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方(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名人谈)

风起南方(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名人谈)
作者: 南方日报社
出版社: 广东教育
原售价: 22.00
折扣价: 15.80
折扣购买: 风起南方(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名人谈)
ISBN: 978754068671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黎子流恰好因陪李鹏总理出国,要和意大利签 署一个乙烯工程项目,不在广州。“我不在那里。”说起“缺席”小平 1992年南方之行,黎子流多少有点遗憾,但却很坦然。 尽管不在现场。不过黎子流在国外已经听闻小平要到南方的消息,回 来后在广东省委听到田纪云副总理的正式传达后,他整个绷着的神经终于 松开,一直思考的问题找到了答案。 南方谈话给黎子流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四个法宝—— 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不发展,中国不发展,是不可能跻身 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也不可能让人民富裕。”黎子流说,“说小平伟大, 一是他扭转了乾坤,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不是一般人有勇气讲的;二是在治理整顿出现相 反局面,改革开放受到巨大压力的紧要关头,他又冒着风险出来重新鼓劲 ,把稳航向,拨开迷雾。经济建设不搞起来,没有出路,讲什么都假。” 第二,不改革开放,死路一条。“这是一句很深刻的话”,从顺德改 革开放闯出来的黎子流对此深有体会,“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任何个人、 地区,反对改革开放,不支持改革开放,就是进入死胡同,根本没有前途 可言。” 第三,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也就是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起码得坚持一百年。”黎子流斩钉截铁地说,“我看不单是一百年不变 ,应该一直走下去,走到共产主义。不变不是等于一成不变,而是沿着这 条路走,不要再走回头路。” 第四,始终强调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 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只要谨记党的 优良传统三大作风,就应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时代在进步,科技在 发展,然而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不能 丢。”黎子流顿了顿说,所有的一切都告诫我们要指向民生的改善。 “南方谈话很快就传遍大江南北,为整个中国重新燃起了改革开放的 熊熊烈火,在万马齐喑中冲了出来。”黎子流感慨,“思想松绑了,大家 敢干了,局面瞬间打开,然后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有中国的今天。” 而广州就是一个缩影。 1992年,广州像一锅烧开的水,又一次沸腾起来。一拨又一拨来自世 界各地的富豪、投资家,带着他们的好奇、资金和实力,从白云国际机场 、广九直通车站、洲头咀码头,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据广东省外事办的 记录,仅上半年,前来拜访的外国政要、金融家、企业家就达300批。 “更直观一点看,”黎子流掰了掰手指头,“1990年,整个广州的国 内生产总值才357亿元。南方谈话之后,广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在6年中平均 每年十九点几的增长,很快就达到2600亿元。” 黎子流在1991年组织的“离开广州看广州”,几乎扫遍了广州所有处( 局)级干部,被舆论和社会普遍认为是给广州干部界“洗脑”,有意在意识 形态层面上谋求突破。 由于当时还没有“南方谈话”,有的说是黎子流一来就否定广州,是 “卜佬市长”(卜佬,广州方言,有讥讽外地乡下人之意)。 黎子流到广州的时候已经57岁,“年纪大,学历不高,多年都在农村 基层打滚,广州是个大城市,怕自己不适应,当不好,耽误广州”,所以 他比广州人更着急,更想把这个地方办好,也就是那时他顶着压力说出那 句“黎经典”:“得就得,唔得就返顺德。”(粤语:行就行,不行就回顺 德。) 想不到,对他超前想法议论不久,邓小平就来了,还带来了一个特别 的春天。 “小平是在从蛇口前往珠海的船上给广东提出‘追龙’要求的。”黎 子流说,当时省委书记谢非向邓小平汇报广东的基本情况和亚洲“四小龙 ”的几项主要指标和对比数字。小平听后就很坚毅地说:“广东是改革开 放的龙头,要加快发展,力争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这个任务没有提出来,我也想不到那个题目。”黎子流说的题目是 指提出广州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 “这可不是一句口号。”黎子流说,根据小平的要求,他们特地请了 社会科学院、外国友好城市的专家,考据了“四小龙”的数据,根据它们 的发展水平来定广州的具体指标,“第一个要追的是韩国,”然后,市委 、市政府集体反复讨论,再拿到人大进行表决,400多名人大代表一致通过 。“最后提出‘向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挺进’的目标,是经过科学论证并 且经过法定程序的。” 20年过去,这个“远见”显然具有前瞻性,甚至有充分的可行性,但 放在当时各方面条件都不太成熟的广州去落实,却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思想 的大解放。 提起黎子流干过的实事,上了年纪的老广有着很多段子,当中最深刻 的是“地铁”,甚至有人喊他“黎拆楼”。 “这个‘花名’我知道,香港的报纸都写出来了。”黎子流笑了,“ 但有花名也得干啊,再不搞(地铁)起来,广州将来是要瘫痪的,还怎么做 国际化大都市!” 事实上,广州建地铁喊了30多年,黎子流客观地承认“自己之前每届 班子都做了大量工作,只是时机未到”。直到他接任,有了南方谈话的基 础,掀起了再一次解放思想的旋风,这届班子认定“办法总比困难多”, 才给广州地铁“开了个头”。 但万事开头难,一没有钱,二没有技术,三拆迁量大。从1960年的5亿 多元一路下来到1993年,预算为146亿元人民币,项目1993年12月开工, 1997年首段通车,最后花了126亿元。 很多人想不通整个国内生产总值才300多亿元的广州哪里找这些钱,黎 子流给记者揭开了谜底:除了国家减免部分进口设备税收外,广州出让54 块地铁上盖,可以收入60亿港元(当时港币汇率很高);为了还债,还策划 了一个珠江新城,把土地从村民手上征过来,政府花了15个亿,我们预算6 平方公里,10年内可以收入约300个亿。“总的地价就有360个亿,大家集 体讨论过,搞好两期地铁,钱的来源就不成问题了。” “修地铁只是一个例子。”黎子流回忆,建外环和内环、整治珠江流 域、旧城改造,直到整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架构等,都是在南方谈话之 后发生的,没有南方谈话,没有思想解放,很多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赋 予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战略 定位;新出炉的班子也提出今后5年广州市政府的工作总体要求是“推动面 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20年前老人家的专列驶离广州,我没有赶上;但老人家留在广东的 远见,我却有幸践行和见证。”退休快14年的黎子流对主政广州的六年光 景仍然有遗憾,“一是广州的工业体系没有取得大突破;二是城市建设规 划管理还跟不上;三是我最不满意的,我们机关干部的作风不断改革,却 越改人越多,效率太低。” “老人家的嘱托,我们今天其实还没有完成。”黎子流意味深长地说 ,未竟的改革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比如包括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内的“三 农”问题等,而最深层次还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当中的关键是健全民主 、法治、用人,这六个字是民心所向,民众应该有权利选择罢免。但中国 太大,这条路还很漫长,要逐步来,但这是必走之路。”P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