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页就上瘾的中国史(上下)
作者简介
郑连根 ,作家、学者,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极简中国史》《极简少年中国史》《春秋范儿》《战国派儿》《帝国青春期》《先秦诸子》《兼容并蓄长者风——蔡元培》等十余部,其中,《春秋范儿》获2015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极简中国史》获2017年全国优秀古籍图书普及奖,已输出英语、阿拉伯语、俄语、哈萨克语、西班牙语等多个语种。
内容简介
01 秦始皇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可是他的心理却不够健康,用现代心理学的视角来看,他几乎可说是一个心理特别阴暗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不信?请看如下事实: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南巡衡岳,在渡江时遇到了大风,差点没渡过去。他问身边的博士,负责这片辖区的神仙湘君是谁呀?博士告诉他,传说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死后葬在了这里。于是秦始皇大发雷霆,命令三千刑徒伐光了湘山上的树,“赭其山”,山都露出了红色的土壤。因遇风过江受阻就迁怒于神仙,还砍光湘山上的树加以报复,这种做法充分地暴露了秦始皇情绪极端不稳定的特点。 翻看《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们还能发现秦始皇诸多情绪异常的举动。比如,公元前 229 年,秦国吞并了赵国。“秦王之邯郸”,他亲自跑到了赵国都城邯郸,到那里干啥去了呢?去复仇。“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原来,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人,曾住在邯郸,现在秦国把赵国吞并了,他就把当年跟母亲家有仇的人统统活埋,以报仇解恨。秦始皇的做法显然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就算人家当年跟你母亲家有仇,可都已经这么多年了,一般人早忘了。即便不忘,你也不能把所有的人都统统活埋呀。仇恨记得太清楚,一记几十年,且报仇的时候手段太狠,这并不能真正证明一个人的强大。恰恰相反,这暴露出了此人内心的自卑和虚弱——他在表象上报了仇,可他的心依然处于受伤的状态中。 与复仇相比,宽恕才意味着真正的强大。韩信在落魄之际也受过“胯下之辱”,可等功成名就之后,他并没有选择复仇,而是让当年侮辱自己的那个人当了个小军官,以示感谢。韩信说,若不是当年忍了他的胯下之辱,也就没有今天。 曼德拉的做法当然更为人津津乐道。在成为南非总统之前,曼德拉曾是政治要犯,长期被关押在罗本岛的监狱中。狱卒对曼德拉并不友好,经常虐待他。可是,当曼德拉就任南非总统之际,他特意邀请当年看守他的三名狱卒出席就职典礼。他说:“在走出囚室,经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的那一刻,我已经清楚,如果自己不能把悲伤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这才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高尚人格,这才是一个领导人该有的健全心智。相比之下,秦始皇的心理不是太阴暗了吗? 心理阴暗之人,惯常的表现就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疑神疑鬼。如果说秦始皇“伐树赭山”代表着情绪极不稳定的话,那么以下事实则可证明他疑神疑鬼到了何等地步。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建了 270 座宫殿,以复道、甬道相连,他去哪里就去哪里,办公地点不固定,休息场所也不固定,故意让人不知道他在哪里。有一次,他在梁山宫看到丞相李斯出行的时候排场很大,心里很不高兴。现场有人捕捉到了他对丞相李斯的不满,就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李斯。李斯听说后立马改正错误,减少了自己出行时跟随的车骑。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秦始皇仍然不高兴了,怒曰:“此中人泄吾语!”就是你们这些跟随我的人泄露了我的话。然后就审查,要查出到底是谁泄露了机密。结果,没人承认,案件结不了。按照正常的思维来处理的话,此事也许就不了了之了。