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材料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访谈录

卓越材料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访谈录
作者: 李毅,李冲,蒋文海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38.76
折扣购买: 卓越材料人——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校友访谈录
ISBN: 9787568055086

作者简介

李毅,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人民武装部部长,全面主持部门各项工作。 李冲,现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负责学院全面工作。 蒋文海,现任华中科技大学纪检监察机构第二纪检监察室主任。

内容简介

兴趣引领,追求极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校友梅绍华专访 梅绍华,1989 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①机械工程二系(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铸造专业,获得工学硕士学位,曾任校记者团的首任团长。毕业后,他考入中国日报社,任总编室秘书。1991 年,他被调入国务院举办的 《经济日报》,曾任头版发稿人、主编,特刊部常务副主任,后成为 《经济》 杂志总编辑 和 《经济日报》著名专栏“特别报道”的主持人,以及证券日报社的副社长。现任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汉飞)的总经理。 从新闻从业者到企业家,从获评过全国优秀新闻作品*高奖“中国新闻奖”,到攻克新型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单晶涡轮叶片的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制造技术,他在不同的领域熠熠生辉,做出了璀璨的成绩。他就是梅绍华。 ①华中工学院于 1988 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 年,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组建成华中科技大学 (简称华科大)。 探索兴趣,启航理想 1982 年 7 月,梅绍华从湖北蕲春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中毕业。彼时,高三班主任彭爱华老师出色的教学水平给梅绍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的言传身教下,梅绍华觉得老师毕业的华中工学院是一个学习风气好、学生基本功扎实的学校。因此,梅绍华在填高考志愿时第一个就填了华中工学院。在 18 岁的梅绍华眼里,机械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学科,于是他报名了机械工程二系 (后简称机二系) 并被录取到铸造专业,即现在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材料专业。 因为喜欢写作,进入学校后不久,梅绍华便在机二系当起了通讯员,向华中工学院校报和校广播台投稿报道机二系的新闻。他对通讯员这份工作特别热心、主动,取得的成绩获得了机二系领导,以及分团委领导的肯定,因此之后他又先后担任了系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梅绍华说:“作为负责宣传的部长,能把系里的各种成绩用新闻的方式传播出去,为系里的工作做出贡献,再苦再累也值得。”每当系里的稿件被校报采用,看到机二系的新闻上了校报,梅绍华心里都是满满的成就感,美滋滋的。每天的晚上六点多,他在去往食堂吃饭的路上,若听到学校广播台广播机二系的新闻时,总是会驻足仔细聆听。在他的印象里,当时校报每个月都会对院系的来稿数量进行排名,机二系被选用的稿件数量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前。除了记录校内新闻,梅绍华也积极参与了校外的新闻实践活动。在校期间他也向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投递过一些稿件,大部分都被采用了。 虽然做宣传方面的工作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梅绍华从未在学业上懈怠过,总是自习到很晚,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86 年本科毕业前夕,成绩优异的梅绍华被免试推荐至本系本专业继续深造读研。 1988 年 9 月,已经担任学校研究生会副主席的梅绍华,接到了一个新任务。有一天,负责联系通信报道的研究生会宣传部部长黄汉平来到他的宿舍,说学校的宣传部和校报领导想成立记者团,为校报写稿和办新闻内参。由于是新生事物,领导们想找一个年龄大些、经验丰富的人来筹办,经过筛选,*终学校的宣传部和校报选上了正在读研的梅绍华。于是,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下,在宣传部和校报领导的帮助下,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成立了。作为校记者团的首任团长,梅绍华和其他成员起草记者团章程并在校内四处奔波采访,完成校园新闻,当时使用电脑写稿的写作方式还不普及,记者团章程和新闻稿件都是他一笔一画手写下来的。除了撰写学校新闻,梅绍华和其他成员还一起举办了舞会、外出参访交流和沙龙等一系列活动,扩大了记者团在校内的影响;编辑出版了若干期生动活泼的内参,得到了校领导的充分肯定。据校报记载,1988 年年底,梅绍华领导的记者团还受到了来自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宣传处的表扬。