,他也犯了多数指挥家都 可能会犯下的错误。 于是,当英国殖民者在1664年对该城进行猛攻的时候,他们真的没有如 彼得预料的那样从陆地发起进攻,而是避实就虚,从海上攻向了这个港口。 然后几乎没有悬念地将全城统统置于他们的炮火之下。单从这火力上对比, 气势就已经将“新阿姆斯特丹”城堡的守军队伍完全压制住。 在最关键的时候,彼得表现出了临危不惧的精神,誓死守卫,哪怕与敌 人同归于尽。然而,更多的人,甚至连彼得的儿子都想保全自己的财富,拒 绝战争。于是他们写了一份联名信,请愿投降。 经过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再三考虑后的彼得终究是站在了大多数人的 立场上,为了保全他们的财富不被毁灭,彼得同意了请愿。次日,彼得倾注 了无穷心血的“新阿姆斯特丹”,被重新命名为“新约克郡”,简称“纽约 ”,它被当作生日礼物献给约克公爵。 之后,那道险峻坚固的城墙,随着战争的结束也渐渐失去了它的价值和 意义。于是,它很快就被岁月的风雨无情地剥蚀。到了17世纪末,这面曾经 被人称作坚固的屏障轰然倒塌,出现了一块荒芜的空地。英国人很随意地将 这块空地上形成的那条狭窄街道命名为——“墙街”。 这面简单却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墙街”,成为北美和亚洲相连的海上贸 易通道。起初,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有了股票和股票交易模式的发明,以及现 代银行体系的成功建立,继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金融中心。可是,“郁金香 泡沫”的喷发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这个世界级的 金融中心开始转移方向,扬帆起航,在绕道伦敦后,直奔纽约。这个由一面 墙演变的华尔街最终变成了世界金融中心的核心部位,并且让繁华的气息弥 漫着纽约这座资本之城。 但凡提及华尔街,可能大部分人会马上联想到一些知名的银行家、投资 家,甚至一些载入史册的冒险家。事实确实如此,百年来,标志着纽约的华 尔街始终担任着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和证券中心的要职。无数千万甚至亿万富 翁会每天往来于此,形象一点地说,哪怕是华尔街不小心打了个喷嚏,都有 可能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条闻名于世的华尔街,是一条路面窄得不能再窄、楼房密集到不能再 密、建筑物高到不能再高的街道。如果站在华尔街上抬头仰望,就好比是站 在两壁陡立峡谷之间的谷底,看两面壁立干仞,望天空一线蔚蓝。 目光再落到华尔街上那些几乎高耸入云的楼宇,它们都纷纷拥有着自己 不同寻常却声名远扬的名字: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美国投资 银行、联邦储备银行,等等。这些数不胜数的大银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 以及交易所都纷纷驻足于此,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傲视全球的野兽,温和地卧 在这个狭窄密集的道儿里。久而久之,华尔街被公认为是一个投资和金融的 象征。 一面早已坍塌于废墟的城墙,却坚挺地矗立在人们的心里,被世人瞩目 。由它发展而来的华尔街诠释着历史的戏剧性,它汇集着全球的金融,影响 着世界的经济。它那小小的“肚子”却囊括了全球的精髓,霸气外露地观望 着全球经济的兴衰。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