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江苏科技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99.20
折扣购买: 黄帝内经(上下)/古法今观
ISBN: 9787553780672
原典 帝*:何以然? 岐伯*: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 上盛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 ,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 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 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①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②,地有五里,故 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 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 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 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 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人之汗 ,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 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 则灾害至矣。注释 ①全:均衡,不偏失。 ②八纪: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八个节气合称八纪。译文 黄帝问道: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东方属阳,阳气的精华聚合在上部 ,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耳聪目明 ,手足却有不便利的情况。西方属阴,阴气的精华聚 合在下部,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虚弱,就会出现 耳不聪目不明,而手足却灵活有力的情况。所以同样 是感*了外邪,若在上部,那么身体右侧就较重,若 在下部,那么身体左侧就较重。这就是天地阴阳之气 不能不有所偏胜,而在人身也有阴阳左右的不足,身 体哪里虚弱了,邪气就会乘虚停滞在哪里。 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质,夭有八纪,地有五方 ,因此才能成为万物生长的根本。阳气轻清而升于天 ,阴气重浊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和静止,是由 神妙的变化来把握的,因而能使万物的生、长、收、 藏,循环往复,永无休止。只有贤明之人,对上,顺 应天气来养护头颅,对下,顺应地气来养护双脚,居 中,则依傍人事,来养护五脏。天之气与肺相通,地 之气与咽相通,风之气与肝相应,雷之气作用于心, 五谷之气感应于脾,雨水之气滋润于肾。六经好像大 河,肠胃好像大海,九窍好像河流。以天地阴阳来比 喻人身阴阳,那么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间的雨。人之 气,就好像天地间的风。人的暴怒之气,就好像雷霆 。人的逆气,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养生如果不符合 天地之理,那就要发生疾病了。原典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 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 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 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 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 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 ,见微得过①,用之不殆。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 ;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②,而知 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 过,以诊则不失矣。 故*: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 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 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 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僳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 ,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 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注释 ①见微得过:能及早正确认识疾病的轻重程度。 ②权衡规矩:权,古代的秤砣,有下沉的意象; 衡,古代的秤杆,有平衡的意象;规,圆润的器物, 有圆润的意象;矩,为方形的器物,有平盛的意象; 权衡规矩又来借代四时的四种脉象。译文 所以邪风的到来,有如暴风骤雨。善治病的医生 ,在病邪刚侵入皮毛时,就给以治疗。医术较差的, 在病邪侵入到肌肤时才治疗。*差的,在病邪侵人筋 脉时才治疗。再差的,在病邪侵入六腑时才治疗。* 差的,在病邪侵入五脏时才治疗。若病邪已侵入五脏 ,那么治愈的希望与死亡的可能性同样大。所以感* 了天的邪气,就会使五脏*到伤害:若感*了饮食或 寒或热,就会使六腑*到伤害;若感*地的湿气,就 会使皮肉筋脉*到伤害。 所以善于运用针法的人,观察经脉虚实,有时要 从阴引阳,有时要从阳引阴。取右边以治左边的病, 取左边以治右边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 的异常状态,从表证去了解内在病变,这是为了观察 病得太过和不及的原因,若真看清了哪些病轻微,哪 些病严重,再给人治疗疾病,就不会失败了。 善于治病的医生,看病人的色泽,按病人的脉搏 ,首先要辨明病属阴还是属阳。审察浮络的五色清浊 ,从而知道何经发病。 P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