华中科技大学记者团为他带来了许多收获和个人成长,如在记者团学到的采访技巧和写作方法,交到的很多朋友和培养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校期间的新闻实践也成了他新闻理想的起点。 以笔为媒,追求真相 梅绍华在读研期间,寝室里有学校订的 《长江日报》《中国日报》《参考消息》 等报纸。在了解到 《中国日报》 在国外设有十几个记者站后,梅绍华心里萌生了从事英文新闻工作的念头,希望自己能通过这份工作“到处走走,开阔国际视野”。 为了能考入中国日报社工作,梅绍华从图书馆借了一本英语新闻写作教材自学。1988 年,进入研究生求职阶段的梅绍华向中国日报社总编辑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荐求职信,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作为一名工科生想要从事英文新闻工作的梦想,并介绍了自己在华中工学院创办大学生记者团并担任第一任团长的经历和成绩。*初,中国日报社人事部回信说他的专业与新闻行业相差太远。但经他努力说服,*终打动了中国日报社的领导,获得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凭借良好的英文功底以及沟通能力,梅绍华*终考入了中国日报社,被分配到中国日报社总编室,担任总编辑秘书的工作。 1992 年,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兴起,梅绍华敏锐捕捉到未来市场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将大有可为。随后,他被调到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工作。 《经济日报》 是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中央党报,是党中央、国务院指导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舆论阵地。在经济日报社总编室工作期间,梅绍华负责 《经济日报》 头版的编辑工作,创办了深度新闻专栏 《特别报道》,在头版和第二版国内新闻版突出位置刊登热点新闻深度报道。这个栏目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多次在读者评比中名列报社各专栏前列。 在 《经济日报》 工作期间,由于工作出色,梅绍华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1998 年 5 月,他被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评为“中直机关青年岗位能手”。1999 年 6 月,他被共青团中央等评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 1999 年 5 月 4 日,他被中共中央直属机关评为“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1999 年 11 月,梅绍华主持和创办的 《经济日报》“特别报道”专栏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简称中国记协) 评为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这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综合性优秀新闻专栏*高奖。他所撰写的报道 《生猪流通不能走统死的老路——关于广西湖南湖北生猪流通的调查》 被农业农村部和全国记协评为中国农业好新闻一等奖。1997年,在特刊部工作期间,梅绍华独家策划和撰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报道,有些报道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还多次获得报社的各种奖励。 2003 年 2 月 26 日,梅绍华与王志多策划并撰写的独家稿件 《雷锋生前唯一录音是这样发现的》 系列报道见报。这篇报道于 2004 年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被相关高层领导评价为“宣传雷锋精神有声有色的报道”。为了完成这篇报道,梅绍华和王志多通过艰苦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居住在辽阳、当年邀请雷锋到辽宁省实验中学做报告并安排人员进行录音的历史见证人、已 72 岁的原辽宁省实验中学的校长李人仆。通过采访老校长,梅绍华和王志多了解到雷锋曾于 1961 年到这所学校演讲,学校当时安排了两位工作人员将演讲录音了。在一番艰辛的寻找后,这盘珍贵的录音带*终在学校的校史馆内找到了。梅绍华说:“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能把录音带找到,并整理出来,把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雷锋在世人面前呈现出来,觉得非常有意义。” 除此之外,梅绍华与姜波主任共同创办的 《经济日报》“今日视点”“好望角”栏目多次被读者和报社评为*受欢迎的专版和专栏之一。 2012 年,梅绍华被调到证券日报社并担任副社长。《证券日报》 是证监会指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报纸之一。在此期间,他与证券日报社社长谢镇江一起,撰写了几篇推动和引领中国股市发展的重磅文章。 《证券日报》 在头版头条刊登过的 《五类旧条例 捆住十万亿——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3.1 万亿养老金为何入不了股市——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连续报道之二》《4 万亿住房公积金和维修基金正躺着缩水——对我国巨量资金进入股市实现资本增值的改革建议连续报道之三》 三篇深度报道,分析了中国股市大盘多年来长期低迷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就提振中国股市提出了具有可行性、易操作、风险小、多方赢的改革建议。