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文系列: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满分文系列: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作者: "主编:闻钟 执行主编:闫会才"
出版社: 时代文艺
原售价: 38.80
折扣价: 11.70
折扣购买: 满分文系列:2022年高考满分作文特辑
ISBN: 9787538770216

作者简介

闻钟,著名图书策划人,语文教学研究专家,其策划和主编各类中小学教学辅导用书100多部。其策划并主编的“名校天下”满分作文系列,历年来稳居同类畅销书榜首;2012年以来,由其策划出版的“彩插励志版名著”“经典名著?大家名译”“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得到了专家、学者及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同,掀起了新的阅读潮流。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2022年 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与 2023年 高考作文备考指导 2022年的高考大战刚刚落幕,2023年的高考硬仗正一步步靠近。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梳理一下202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总结经验,同时放眼未来,理性展望,把握备考方向。 博古融今展文化自信,传承跨越树时代新人 ——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与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 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逐步落实,高考命题的形式也趋于稳定。与2021年无异,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有八套,北京卷除微写作外一如既往地命制了两道大作文题,所以2022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九道作文题。其中,全国甲卷、全国乙卷、全国新高考卷Ⅰ、全国新高考卷Ⅱ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上海卷则由相关省市自主命制。 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青年与时代”必然是高考作文题的主旋律。2022年高考作文题仍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紧扣时代主题,关注青年成长,充分体现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该有一种怎样的精神状态、做出怎样的价值选择、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等,都是命题者引导青年积极思考的重大问题。这些作文题形式各异,考查方向却一致:在博古融今中展现文化自信,引导当代青年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当代价值,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跨越,鼓励青年练就扎实本领,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积极投身于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本文将对2022年全国高考的八道作文题(因上海高考延期,故这里不包括上海卷作文题)进行全面分析,解析其命题思想、命题思维、命题技巧等,并尝试提供实用的备考策略,供各位考生参考。 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一 .命题思想:博古融今,面向未来 2022年的八道高考作文题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根植于语文丰厚的人文之美中,让考生浸润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思考自身发展,触摸时代脉搏。 1.古为今用,以文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历年高考作文命题者始终着意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深挖与当代青年对接的当代价值,展现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厚重的底蕴,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当代人带来的种种启示。这是借鉴古人智慧解析当下问题,也是“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集中体现。 例如全国甲卷的作文题,材料选自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此情节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竣工后,众人为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是高中语文教材推荐阅读的重点图书,如此一段意趣盎然、意境优美的文字既关注到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意识,也关注到了考生的人文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此题独具匠心,要想准确把握题意,需回归经典名著,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思考“与前面两种题名的方式相比,为什么贾宝玉题的‘沁芳’二字最佳”这个问题。这道作文题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移用”固然高效,“借鉴化用”也十分便捷,但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还是“独创”。若考生能读出这层立意,便真正看到了此题“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匠心。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激励考生回归传统,深挖传统文化背后的现代精神——这种命题思想还体现在全国新高考卷Ⅰ中,该卷作文题中的材料选取了“围棋”——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代表,借用其中“本手”“妙手”“俗手”的术语来引导考生思考种种为人处世之道。而在北京卷中,命题者则选择了“学不可以已”的优良传统,直接探究古今学习之道。 2.立足时代,面向未来 时代对考生的“历史眼光”“世界格局”“责任意识”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白居易写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句话是对高考作文时代性的最好诠释。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共青团要增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拥有优越的发展环境、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必然要求青年人积极思考自己与这个时代的关系。2022年的八道作文题在命题选材上基本稳定在四个维度:青年与社会、青年与自然、青年与他人、青年与自己。这要求考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认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例如全国乙卷的作文题,材料直接描述了当今蓬勃发展的盛世。