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智慧/中国义乌故事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19/16/20200819161028618.jpg)
出版社: 东南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00
折扣购买: 义乌智慧/中国义乌故事丛书
ISBN: 9787564179694
水稻植硅体也出现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石磨盘 和石磨棒上。显然,石磨盘和石磨棒是稻谷脱粒的 工具。实验表明:使用石磨盘和石磨棒脱粒,效率 相当高。 在石磨盘和石磨棒上也发现了橡子淀粉的存留 物。这就是说,石磨盘和石磨棒是多功能的工具, 它们不但被用来加工稻谷,同时也被用来辗磨坚果 类、块根类食物原料,以获得淀粉。 人们推测:遗址中出土的陶大口盆,其主要用 途可能是作为煮食物的容器。煮食物的方法或许是 将食物和水置人大口盆中,然后将烧热的石块放人 盆中。这种煮制食物的方法,在今天的许多风味餐 厅中,依然颇受顾客欢迎。 陶大口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用途,那就是在用 石磨加工稻谷或其他食物材料时作为容器——将石 磨置于大口盆中,使加工的食物材料不至散失。 种植栽培稻、加工稻谷、食用稻米——浦江上 山文化已经符合稻作文化的基本特征,上山人已经 进入了原始农耕时代,从采集文明向农业文明转型 。 20世纪70年代,人们称河姆渡文化为世界稻作 文明的曙光。浦江上山文化将人类栽培水稻和中国 进入农业文明时代的时间向前推进了4 000多年,标 定在了11 000多年以前。 现在,全球60 9/6—7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这是我们中 国人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浦江上山文化遗址发掘的另一重大收获是发现 了排列整齐的柱洞:这些柱洞多呈圆形,其中,“ 有3排‘万年柱洞’……每排11个柱洞,直径为4(卜 50厘米,深度为70一90厘米,形成了长14米、宽6米 的矩阵。专家发现,遗迹第3层下的1号房址具有明 确的结构单元,呈西北一东南朝向,这类建筑的布 局与河姆渡遗址干阑式建筑相类似”②。 干阑式建筑是一种“立柱架屋”的楼居式建筑 形式,其下部为架空层,人居住在架空层上面的“ 楼”上。在已发现的我国其他地区上万年的新石器 早期时代的遗址中,先民们的居住形式都还处于利 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的发展阶段,上山人却已经在 建造和使用干阑式建筑,进入了人工建房的发展阶 段。从穴居到建房居住,这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科学 技术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和里程碑,上山人开启了人 工建房的先河。专家们认为,与同期的人类活动相 比,上山人的智慧与技术创造处于领先地位(图卜 17)。 上山文化遗址中“万年稻米”“万年柱洞”和 石磨、石棒的共存,向我们展示了一幅10 000多年 以前活动于金衢盆地的浙江先民的生活场景。 浦江上山人活动的时间约在最后冰期结束后的 气温上升期和全新世早期的气候波动期。考古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