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精)/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精)/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作者: (美)欧文·潘诺夫斯基|译者:陈平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1.68
折扣购买: 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精)/何香凝美术馆艺术史名著译丛
ISBN: 9787100186674

作者简介

"欧文?潘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1892—1968),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21年进入汉堡大学参与创立艺术史系,1934年因纳粹上台移居美国,先任教于纽约大学,后进入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新成立的历史研究所,直至退休。他一生都在探索图像与观念的关系,其思想不仅奠定了现代图像学理论,也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史学者,使艺术史学科受到世人尊敬。英国学者肯尼斯?克拉克把他描述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史家”。其代表作有《图像学研究》《理念》《丢勒的生平与艺术》《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早期尼德兰绘画》《视觉艺术中的意义》《西方艺术中的文艺复兴与历次复兴》等。 译者简介: 陈平,1954年出生,江苏南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受聘为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主任。著有《李格尔与艺术科学》《外国建筑史》和《西方艺术史学史》,译有李格尔的《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德沃夏克的《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等西方美术史学名著十余部,主编“美术史里程碑丛书”。"

内容简介

"潘氏此文的主旨,是要将中世纪盛期的哥特式建筑与同一时期的经院哲学进行对比,以证明无论是哥特式建筑还是经院哲学,都在一种共同的“精神习性”的控制下,创造了相类似的风格特征。潘氏对这种研究的风险是很清楚的,因为在某个特定时期,造型艺术的各个门类之间,以及在艺术与哲学、文学、音乐等文化门类之间,会出现某种共同的风格,即所谓的平行现象。这是不证自明的,如果只是简单反复地描述这些现象,便落入“平行论”的窠臼;要想进行有效的论证,不但要精通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与术语,而且还要掌握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理论体系和思想史知识,这就意味着要跨越学科的边界去冒险。所以潘氏在文章的开头便预料到:“眼下这另一次将哥特式建筑与经院哲学联系起来的没有把握的尝试,必定会招来美术史家和哲学家质疑的目光,这也就不足为怪了。”此书出版之后受到了广泛的欢迎,的确有一些质疑之声,但很快便淹没在了赞赏声中。他的冒险之旅给人们展示了一番别样的风景,令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对美术史家和建筑史家而言。加州伯克利大学中世纪建筑史家博尼[Jean Bony]在书评中写道:“这是一本值得赞赏的小书,从头至尾都贯穿着优雅的精神气质和精确性,即便仅从技术的观点来看,也是一个范例。由于此书所讨论的问题极其复杂,则愈加体现了作者这些品质的可贵。没有人能在中世纪思想史和美术史这两个领域中轻松自如地冒险,对这两者进行深层次的协调处理,而潘诺夫斯基教授以如此锐利的洞察力和明晰的表述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他立于西方人文主义的伟大传统之中。” " 本书是对风格与哲学、图像与观念之间关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