材料用一张表格把2008年与2022年中国在奥运会的比赛成绩、群众体育、科技亮点、交通支持以及国家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详尽对比,考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目前跨越式发展的势头、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性……一个强大的中国为青年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平台,正如材料中所言:“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立足时代,躬身入局;面向未来,传承跨越。这就是时代对青年的召唤,也是青年对时代最好的回答。 二 .命题思维:重视思辨,强调创新 在八道作文题的命制上,命题者明显强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与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方向对接,引导考生发展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考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1.重在思辨,辨明关系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2022年的高考作文依旧强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让考生于种种复杂的“关系”中分辨主次,拨开表面现象的迷雾,认清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 例如全国新高考卷Ⅰ的作文题,以“围棋”为引子,着眼于“本手”“妙手”“俗手”三个专业术语,并分别做出概念诠释。材料的解读难度不大,关键词也较为明显,考查重点显然是对三种围棋手法的辨析,也就是典型的三元关系型作文。考生要有较强的思辨能力,能准确辨析这三个专业术语的关系,尤其是“本手”与“妙手”的内在逻辑关系。“本手”是基础,“妙手”是求新、升华,两者的逻辑关系启示我们:根深方能叶茂,本固才可枝荣;在人生的棋局中应夯实基础,守住根本,方能求新思变,避免走入舍本逐末、不顾大局的歧途。 又如全国新高考卷Ⅱ的作文题,材料紧扣“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通过一组不同行业的优秀榜样,引导考生思考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人才,当代青年应该具备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该作文题直接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这就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仔细品味“选择”“创造”“未来”三者的关系。 2.强调创新,面向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在2022年的八道作文题目中,“创新”“创造”这两个词一再出现,命题者旨在引导当代青年在新时代的感召下,以传统之精髓为基础,以当代之成果为补充,在旧与新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中华民族在新旧交替中不断前进。 例如北京卷的大作文题之一,直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观点“学不可以已”,指出重视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以“学习今说”为题目。该题聚焦于学习之道,以古观今,古今对比,目的是要求考生重新思考学习之法,从古人的智慧中传承创新。又如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借用《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情节,要着重探讨的还是现代人在做人做事时的方法论:摒弃或减少“移用”和“化用”,倡导“独创”的精神。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青年人唯有重视创新,积极创造,才有面向未来的底气。 三 .命题技巧:从小处切入,返璞归真 近年来,高考作文在命题时对情境写作及写作对象、写作身份等尤为重视,各个考卷一度出现以任务驱动型作文为主的局面。这固然符合语文新课标的改革方向,但也让考生在考场写作中为材料、引导语、写作要求所缚,以至于畏首畏尾,无法尽情表达。与往年相比,2022年的八道作文题更加简洁精致,没有设置太多情境、任务,体现出命题者对语文读写基本素养的重视,可谓返璞归真。 1.从文本出发,由小处切入 “回归语文基础,重视读写素养”是2022年高考作文的显著特征。2022年的作文题目大多以材料为本,通过小切口大路径的方式,考查考生“照着讲”(指向遵照经典)和“接着讲”(指向创造性)的能力,要求考生从文本出发,既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增强从独立个体角度来解读的意识。 仔细分析2022年八道作文题的写作要求,我们会发现基本以启示类作文为主。“以上材川也。” 亭上有一字为“术”,亭中一棋一纸,仙子指棋曰:“此棋虽只黑白两子,却有万千变化,故曰‘大衍棋’;纸上有一言:‘写其意,言已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立于纸前,余思忖半晌,忽起而笑曰:“此亭旨在顺时因势做出改变,使原之技由死及生,有无穷变化,那河、棋皆是如此,岂非此意哉?”仙子笑而不答,飘然而去。 云雾飘过,已是另地,四下漆黑,不得视。复行数十步,有一微弱火光,临近,依稀可见一桥亭模样。步入亭中,上有一字曰“道”,下有一炉,旁有柴,周围依稀有若干画,画有孔子周游列国、老子西出函谷、释迦牟尼悟佛菩提,再无他物。念及天光浮字,此亭应为“沁芳”。 余心中怪异:这沁芳亭破破旧旧,不似前二亭物华天宝,却有一派恢宏浩大之气,让人顿生负大志而殉道之心。 当是时,炉中突然浮现“创造”二字。余始悟其意,以“技”“术”为薪,自身为炉,方可锻造出“道”,而道隐无名,故成此模样。 既游三亭,耳有前者仙子语:“但凡求技艺之道,皆为此匾额内三境,必先学其表,究其本,终可成自我之道或一家之言。” 余为之浩叹。蓦地,天光散去,浮字散尽,匾额不见,唯余三亭轮廓于身前,前方的星河滚烫…… 得分点提示 1.构思精巧,情节意趣盎然。本文以三亭对接“技”“术”“道”三境,并进行层递描述;有关三亭的序列、陈列、语句等安排,颇具匠心;最后借仙子之语点题,巧妙至极。首尾用景物烘托,入于梦境而后出于梦境,耐人寻味。 2.语言典雅,带有鲜明的文言色彩。文中“余踽踽而行,欲一探究竟”“写其意,言已易,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等语句或化用诗词名句,或用成语,且文言之色彩浓郁,典雅有致,底蕴非常。 3.文体新颖,独树一帜。比起千篇一律的议论文,本文别出心裁地采用富有文言韵味的记叙文,实在是考场作文的一股清流,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点评名师:周玉利)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发展19分 总分59分 ◆ 得分亮点:材料丰富,文采斐然 守“翼”“泻”之正,成“沁芳”之名 贵州一考生 大观园之亭,众人或名之曰“翼然”,或名之曰“泻玉”,唯有宝玉名之曰“沁芳”。思接千载,融古贯今,想及水流之上,红楼之外,世事之中,确知三名实乃不同之境界:引借为守正,另辟为创新。 “翼然”雅章名典,然“知冬日之箑,夏日之裘,无用于己,则万物之变为尘埃矣”。移用即摹其状,仿其意,枝附影从的转借之道。酌古御今,此道之用可得他山之石,亦可致明珠暗投。若择其善者,则见贤思齐,令赵武灵王易胡服骑射,攘地北至燕、代;若扣槃扪烛,则虚有其表,似寿陵余子学行于邯郸,直匍匐而归耳。 历史是一堆灰烬,而灰烬深处有余温。后人自漫漫岁月跋涉而来,以“翼然”的姿势与方式拾起尘土覆盖下耀眼的火种,以掌灯来世,点燃文明的嬗变与辉煌,教它生生不息。但若一味“翼然”复制,也无以越千年。 “泻玉”妙笔化古,更兼取其精华而自用,别出心裁。所以李太白“青天有月来几时”的醉意狂放,在停杯问月中,翻涌成苏轼“明月几时有”的缠绵相思;所以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依依惜别,在荠麦青青里,蹉跎成姜夔“过春风十里”的黍离之悲。它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糅合儒、释、道三家精义,最终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未来是一场破晓,而破晓之前是长夜。来人坐山巅以火种取暖,借着月色与星光,汲取对光明的信仰,但这拾起的火种与“泻玉”般的星月,都未有吞噬黑暗的力量。唯有日出,能带来真正的曙光。 而“沁芳”便是这日出,它自成一派,别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昂扬热烈之神采。抱古守经者,患在不变;而全新创造,亦非化用借鉴。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有志之士或谏言“师夷长技以制夷”,或力主百日维新,或推动共和潮流,但这都是除疾遗类之举,直至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中国睡狮才骤醒,声震东方。是故,转知为识,转识为智,解旧时之禁锢,破思想之樊篱,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先河,乃君子豹变。 此间“翼然”二字是羊祜的不舞之鹤,是玉卮无当,是胶柱调瑟,华而无实;“泻玉”则显“去年旧雪烹茶相与留客,新柳暂借杯中三分色”的浑融新古之诗意;而“沁芳”独占风流蕴藉之境,如画中留白,遐思无尽,正如一切能被定义为“新”的事物,在乱象丛生之际,打破原本的规则和秩序。亘古亘今,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如无“翼然”之积淀、“泻玉”之铺陈,“沁芳”便是空中楼阁,如无“沁芳”之卓逸,“翼然”“泻玉”也不过死水一潭。 五千年前的风早已止息,而远山之外仍有飞扬的旌旗,涌动的气流也曾拂过无数山河,有人拾级而上,枉辔学步;有人覆前戒后,一览乾坤;也有人披荆斩棘,另辟天地。伴随一段上千载光阴的落幕,便该是另一个世界——“沁芳”之名的初生。 得分点提示 1.语言文雅,才情飞扬。本文对字句的润色极为讲究,且诸如“扣槃扪烛”“黍离之悲”“不舞之鹤”“枉辔学步”等成语和四字词语的镶嵌、连缀,更显非同凡响,展现了考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积淀。 2.融古贯今,材料丰富而无丝毫堆砌之感。本文引用的材料甚是丰富,堪称质感满满,每一段的诗文列述、典故援引和人物事例铺排之处不胜枚举,考生“思接千载,融古贯今”,而且妙手裁剪,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点评名师:周玉利)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19分 表达20分 发展20分 总分59分 ◆ 得分亮点:论点突出,层层深入 “化用”诚可贵,“独创”价更高 四川一考生 《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给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照搬《醉翁亭记》中的“翼然”,有人附和贾政,借用“泻”字题名为“泻玉”,而贾宝玉则独创“沁芳”二字。无论是直接移用,抑或是借鉴化用,还是根据情境独创,都能产生一定的艺术效果,但高下有别。在此我想说:“化用”诚可贵,然而“独创”价更高。 直接移用难以适应事物的变化。相传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当时人们要想砍树,全靠先辈传下来的工具——斧头。斧头沉重、笨钝,导致砍树效率极低。鲁班从野草边缘的细齿中得到启发,借鉴细齿的形状发明了锯。由此可见,直接移用而不知变通,其效果往往很差,相比之下,借鉴化用就显得可贵了。 那么学会借鉴化用就能高枕无忧了吗?借鉴化用固然重要,独创却拥有更高价值。著名画家齐白石早期作品比较写实,着重工笔细描。后来,他不断汲取历代画家的作品特色,加以借鉴,五易画风,在原有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寻求创新,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画风,成了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由此观之,“泻玉”虽比“翼然”品格略高,可贾宝玉根据情境独创的“沁芳”一出,“泻玉”便黯然失色了。 在先人成果的基础上独创,合情理而宜乎众矣。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突破性进步的取得无一不是源于独创。学会钻木取火后,如果人类只想着直接移用,那么现在有的不过是一群围绕火焰取暖的“猴子”。如果人类止步于借鉴化用,那么现在行走着的只是一群举着火把的“猩猩”。正因为人类善于穷究物理,因地制宜,变革创新,才有了对火焰进行充分利用的现代文明。 独创实际上也是一种化用。贾宝玉虽抛开《醉翁亭记》,独创出“沁芳”二字,但我们仔细琢磨便能发现,“沁”和“芳”都是古诗中的常用字,无疑宝玉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有人可能会说,照这样看,宝玉的行为并不能算是一种独创,其实不然。独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高一级的化用。要想独创,需要先入后出,最后再因地制宜,做出创新。如果中国共产党直接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没有结合国情提出我们自己的理论,就不会有今天的国富民强、繁荣昌盛。 因此,“化用”诚可贵,“独创”价更高。直接移用往往水土不服、南辕北辙,借鉴化用虽有发展却未有革新,只有因地制宜地进行独创才能促进事物持续长久地发展。 得分点提示 1.论点突出,立场鲜明。文章题目即是中心论点,开篇通过分析材料,表明对“移用”“化用”“独创”孰优孰劣的看法,结尾升华主题,表达观点的现实意义,再次强化论点,立场鲜明,富有感染力。 2.层层深入,有理有据。“移用”“化用”“独创”三者看似并列,实则是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考生抓住它们内在的逻辑关系,分别列举了鲁班发明锯、齐白石五易画风、中国发展的理论依据等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化用’诚可贵,‘独创’价更高”。论证思路清晰明了,论据说服力强。 (点评名师:彭建)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发展19分 总分59分 ◆ 得分亮点:层次分明,论证充分 借点化之力,抵创新彼端 云南一考生 《红楼梦》中大观园新建,为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正是众人展现才华之时。于是,有人直接移用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中的“翼然”二字,有人化用“泻出于两峰之间”,题为“泻玉”,而宝玉根据眼前所见情境,独创“沁芳”二字,赢得众人喝彩。给亭子的匾额题名正如创作之道,要借点化之力,抵创新彼端。 《红楼梦》中众人为匾额题名,无论是引用、化用还是独创,皆有可取之处。为何宝玉的“沁芳”最终得到一致认可?探求其根本,源于宝玉根据情境独创,不落俗套。他人无论是移用还是化用,终究流于表面,无法契合当时的情境。而宝玉吸收了贾政“还须偏于水”的主张,对“泻”进行引申,再结合元妃省亲这一实际进行了创新。可见,点化之力才是创新之道,升级了创作方式更能凸显创作的独特审美效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字精巧在于运用之匠心。想当年,滕王阁新建,王勃援笔立就,旁征博引却无一句直接引用,“点铁成金”,《滕王阁序》流传千古;滁州琅琊山有亭新建,欧阳修酒酣之际,以“醉翁”命名,不直接引用县志记载,独具匠心,让《醉翁亭记》传诵千古;岳阳楼重修,久慕洞庭美景的范仲淹根据洞庭湖“朝晖夕阴”之情境独创,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不落窠臼,格局甚大。