可是,秦始皇不干,他“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把当时在他身边的人全抓住,然后杀掉。 类似的事件还有一起。公元前 211 年,一颗流星掉在了东 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至地为石”,流星掉在地上就变成了一块石头。可是,不知道什么人在石头上刻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几个字。秦始皇知道后就“遣御史逐问”,追查此事,结果没人承认这事是自己干的。暴怒的秦始皇就又采取了极端的做法,“尽取石旁居人诛之”,把住在石头附近的人都给抓来杀了,还“因燔销其石”,把那块陨石也一同销毁。这两件事充分暴露了秦始皇致命的心理疾病:他太爱发怒了,一发怒就失去理智,失去理智就乱杀人。那么有人可能要问了:秦始皇的心理问题是怎么形成的呢? 秦始皇名嬴政,他妈妈名赵姬,年轻时是赵国的一个大美人,被大商人吕不韦看中并包养。吕不韦刻意结交当时尚在赵国做人质的嬴异人,为其讨好秦昭王太子安国君宠姬华阳夫人与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使嬴异人回秦国当太子,继承王位。嬴异人到吕不韦家喝酒,看中了赵姬。吕不韦遂将赵姬“转赠”嬴异人。一年后,嬴政出生,先姓赵。后嬴异人果然当上了秦王,是为秦庄襄王。 嬴政出生于公元前 259 年。就在他出生的前一年,即公元前 260 年,秦赵之间持续三年的长平之战结束,赵军惨败,四十万降卒被秦军坑杀,赵国不得不向秦国割地求和。可是,赵国事后并没有履行承诺。于是,秦国又出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为了解救邯郸,赵国的平原君向魏国的信陵君求救,信陵君和他手下的门客通过一系列斡旋,盗取了魏王的兵符,矫诏统兵救赵,解邯郸之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 邯郸之围历时三年,正是小嬴政从出生到三岁这个阶段。这个时候,他和母亲赵姬就生活在邯郸城中。秦军出兵进攻邯郸之际,赵国要杀掉人质嬴异人。关键时刻,吕不韦买通了关系,将嬴异人救出,送回了秦国,留在赵国的就只有赵姬和小嬴政。赵姬和小嬴政在邯郸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史记·吕不韦列传》载:“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子楚就是嬴异人,也就是说,在嬴异人逃回秦国之后,赵国人还想杀掉赵姬和小嬴政,幸好,赵姬家里有钱,用各种办法将这对母子藏了起来,二人得以活命。这段充满恐怖的藏匿、逃命的生活想必给小嬴政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让他对赵国乃至整个世界充满了仇恨。身为人质的儿子,朝不保夕的恐惧感和孤独感让他从小就不相信任何人,让他变得冷漠、残酷。后来,小嬴政回到了秦国。这时他又由人质的儿子变成了太子的儿子。两种生活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要接受这么巨大的反差,显然超出了一个小孩的心理承受能力。当年,在赵国东躲西藏的日子对小嬴政的心灵是一种伤害,现在,秦国王宫里锦衣玉食的生活对小嬴政来说也是一种伤害。这两种生活都不是一个孩子要过的正常生活,一个是过度惊吓,一个是过度享乐,一种是过度小心,一种是过度任性。惊吓和小心让他变得多疑,过度的享乐和任性又让他变得傲慢、狂躁。这么多负面因素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秦始皇疑神疑鬼、喜怒无常、残忍暴虐的性格,也就造成了他严重的心理问题。 1.时间线完整——深入浅出地讲述从上古至清末的中国历史。 2. 独特的全新视角——者力图超出善恶、忠奸的对立思维,超出成王败寇的功利主义叙事,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做了清晰的叙述,并于衣食住行等细微之处再现了有烟火气的历史。 3. 多角度讲透中国史——本套书不单单讲王朝兴衰,也不只聚焦于帝王将相,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也在书中得到体现,涉及服饰、饮食、建筑、交通、瓷器、竹子等。 4.兼具故事性、历史性、文学性、严谨性——本套书作者以大量经典史学著作为基础,多学科渗透的广度,多层次审视的角度,多维度思考的深度,用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能够深切直观地感受历史、理解历史,是一部人人都能阅读的通俗历史科普读物。 5.名家推荐作品。(中国传媒大学特聘教授吕峥、《百家讲坛》主讲人魏新联袂推荐) 6.作者权威专业、图书多次获奖并远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