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探寻: 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

诗意的探寻: 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
作者: 王崧舟|责编:施柳柳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41.86
折扣购买: 诗意的探寻: 王崧舟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
ISBN: 978757023173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序 树上的叶子说:“这来又变样儿了, 你看,有的是抽心烂,有的是卷边焦!” “可不是,”答话的是我自己的心: 它也在冷酷的西风里褪色、凋零。 这时候连翩的明星爬上了树尖; “看这儿,”它们仿佛说:“有没有改变?” “看这儿,”无形中又发动了一个声音, “还不是一样鲜明?”——插话的是我的魂灵! —— 徐志摩《变与不变》 套用瑞士学者海因里希·奥特的话来说,“诗意” 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永远是一种更大的奥秘。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名词,意指对语文教育 的探寻本身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教育生活。在这里,关键 不是“找到”,而是“探寻”。找到意味着诗意的终结 ,诗意死了;而探寻本身,则为“诗意”永远是一种更 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提供了实践注脚。 “诗意的探寻”,作为一个动词,意指对充满诗意 的语文教育的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索与追寻。正因为“诗 意”永远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更大的奥秘,因此,对诗 意语文的探寻有着无限的可能。任何形式的停驻与凝固 ,都意味着诗意的消亡。 从某种意义上讲,诗意即探寻,探寻即诗意。也是 在这个意义上,我对诗意语文的探寻一刻都未曾停止过 。正所谓,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 探寻的动力,一方面来自诗意语文的外缘,另一方 面则来自诗意语文的内因。就诗意语文的外缘看,几乎 所有的条件和因素都处在不断变化中。作为课程主体的 学生,他们的时代环境、社会背景、人生阅历、文化境 遇,以及语言经验、认知能力、思维水平、情感状态等 ,都在更新迭代中;作为课程载体的课程计划、课程标 准、教材教法等,也随着国家意志、宏观政策,以及全 球化、信息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持续的变革与创 新。如何主动适应甚至积极引领语文教育环境的新变化 、新变局,是摆在诗意语文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 就诗意语文的内因看,其天然具有的和谐、个性、 自由、超越、创造等特性,决定着诗意语文永远不会僵 化、固化、模式化。对诗意语文来说,诗意就是一种永 恒的探寻与创造。只要生命之火还在燃烧,他就无日不 探寻,无处不创造。我深知,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有一 种根深蒂固的冲动,这就是对空的永无止境的探寻与确 证。我们但知诗意语文是一种“有”,有思想格局,有 道德境界,有审美品位,有文化底蕴,有人生信仰。却 不知诗意语文也是一种“空”,这“空”,不是空无, 不是空虚,也不是空洞,而是对诗意语文之“有”的否 定与超越。正是“空”,给了诗意语文以无限的可能。 本书收录的诗意语文创新课堂十例,均是我自己近 五年来对诗意语文的最新探寻与创造。其中,《花开自 在》创作于2018年,《城南旧事》《墨梅》创作于2019 年,《好的故事》创作于2020年,《红楼春趣》《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