传世佳作,善借点化之力,巧妙写出创意,创出新境。 古人创作之道如此,今人独创之道也是这般。科技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眼界见识,离不开对先进技术、成功案例的借鉴,点化之力正是科技创新必备之基础。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源于华为在解析土耳其教授的论文时懂得点化之道,将5G标准定为当时不被看好的“厘米波”。“麒麟”绝唱涅槃重生,“天宫一号”剑指苍穹,“嫦娥五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祝融号”成功着陆火星……这一系列科技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科研工作者们承继点化之道后对技术的匠心独创。 世事如棋,意图搭乘创新快车时如果不懂点化之道,满足于直接移用,甚至故步自封,未来必然岌岌可危。反之,则是昌盛之道。譬如诺基亚,安于手机霸主地位,未曾及时转型创新,很快就黯然退场;譬如一加手机,时刻专注创新,深耕市场7年后成功打进了高端市场。发射点化之箭矢,才可以命中创新之靶心。 借用点化之力为创新助力,通过创新之路走向辉煌未来,是盛世延续的奥义。唯其如此,各行各业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才能成真。 得分点提示 1.切入角度巧妙,逻辑严谨。本文在写作的时候没有停留于诠释作文材料中“移用”“化用”“独创”的内涵,而是以“移用”和“化用”的局限来突出“独创”的可贵,将“移用”“化用”总结为“点化”,以此来作为“创造”的条件,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2.事例丰富,说服力强。在证明自己的观点时,考生列举了不同的例子,如古代的王勃、欧阳修、范仲淹,现代科技创新的成就等,以充实的论据证明“独创”的可贵,很好地突出了观点。 3.句式整饬,文辞优美。本文的语言运用技巧很高,无论是诠释观点,还是论证观点,遣词造句非常出色,如“借点化之力,抵创新彼端”讲究对称,“援笔立就,旁征博引”句式整齐,“‘麒麟’绝唱涅槃重生,‘天宫一号’剑指苍穹”句式典雅,值得赞赏。 (点评名师:黄传福)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发展19分 总分59分 ◆ 得分亮点:思路清晰,主题鲜明 学会匠心独创,引领时代浪潮 云南一考生 成为知识的“分享者”还是文化的“独创者”?这是个问题,但我们无须学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决,因为答案十分明了,自然是选择成为后者。 何也? 知识的“分享者”懂得直接移用现成知识,稍微聪慧者懂得化用所学知识,却很难体悟写作者的思维,分享创作者的喜悦,更难感知独创者的匠心。恰如大观园初建成,要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直接移用“有亭翼然”中的“翼然”二字,有人见有水“泻出于两峰之间”,主张化用“泻”字,题名为“泻玉”,只有宝玉立足花木映水的佳境,匠心独创,题名为“沁芳”,赢得众人赞赏。 事实浅显,道理却深刻。只做知识的“分享者”,未做深入思考,共享的只能是成果,却难以与独创者的灵魂碰撞。仅仅限于移用、化用而没有融入匠心的共享,很难给自己、他人、社会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进步。 因此,我们理应成为一名独创者,因为独创的魅力在于“独有”。著名作词人方文山,便是21世纪初古风作词人的“独创者”。当很多人都还沉浸在崔健等人的热血摇滚中时,方文山创作的古风词如一股清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背后温柔细腻江南风情使千万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独创的好处在于容易给成果贴上专属时代的标签,烙下匠心独创的印记。即便近年古风民谣兴起,但仍能听见人们说:“我还是觉得方文山写的词最美。”宝玉的“沁芳”之所以得到素来严苛的贾政的默许,岂不正是因这独创的魅力吗? 独创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创造。港珠澳大桥震惊世界,“天舟”顺利发射,“嫦娥”完美登陆“月宫”,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再创世界纪录……一项又一项激动人心的创新成果,前所未有。中国没有可参考的范本,必须由自己独创。一味移用、化用他人成果,学苏学欧殷鉴不远,匠心独创,超欧赶美则未来可期。 中国的发展就掌握在我们青年手中。有什么样的青年,中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培养青年的独创精神,未来的中国自然可以像一棵参天大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作为新一代青年学子,我们要做独一无二的星星,闪耀独创的光芒,待到星光满天,相信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得分点提示 1.标题亮眼,凸显主旨。题为文眼,一篇好文章需要一个好标题。本文的标题以主谓句来概括全文内容,先以“匠心独创”来突出文章主旨,接着以“引领时代浪潮”指出“独创”的作用,使得主题更集中。 2.思路清晰,主题鲜明。考生从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独创”的意义着手,先点出“直接移用”和“化用”的利弊,接着点出“只做知识的‘分享者’”的缺点,然后引用方文山等事例分析“独有”和“独创”的魅力,最后集中指出“独创”对时代发展的重大意义,使文章的主题更鲜明。 (点评名师:黄淑清)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视角独特,结构疏朗 成长三境界 西藏一考生 王国维有三境,曰“望尽天涯”“衣带渐宽”“蓦然回首”,其意在言治学必经之境。我亦有三境,曰“他山之石”“夺胎换骨”“自成一家”,其意在言成长必经之阶段。 成长是一个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三个阶段意味着三重学习的境界,即三重成长的境界。 第一重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外学习最简单的一种方法,便是直接移用别人留下的先进的东西。对于直接移用,不能一律批判,因为透过历史的长河我们也能看到它有积极的一面。洋务运动奉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为近代中国引进了一批先进的技术;日本大化改新移用了我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这种直接移用的方法会在一定时期内卓有成效,但遗留的问题也不少。洋务运动照搬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革自身体制的做法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最终走向失败;大化改新对隋唐一些制度和文化的移用过于理想化,并不符合日本的国情,因此实施不久便遭到反弹,留下隐患。在这重境界的成长者,虽短时期内小有成就,但直接移用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第二重是“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是黄庭坚针对诗词创作提出的观点,意在说明诗词创作不应仅仅模仿前人诗句,还需要融入自己的体验。学习的第二重境界便是如此,在经过“他山之石”这一阶段后,我们开始意识到一味照搬是不可取的。西汉初年以黄老之学治国,统治者没有悉数使用,而是主要选其“休养生息”的思想;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我国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治国如此,成长亦是如此。能达到此境界的人或多或少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但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 第三重是“自成一家,独树一帜”。