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季羡林忆师友(纪念季羡林诞辰107周年珍藏版)/季羡林作品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190927/01/20190927015234311.jpg)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19.50
折扣购买: 随季羡林忆师友(纪念季羡林诞辰107周年珍藏版)/季羡林作品集
ISBN: 9787513920667
季羡林(1911—2009),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语言学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散文家,被称为“学界泰斗”。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归国,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开拓中国东方学学术园地。曾任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
恩师董秋芳先生 恩师董秋芳(冬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颇有些年 头了。我自己到了**已届耄耋之年,然而年岁越 老,对先生的怀念也就越浓烈。这情景,对别人来 说,也许有点难解,但对我自己来说,用不着苦心 参悟,就是一目了然的。 在我初人世的时候,我们俩走的道路几乎** 一样。他是北大英文系毕业的,因为写了文章,翻 译了书,于是成了作家,而当时的逻辑是,是作家 就能教国文,于是他就来到了我的母校济南省立高 中当国文教员。我就是他当时的学生。在这之前的 一年,*寇占领济南,是我当**奴的一年。再前 则是山大附设高中的学生。学的是古文,写的是文 言文,老师王崑玉先生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1928年是我在无意识中飞跃的一年,从《古文观 止》《书经》和《诗经》飞跃到鲁迅和普罗文学, 在新文学岸边上迎接我的正是董秋芳先生。我自己 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我的白话作文竞*到 了秋芳先生的激赏,说我是“全班甚至全校之冠”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到赞赏,这本是不虞之誉 ,我却感到喜悦和兴奋。这样就埋下了我终身写作 的种子。除了在德国十年写得很少,“十年浩劫” 根本没写之外,我一直写作未辍。我认为,作家是 一个高贵的称呼,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区区 如不佞者焉能当此称号!我一直不敢以作家自居。 然而,写作毕竟成为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 有真实感触,则必写为文章,不仅是自己怡悦,也 持赠别人。所有这一切,都必须归功于董先生,我 称他为“恩师”,不正是恰如其分吗? 现在来谈冬芬先生的翻译。就目前中国翻译界 来看,翻译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几乎世界各国的 所有文学大师的全集都已有了汉文全译本。对外国 当前文艺的情况也可以说是了如指掌。据我个人的 看法,眼前中国翻译界的问题不在量,而在质。努 力提高翻译水平,改变求大求全而译文则极不理想 的情况,是当务之急。然而在七八十年前鲁迅、董 秋芳的时代,情况**不是这个样子。当时译本不 多,而且往往只限于几个大国。鲁迅先生**不是 为翻译而翻译,他发现了中国固有文化有许多不尽 如人意之处,中国的民族性好像也不能令人满意, 因此他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号召,让人少读,或 者简直不读中国书。现在看起来,这似乎有偏激之 处,然而鲁迅的苦心是一般有识之士可以理解的。 他像古希腊神话中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那样,想 从外国引进一点火种,以改造我们的民族性,对我 们的国民进行启蒙教育。他特别重视翻译**上弱 小民族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些**的处境*与我们 的处境接近,从那里取来的火种*能启迪我们。 冬芬先生是鲁迅先生忠实的学生和追随者,他 也*不是为翻译而翻译,他做翻译工作有自己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