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
作者: (美)董洁林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人类科技创新简史(欲望的力量)
ISBN: 9787521702293

作者简介

董洁林,现任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以及多家科技公司董事会成员,近期研究及教学重点为科技创新史及企业创新方法论。 她通过李政道先生主持的“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赴美留学,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前,曾长期在美国金融界和高科技公司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在高科技产品研发管理、企业收购和兼并、市场和销售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对创新既有实践积累,也有系统性研究。

内容简介

几百万年前,人与猿分道扬镳。今天,猿还是猿,人 却走到了文明高度发达的阶段。人类与猿类最重要的差别 在于创新能力,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科学技术的“进 步性”最为显著。重大科技成就的生命周期很长,一旦问 世,往往可以常驻人间。例如发明于5000多年前的车轮, 经过不断的微小改进,今天仍然生机勃勃地应用于大量产 品,“行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一项又一项的重大科技 成就随时间积淀下来,形成越来越博大精深的知识储备池 ,这是让科技具有“进步性”的密码。 人类为什么进行科技创新,又如何进行科技创新?试 图回答这些问题的著作汗牛充栋。 有不少优秀著作探讨了科技与地理、文化、制度、经 济、历史等因素的关系,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该 书阐述了地理和气候环境是如何确定了各地农业革命开始 的节奏,如何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并确立了今天 世界各地人口和经济分布的不同格局。 关于文化与科技互动的研究也不在少数。从古希腊时 代到罗马帝国、中世纪,再经过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直至 今天,欧洲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有很大变化,而古希腊人 的求真文化一直影响着欧美人的科技活动。《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等著作描述了宗教、价值观等文化元素对 人们创造热情的影响,从文化视角解释了工业革命的缘起 和发展。 体制、法律和政策等可以直接调集资源,并激励优秀 人才从事重要的事情。讨论制度与科技创新关系的著作也 有很多,比如《国家为什么会失败》,用一些历史和文化 相同但制度不同的地区(比如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朝鲜与 韩国,美国与墨西哥等)为论据,论证了制度如何激励或阻 碍一个社会的科技创新活动。 历史事件对后世的影响不可小觑。一个地区自发创造 和远道传播而来的科技,会沉积在本地的“知识 池”(knowledge pool)里,成为未来科技创新的“元部 件”。池内每增添一项新科技,都会给当地未来科技创新 提供很多新组合的可能性。《技术的本质》等著作阐述了 历史上既有的科技元素对后世人们创新的影响,并从社会 惯性的角度说明了前人的一些偶然选择是如何形成路径依 赖并主宰未来技术发展轨道的。 商业活动、企业家精神等因素直接造就了很多科技成 就。资本主义也常被视为一种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比如 熊彼特等人的观点),其逻辑是:技术创新可以让人获得超 额利润,把这些利润再投资于科技创新,将会带来更多利 润,由此可以形成一个正反馈回路,不断放大科技成就和 利润规模。 关于人口与科技的关系,也有很多研究。有人说“人 创造了历史”,认为“人越多,好主意越多”;也有人持 英雄史观,认为是天才和伟人创造了科技,从而推动了社 会发展。作为“英雄史观”和“人创造历史”的折中,有 人提出科技创新与受教育人口有关,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 是科技创新的主力。 事实上,在漫长而浩瀚的历史中,任何一种理论都可 以找到一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假说,以上各种决定论自然 有其合理的方面。技巧高超的作者往往可以找到一种很好 的方式,让读者掩卷后心服口服地接受其理论。当然,人 们也可以从历史中找到足够多的反例,否定这些决定论。 在梳理这些理论、思考人类科技创新的历程时,我发现已 有的文献缺少了很重要的一环。 人们常说“需求是创新之母”,这种说法虽是老生常 谈,但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人和社会需求及科技活动之间到 底有何关系。对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来说,地理、文化 、制度、历史、人口、经济等都是外在因素。如果只研究 这些外在因素和科技成就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显然忽略了 “人”这一创新主体。人的欲望和社会需求是众多外在因 素和科技成就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也正是本书要着重讨 论的内容。 P3-5 1.理论创新+历史介绍:本书具有理论创新性,作者把人们耳熟能详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应用于对人类科技创新发展历程的叙述和分析中,以崭新的理论视角解构人类的发展历史,内容上是大众喜爱的故事,又有了全新的理论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2.内容翔实、材料丰富:本书内容涵盖人类科技创新的各个领域和历史阶段,作者走访了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和古迹,亲自拍摄了大量相关图片 3.作者具有跨学科背景,近年专注研究科技史之外曾在商业活跃,对创新既有实践积累,也有系统性研究,对于希望藉由阅读此书启发创新的读者,尤其具有指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