“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我们不仅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还要争取成为新一代的巨人,这便是创新。创新,是最难的,因此少有人能做到。敢站出来否认地心说的,只有哥白尼;能发现青蒿素的,只有屠呦呦及其团队;能培育出杂交水稻的,也只有袁隆平及其团队。解决前两重境界的弊端需要创新,可以走进第三重境界的人必定经历众多磨砺,能从这里走出的人必有所成。为人如此有益,为国如此更有益。也正是在这条路上,中国高铁事业走在世界前列,5G技术位列前沿,航天航空科研技术名列前茅。 “他山之石”“夺胎换骨”“自成一家”,三种境界对应着每个人向外学习的三种态度,同样适用于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三重境界各有所长,也有着各自的艰难。唯有一心攀登的人,才能在经历这三重成长境界后,走出一条阳关大道。 得分点提示 1.从“成长”的视角进行立意,慧眼独具。考生巧妙地将材料中为亭子所取的三个名字,对照着王国维的人间三境,提炼出人生成长的三种境界——直接移用、借鉴化用、创新,可谓别出心裁。 2.由短语领起各个分论点,结构疏朗有致。文章正文部分通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自成一家,独树一帜”这几个短语将三个分论点引述而出,紧扣中心,结构清晰。 3.材料涉猎古今中外,论据丰富。为了有力地论述文章的论点,考生跨时空地选取了洋务运动、大化改新、西汉初年以黄老之学治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高铁事业发展等事例,选材丰富多元,内容充实。 (点评名师:周玉利)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思想深刻,表达率性 用中华之语,创“别是一家” 贵州一考生 浩浩五千年,中华语言与文明相伴而存,在泛着古老气息的纸卷中过滤、积淀,一笔一画都残留着先祖的思考,一吐一吸都蕴含着远古的深情。而使用着这种语言的我们,也往往要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 起初时,移形化影,依葫芦画瓢。 语言学习的开端往往都是“汲取”。幼时我们总羡慕大人们用词丰富,字字珠玑,自己却往往词不达意,费尽心思、搜肠刮肚,最终却只蹦出一个“嗯”字。于是我们便开始记忆、开始移用,伸长脖颈,操着稚嫩童音,故作成熟老迈之态而说出一句句颠三倒四的语句,同时沾沾自喜。初习中华语言的我们,与懵懂无知又向往成熟、蹒跚学步又向往奔跑的孩童相比,没什么两样。 再后来,会心会意,灵活化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句中杜甫精妙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从古到今,能灵活巧妙化用前人的诗文或典故一直被看作是一个人文学气息与修养深厚的体现。我们会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而倾心,会为“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感慨,会为“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而动情……以至于以后任何一个相关的意象便能牵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最终我们的言语中也暗藏了银月。此时的我们,能化千古而意踌躇,能将所取之语会心领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骨架上充实血肉,将其改造成更适用于自己的模样。 到最后,语随心动,个性释放。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是什么让张爱玲有如此感悟?“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什么让朱自清如此发问?“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是什么让鲁迅感到如此痛苦?——是他们奋力经过了由移而化的固本期,达到了“别是一家”的用语水平,达到了随心而动、个性释放的用语阶段,以至于在随时随地的境遇里都能将中华语言用得炉火纯青而又往往另辟蹊径。 学习、运用中华语言,应由移而化,最后入心而创,即先汲取、加工、固本而后个性释放、循序渐进以达至精至进,力争能创造出“别是一家”的中华语言。 得分点提示 1.视角独特,表达率性,语言活泼。本文从运用中华语言的角度进行立意,视角独特,让人眼前一亮。同时,文中诸如“伸长脖颈,操着稚嫩童音,故作成熟老迈之态……”“是什么让张爱玲有如此感悟?”等语句饶有意趣,洋溢着率真之性情,展现了考生思绪的灵动飞扬。 2.标题统摄全篇,文章结构有致而层次分明。标题“用中华之语,创‘别是一家’”的“用”字和“创”字言简意赅,彰显观点而统摄全篇。考生在正文用“起初时”“再后来”“到最后”三个过渡句引出分论点,依次阐述了“用语”的三个阶段,层次分明,首尾呼应,阐发得当而收束匠心。 (点评名师:周玉利)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结构清晰,富有逻辑 借鉴为始,独创为终 四川一考生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众人齐聚为匾额题名。有人主张直接取“有亭翼然”中的“翼然”,有人主张化用诗句提出“泻玉”,而贾宝玉则结合意境思忖取“沁芳”之名。我认为,移用、化用、独创,三者各有千秋、相互联系。 移用、化用即借鉴,借鉴为创新奠基。在我们学习写作初期,老师告诉我们要广泛阅览经典名著,阅读优秀的文章,从仿写入手,逐渐积累经验,而后建立自己的写作系统。这何尝不是一个从借鉴到创新的过程呢?在写作这件事上,又有哪一位作家不是从借鉴他人开始,而后一步步提升的呢? 然而借鉴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并非毫无弊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深受西方政治思想影响的孙中山借鉴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并在中国推行。虽然此法从短期看来确为良策,但历史证明,这并非长久之计。 时代发展需要借鉴,更需要独创。纵观古今,许多年轻人盲目遵从权威,习惯于循着前人的脚步而行,被常规思想束缚,明亮的眼神最终变得暗淡无光。 独创,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自幼爱好书法,长期临摹名家之作却进步甚微。一次,他用手指在妻子背上写写画画,说是在练字,妻子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缠什么?”这番话让他骤然醒悟,此后他不再沉浸于名家字帖中,而是将画竹的技巧渗透在书法中,终于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板桥体”。 独创,是超越自我,甚至引领时代。古人言:“不日新者必日退。”当今世界,竞争愈加激烈,独创能力是个人、企业乃至国家出奇制胜的关键。以企业而言,据2021年网上的一个全球企业专利排行榜显示,排行前十的企业中有六家是中国企业,这说明中国企业的独创能力不断增强。中国企业独创能力的增强,正是中国崛起的表现之一,反映了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小到个人、企业,大到民族、国家,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永葆生机。奔走在现代化进程中,吾辈应当先内化借鉴能力,然后高举独创之火炬,闪耀世界。 得分点提示 1.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文章首段引述材料内容,引出移用、化用、独创三者的关系。而后结合自己的经历点出借鉴的好处,用孙中山失败的事例指出借鉴的弊端,接着分两点阐述独创的内涵。文末总结,号召“吾辈应当先内化借鉴能力,然后高举独创之火炬,闪耀世界”。 2.中心突出,论述有力。文章前半部分侧重论述借鉴的意义,后半部分侧重论述独创的意义,而从逻辑关系来看,是以借鉴衬托独创。各段环环相扣,上下浑然一体。再加上孙中山借鉴三权分立制度失败、郑板桥独创“板桥体”和全球企业专利排行榜这三则恰当的素材,说理深刻,论述有力。 (点评名师:彭建)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论据充实,语言朴实 适当照搬移用,随境创新制胜 四川一考生 在面对难题时,往往有多种解题之道,正如材料中为匾额题名一样,有人从《醉翁亭记》中直接选取“翼然”二字,此为移用之法;贾政取字其中,又有人添字取名“泻玉”,此为化用之法;而贾宝玉随境创新,取名“沁芳”,此为独创之法。众法各有其妙处,然而从效果上看,最优解还属独创之法。 所谓移用,便是直接照搬前人。有些时候,移用可以帮我们省时省力,但相比之下,弊端比好处更多。《醉翁亭记》自然是一篇好文,但直接照搬的“翼然”二字,与大观园贴合之处极少,便显得突兀。移用之法虽快速便利,但一味移用其实是透支了潜在的创造力。网上时不时爆出某人论文与他人文章有许多重合之处,这种照搬不只显示了创造力的缺乏,更侵害了他人的利益,还涉嫌违法,遭人唾弃。 化用之法是借鉴前人经验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有思考的移用。这种方法既结合了移用,又在一定程度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融入了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往往具有便利、高效的优点。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向西方学习,并不是简单地全盘接受,而是根据自身国情,结合需求,有选择地吸收和改进。但这种化用也不是百试百灵。在晚清时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变法,倡导向西方学习。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但维新派力量太小,无法撼动实力强大的掌权者,最终变法失败。由此可见,化用之法虽然有效,但有时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也就难以治愈顽疾。 独创,是敢于颠覆前人经验的创造。与化用相比,独创同样要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与分析,不同的是,当面对难以攻破的壁垒时,独创不像化用那般妥协、折中,而是敢于颠覆和创新。正如贾宝玉为匾额题名,既结合了花木映水的佳境,又契合了元妃省亲之事,同时照顾到自然与人事,不落俗套,才获得了贾政的默许。在当今社会尤其要注重独创,华为开发鸿蒙系统即是如此。在遭到美国制裁后,假如华为仍然固守安卓系统,只出化用之力,之后不仅会被“卡脖子”,还会因此“断了气”。所以,除了化用之力,还应练就独创之功。 三种方法在面对不同问题时各有其优劣,但从长远来看,独创有更大的优势。在这个注重创新的时代,我们只有坚持独创之功,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走上制胜之路。 得分点提示 1.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文章以“适当照搬移用,随境创新制胜”为标题,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主体部分依次阐述移用、化用、独创的含义及三者的关系。结尾处,辩证对待三者,并强调独创的优势,扣合主题。 2.论据丰富,论证有力。文章以材料为起点,又不囿于材料。文中列举了论文抄袭、日本明治维新、华为开发鸿蒙系统等论据来论证主要论点,素材新颖,论证充分,毫无堆砌素材之感。除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外,还穿插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点评名师:彭建)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20分 发展18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论述深刻,语言朴实 学习融合,应时独创 四川一考生 《红楼梦》中,大观园内,贾府众人为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直接移用诗文,有人化用诗文,而贾宝玉提出“沁芳”二字,不落俗套,深得贾政欢心。虽然如此,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移用和化用。在这一情节中,正是在他人移用、化用后,贾宝玉经过权衡、思索,才提出了具有独创意义的“沁芳”二字。 由此观之,我们应该把移用、化用视为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说到移用,我想起齐白石的一句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说可以向他学习,但是不能一味模仿。再说化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武汉情况危急,国家采取“以省援鄂”的措施,最终渡过了难关。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表示,中国的成功经验可为他国所借鉴。这种借鉴就是化用之功。 不能止步于移用,而要熟练掌握化用。频繁地使用移用之法,就会限制人的思想,使思想得不到解放,如同鸟儿被禁锢在牢笼中,无法展翅高飞。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学习化用之法。在《拿来主义》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主要是就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而言,但也可以看作一种移用之法。他教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近现代历史也告诫我们,外来事物要经过化用,才能助力本国的发展。 揆诸现实,移用和化用有助于国家发展,但是不足以让国家取得长足的进步,更无法引领时代。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缺乏独创,即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近年来,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视高端技术人才,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产业。我国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我国首个自营勘探开发1500米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海牛Ⅱ号”钻机系统使我国在深海钻探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诚然,创新可强科技自信,可铸国力强盛。 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辈要懂得移用和化用,经过学习融合后,尤其要注意应时创新,书写未来篇章。 得分点提示 1.主旨鲜明,思路清晰。文章很好地提炼了材料的观点,把移用、化用概括为“学习融合”,进而提出“应时独创”。开篇重述材料内容,接着提出对于移用、化用和独创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考,然后分层论述,层层递进,最后总结全文、照应标题。 2.引证丰富,语言朴实。文章中既有中国应对疫情的方法、中国在创新方面的成就等新鲜素材,又有齐白石和鲁迅的名言,举例翔实,论证严密,说理点到为止,语言朴实,无堆砌素材之感。 (点评名师:彭建)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20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8分 ◆ 得分亮点:层次分明,取材丰富 “制”“仿”之境,达“创”之意 四川一考生 《红楼梦》中写到了“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情节,明显地体现了不同人的不同思想境界。 第一层次是最基本的“制造”之境。正如给亭子取“翼然”之名,只是将《醉翁亭记》中的词简单地、生硬地直接移用,只能体现一个人的基本功、基础知识。