这三篇报道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勇于挑战,攻坚克难 2016 年,梅绍华辞去证券日报社副社长职务,和几个朋友创办了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虽然他在毕业以后一直从事的是新闻工作,但由于本科和硕士期间所学的专业都是工科,具有家国情怀的他立志回归本行,愿意献身于我国当下急需攻克的技术短板之一——航空发动机事业。 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被称为“工业之花” “制造业的皇冠”。航空发动机*核心的部件为高温、高压、高转速极端状态下的工作部件——涡轮叶片,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所使用的单晶涡轮叶片制造技术则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国家拥有单晶涡轮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制造技术。航空发动机技术是一个国家战略性的、高端的、高精尖的产品,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实行技术封锁、设备禁运等“卡脖子”政策。因而,单晶涡轮叶片高质量、高效率、高成品率、高一致性加工、大批量加工制造成为制约我国新一代航空发动机批量生产的瓶颈。 作为北京汉飞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梅绍华敬业奉献,想国家之所想,急航空行业之所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他作为总经理,在董事长的领导下,率领团队攻坚克难,自筹巨额资金投入研发国家急需攻克的核心技术,大胆创新,默默奉献。 2020 年 12 月,汉飞技术团队因攻克重大关键核心技术被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经过多年的努力,汉飞终于在我国率先攻克了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单晶涡轮叶片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制造技术,研发并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单晶涡轮叶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工制造生产线。 2023 年,汉飞投资近 2 亿元建成了拥有 200 多台先进设备、目前我国技术*先进、规模*大的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单晶涡轮叶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电加工中心和无人制造工厂。它是目前我国技术*先进(第一个用工业软件驱动 200 多台设备、第一个用数字孪生方法制造)、规模*大 (拥有近 200 多台电加工设备,为国内同行*多) 的涡轮叶片电加工中心和数智化工厂。对于这些技术和装备,汉飞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可控。这条国际领先的智能生产线已成功地为我国多个新型号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涡轮叶片进行了大批量、高质量、高效率、高成品率、高一致性的加工制造,受到有关单位的好评。 从工科学生到新闻从业者,再到企业家,“喜欢挑战自己、永远保持兴趣、激情和探索”是梅绍华认为自己能成功的很重要的一点。在中国日报社时,他总是不断对比自己和外国人在英语新闻用词上的区别,在遇到同一表达,却不同用词的情况时,他会问自己“外国人为什么用这个词?”直到自己完全掌握外国人使用的那个词的用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英语新闻写作水平。在进入经济日报社后,他也不断自学经济学知识,“党报用词要非常精准,当主编要给人改稿,自己一定得懂这些”。不断自学已经成了他的习惯。在华中工学院学习期间,基础理论课对他扩大知识面、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极大帮助,梅绍华认为这一点复制到工作上也可以行得通。在离开媒体行,工科背景让他在创办经营企业时有了更多优势。 在谈及对材料专业的看法时,梅绍华认为,材料科学,特别是航空材料、复合材料、储能材料、半导体材料等新型材料领域未来大有可为,特别是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技术应用于材料领域的研究、制备和加工制造方向的前景很广阔。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学好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程,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习和掌握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才能做出更大的成就。他坦言道,“敢于挑战、专一专业、定位角色、永葆激情、干到极致”是自己干事创业的信念。他相信保持终身学习的干劲和精神是做任何工作都能取得成功的关键。 1.本书细致讲述了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与奋斗历程,展示了一代代材料学子对国家建设的深厚自信、对材料强国的不渝信念,对当下材料领域的在校学子有较强启发意义。 2.书中所写人物多为材料领域翘楚,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闪光点,故事均真实可信,极大地发扬了华中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勤奋求是、团结创新、笃行有为、材料强国”的学院精神,立意高远。 3.全彩四色印刷,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积极向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人物故事励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