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作者: (美)辜朝明|译者:杨培雷
出版社: 上海财大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0.70
折扣购买: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ISBN: 9787564232610

作者简介

辜朝明,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被日本资本和金融市场人士选为最受信赖的经济学家之一,并为日本历届首相就如何应对日本经济与银行问题提供咨询。进入野村证券之前,他作为经济学家任职于纽约联邦储备银行,获得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会博士会员的荣誉。他著述良多,同时也是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2001年被美国商业经济学会授予艾布拉姆逊奖。他同时还是“商业周刊在线”的专栏作家以及日本内阁防务战略会议的唯一一位非日本籍委员。

内容简介

基本信息

书名: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

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时间:2019-05

作者:辜朝明

定价:78

书号:9787564232610

 

内容简介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呈现了宏观经济学的全新理论,为应对停滞挑战和困扰许多发达国家的收入不平等恶化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自2008年大衰退以来,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深陷停滞。为实现通货膨胀和增长目标,货币安排已经达到很高水平,然而,中央银行和政府不断重复着失败的政策和结果,公众有理由对当局和经济学家产生怀疑。

辜朝明,经济学界的著名思想领袖,资产负债表衰退概念的创造者,激发了关于当前债务的全球政策辩论。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介绍了具有洞见的新概念——被追赶经济体。这个概念表明,随着经济体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已然发生变化。

《大衰退年代: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与全球化的宿命》还界定了当前发达国家面临的经济与政治困境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为其在新全球环境下向前发展指明道路。

 

作者简介

辜朝明,野村证券研究院(Nomura Research Institute)的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向日本的证券公司野村证券及其客户提供独立的经济和市场分析报告。人所知的是他提出的资产负债表衰退理论。在过去30年里,辜朝明向日本数位首相提出过建议;在过去的10年里,关于如何更好解决泡沫后经济和银行问题,他向西方国家政府和中央银行提出了大量的建议。在1984年加入野村证券之前,作为美国公民的辜朝明先生是美联储纽约分行的经济学家。此前,他是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博士研究生。除了作为首位非日籍人士参与制定日本的五年经济计划外,还作为访问教授任教于东京早稻田大学。现在,他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战略和国际研究中心的高级顾问。

 

目 录

大道至简悟在天成——译者的话

前言

第1章 “宏观经济学的另一半”导论

第2章 造成借款人短缺的资产负债表问题

第3章 阻退借款人的投资机会缺乏问题l

第4章 经济发展三阶段中的宏观经济政策

第5章 发达国家保持发达地位面对的挑战

第6章 直升机上撤钱与量化宽松政策陷阱

第7章 欧洲重犯20世纪30年代的错误

第8章 宏观经济学另一半中的银行问题

第9章 特朗普现象、自由资本流动与自由贸易j中突l

第10章 关于经济学的再思考

参考文献与参考书目

后记

 

前 言

今日之发达国家面对非正常的经济环境,零利率或负利率以及宽松货币政策释放的天文数字的货币量无法生成有活力的经济,无法实现通货膨胀目标水平。在资本主义体制内,仅仅试图理解零利率或负利率意在何为就会让人晕头转向。有人不解地发问,卡尔·马克思 或托马斯·皮凯蒂“会如何解释负利率。

20年前,本书作者用日本的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概念来解释为什么后泡沫经济时期要承受多年的停滞以及为什么在这样的衰退中传统的货币政策措施很大程度上是无效的。这个概念的关键出发点是未来要形成一种认识,并非像教科书式的经济学假设那样,私人部门并非总是追求利润化的。事实上,面对棘手的资产负债表挑战时,私人部门会选择债务小化。一旦传统宏观经济学的这个根本假设被推翻,债务小化的可能性被接受,建立在原有假设基础上的一切(包括诸多标准政策建议)也必将被重新审视。

近来,本书作者认为同样的看法可以用来解释历史上的长期经济停滞时期,因为存在另外一个原因促使私人部门追求债务小化,或者说,尽管利率非常低,私人部门仍克制借贷。原因是商界无法发现具有吸引力的、值得借贷和投资的机会,且无论如何,商学和经济学不存在任何理论能够保证总是能够获得这样的机会。当商界无法找到投资项目时,他们就趋向债务小化(税负考虑说反对这样的观点,可为例外),因为若无债务负担,则企业长期生存的可能性就会显著提高。

相应地,投资机会的缺乏可能存在两个原因。个原因是缺乏技术创新或科技突破,故而难以发现可行的投资项目。这可以用来解释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前几个世纪的经济停滞。有些人也将发达经济体的经济下滑归因于缺乏创新的、梦寐以求的、”畅销的“产品。

第二个原因是海外资本收益率较高,促使商界投资于国外,而不是在国内投资。对于发达国家的公司来说,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崛起和90年代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变了投资的地理中心。为了满足股东对资本高收益的期望,商界继续进行投资,但是,大量的投资,尤其是创造就会机会的制造业投资,不再发生于自己的母国。这可以解释在过去的20~30年里发达国家经济停滞和生产能力缓慢成长的情况。

1990年的日本和2008年西方的债务融资泡沫破灭诱发更多的借款人消失,这些经济体陷入了资产负债表衰退。因此,今日之发达国家受到两种病的折磨,二者都不鼓励商界在母国借贷和投资。

然而,直到近,经济学界的同行仍无视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问题的宏观经济影响。从来没有想到世界已经如此:因为海外资本收益较高,企业界不再投资于国内。

尽管所有发达国家都受到两个问题的影响,经济学家依然基于私人部门追求利润化的假设,继续建议采用诸如货币宽松和平衡预算的政策。但是,若如此是有效的,则私人部门必须拥有低负债资产负债表和大量可行的国内投资机会。如今,没有哪一个假设条件成立。

事实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在相同的时间正经历着同样的停滞问题,与此同时,新兴经济体继续吸引来自全世界的资本,这也表明,当经济体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时,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会改变。这意味着,前几十年有效的政策到今天许多已经无效或不恰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