不管裁缝的技艺有多么高超,若不能设计服装,且所设计的服装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也只能被称为“服装制造师”。可见,如果仅仅是制造而不想着如何创造,就只能原地踏步。 第二层次是“仿造”之境。就像提出题名中应有个“泻”字的贾政,他在打牢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见识,结合了环境,但终归没有创意。齐白石曾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之所以说这句话,是因为当时他的弟子许麟庐一味地去模仿他,然而即使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也还是平平无奇。许麟庐听了老师的话,从仿制的经历中用心感悟,最终才在艺术的世界里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由此观之,只有在仿造中用心感悟,并从中吸取经验,才能从平庸中脱颖而出。 最高层次是“创造”之意,即在自身积累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独创出属于自己的东西。贾宝玉提出的“沁芳”不仅与此亭佳境相关,更与元妃省亲之事契合,所以最为合适。创新不仅要有自身知识、经验的积累,还要有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未满30岁的爱因斯坦不迷信权威,颠覆了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了相对论。而提出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的普朗克却因信奉牛顿为权威而推翻了自己的假设,导致了物理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也因此推迟了世界量子力学的发展。古今中外,有多少人正因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才被世人所铭记。 仔细揣摩,以上这些例子说明了一个真理:我们应先学会制造,在摸清了事物的基本规律后仿造,最后在自身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培养自己敢于打破常规的精神,从而进行创造。 放眼中国现当代的发展,不也是从“中国制造”逐步转向“中国智造”吗?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我们也应打牢基础,培养创新精神,从制造到仿造,最后再逐步跨越到创造! 得分点提示 1.层次分明,步步递进。本文的题目“‘制’‘仿’之境,达‘创’之意”高度概括了材料内容,文章主体从制造到仿造再到创造,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文章在整体上将制造、仿造和创造的不同结果呈现出来,有对比效果,突出创造的重要性。 2.语言平实生动,素材丰富。本文语言朴实,通俗流畅,读来有亲切感。考生引用许麟庐、爱因斯坦、普朗克的例子,囊括古今中外,内容具体充实。此外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例子还形成了正反对比,使行文富有变化。 (点评名师:彭建)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19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7分 ◆ 得分亮点:过渡有致,内容充实 学尽百禽语,思量唯创新 贵州一考生 他山之石固可攻玉,运用不当,也只是邯郸学步;见贤思齐固可修身,借鉴有失,怕落得东施效颦。与其步步踩着别人的脚印盲目前行,不如勇往直前踏上创新的道路。 人性好逸恶劳,常有“拿来”之心思。 拿来并非一无是处,若情况实属无可奈何,也可解燃眉之急。比如考场上一时想不出内涵深刻的好句,直接移用脑子里闪现的前人诗句也不是不行。但这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若是决心想写一篇好文章,还需另谋出路。有些人的“拿来”则高级些,称为“化用”。这类人善于把他人观点和自我感悟糅合,从而将他人观点转换为自己的观点。如诗歌传统里的化用前人诗句,化用得好,便是千古名句;化用得不好,便是落入俗套。 “学尽百禽语,终无自己声”,拿来与化用归根结底都不是万全之策,要想长远发展还需自我创新。 创新的成功之举,细数古今比比皆是。远到大禹治水,不依古法,化堵为疏;近到华为推新,鸿蒙系统问世,领跑智能手机市场。同样的情况在近代西方也出现过,当西方思想家对哲学的探讨停留在本体论上而寸步难行时,康德勇于放弃经验主义,提出认识论。此观点的提出解开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困局,为其注入了新的内容。这些成就无不向世人证明:面对前人留下的困境时,在试图照搬、化用无果之后,唯有另辟蹊径、勇于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走好创新之路,还非纸上谈兵之说。 眼见传统文化没落,便有人提出要“创新发展”;耳闻某个行业的发展不如他国,也说要“创新发展”。罗伯特式的“不创新,便死亡”,虽一针见血地指出创新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并不清楚创新的本质是什么。难道创新是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帜来博眼球的行径?就像不管动漫本身的意义,一味追求3D制作,在观众的声讨中固执前行,这不是创新,只是“新瓶装旧酒”的手段罢了。且看《典籍里的中国》是怎样将一部部古书以全新的手段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再看近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中国化的。“创新”不是纸上谈兵,只用来观赏、听闻,而是需要我们去正确理解、去有效践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保守便是故步自封。拿来、化用,可解一时之急,却不是长远之计。唯有创新才是利刃,且将这把利刃刺向让你停滞不前的黑夜。 得分点提示 1.结构层递展开,过渡自然。本文采用“人性好逸恶劳,常有‘拿来’之心思”“拿来与化用归根结底都不是……创新”“走好创新之路,还非纸上谈兵之说”三个简短的过渡句上钩下连,行文连贯。同时,这三个过渡句还承担了分论点的角色,由现象到本质,层递展开,结构有致。 2.内容颇为充实,表达思辨。本文恰当地引述了大禹、华为、康德等事例,且要言不烦,大大增加了文章的厚。考生能用全面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地看待引用、借鉴、创新的问题,凸显了文章的思辨性,说理透彻。 3.长短句结合,语言错落有致。本文长短句相结合,使文章和谐匀称、浑然一体,且对偶、化用、用典综合杂陈,足见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点评名师:周玉利) 阅卷评分 一类文上 内容19分 表达19分 发展19分 总分57分 ◆ 得分亮点:立意新颖,多元论证 善用“宝黛思维”,跳出 “囚人”框架 贵州一考生 有这样一类成功者:他们经商致富,于居室外置一庭院,院中有亭翼然,亭上挂一匾额。此时倘有人将“醉翁亭”题至匾额中,主人会拍手称快道:“妙哉!”而若将“饮酒亭”题至匾额中,主人则不假思索道:“俗哉!”此类人追求文人志趣,但实际上胸无点墨,只管把自己强行嵌入“雅”的框架中,就如同大观园中只顾赏花却不懂花的“伪君子”,总不免贻笑大方。 自古以来,世上总有各种困在框架里而不自知的人。他们如流水般虚浮,惯于遵从过去的经验或偏听一家之言,拘泥于既定框架范式中。这些框架如同牢笼,让人的思维日渐固化,仿佛被“囚”于牢笼中,不见天日。归根结底,还是人本身缺乏硬实力所致。 在崇尚理学的明清时期,几乎所有人都成了封建社会僵硬刻板的“木偶人”。可曹雪芹却通过笔下两个鲜明的角色,跳出了框架的束缚。此二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他们不仅才华横溢,也在教育的熏陶中形成了自己独"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类写作要求,显然体现了小切口大路径的特点,目的在于让考生在细致准确地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独立思考。以全国新高考卷Ⅰ为例,作文材料共六句话,分为三层意思。第一层引入围棋的三个术语并做出阐释;第二层着眼于“本手”,提出要下好本手棋,打好基础,不能好高骛远;第三层拓展延伸,由棋局到人生,揭示“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的内涵,引导考生探讨“本手”与“妙手”的辩证关系,并提出要避免误下“俗手”。若考生能如此细致地对材料进行语义上的分析,把握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写作自然游刃有余。 2.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回归生活,重视考生真实的体悟”是2022年高考作文的另一显著特征。当代考生并非生活在真空中,除了学习,他们应该有对生活的真实感悟、对社会的深入观察。2022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者在选择作文材料时煞费苦心,许多材料皆来源于真实生活,内容生动,温情脉脉,力求让考生有感可发。 例如天津卷的作文题,材料围绕“烟火气”这一关键词,从家和国两个层面来展开,用“温情”“祥和”等词来形容,歌颂了烟火气之美。整段材料一气呵成,层层深入,让考生观照生活、思考生活,鼓励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出真实、独特的声音。 又如浙江卷的作文题,材料以浙江省提出的“强化创新驱动,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首位战略”为背景,列举了在各行各业、不同领域中开拓创新的新时代浙江青年榜样。材料中的青年榜样既展现了新时代下的青年力量,又让考生对新时代青年有了更具象的认识。这些青年榜样熠熠生辉,引人向往,是值得我们崇敬与学习的偶像,但他们并不遥远,而是真实地生活在我们身边。 高考作文题关注青年的真实生活,目的是引导考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内涵,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意味。 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指导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一如既往地在变化中保持稳定。根据前文分析的命题特征,我们不难把握其命题核心思想,这又为2023年高考作文备考提供了方向。 一 .提升思想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在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中,“思想深刻”一直是作文发展等级分提升的关键。何谓“深刻”?即要求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观点具有启发性。然而现实情况是,当下考场作文普遍存在一种“空心”现象:没有独立的思想,缺乏真实的声音,大部分作文人云亦云、无病呻吟。简单概括,就是观点浅薄、内容单薄、素材微薄。这样的作文在考场中很难脱颖而出。 要想避免作文“空心”,除了提升文章的思想性,别无他法!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考生唯有站在思想的高地来俯视高考作文,才有可能跳出作文面目雷同的窠臼,发出独特而深刻的声音。 高考作文历来强调“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引导考生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下功夫”,正是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和重要的方法论。据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熟悉时事,对当下发生的种种热点事件做出独立判断,并进行深入思考。在培养这种思考习惯的过程中,考生自然会养成一种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考作文也正是借此实现了育人的功能。 二 .提高思维能力: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可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来看,思辨性正是高考作文考查的重点,这要求考生能多维度、深层次地分析问题,能熟练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 高考作文的命题或许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考生若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在面对任何作文题目时,自然都能应付自如。面对新的高考形势,考生应该有新的备考思路,改变过去依赖所谓的“考场套路”的做法,真正从语文的核心素养上下功夫。从202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的题目从小处切入,要求考生能小中见大;有的题目需要考生透过表面现象,从本质上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实际上都是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三 .坚持素材积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考生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在作文中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学素养,在作文的论证中旁征博引,对各种论据能做到信手拈来。这就要求考生备考时在作文素材积累上下足功夫。 具体来说,素材的积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关注时事,积累贴近时代的素材。高考作文从不回避热点,考生积累的素材应体现时代主题,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改革、技术创新、精准扶贫等;应弘扬时代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女排精神、女足精神、中国抗疫精神等;应关注青年成长,如时代使命、五育并举、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另一方面是主题为先,分类挖掘。不少考生在积累素材时往往毫无章法,材料凌乱,一旦需要运用就无从找起。这就需要考生从自己积累的素材中找出共同点,以不同的主题将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在平时的积累中加强对素材内涵的挖掘,从材料中挖掘出能体现某种时代精神或优秀文化的关键词,将其运用到各类母题训练中,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个人的素材体系。 四 .提高语言素养: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汪曾祺认为,语言不只是形式,其本身便是内容。语言不该只是表达内容的一种外在形式,富有文采的语言更能反映鲜活的内容。综观全国高考作文,很多考生的语言乏味、观点模糊,这是实现作文突破的一个难关。语言有文采,表达有美感,这样的作文必然能令阅卷老师赏心悦目,甚至击节赞叹。 备考中,要想做到语言表达的个性化,考生必须注重积累与训练。一方面要积累富有文采的词句,形成自己独特的词汇库。考生可借助权威媒体的时评作品来积累、整合素材,例如,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权威报纸的时评,把握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时政热点、大政方针、治理思想等,或者站在专业时评的高度,模仿这些文章的表达。另一方面是强化训练,写作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六字诀,考生在备考时应重视对文章进行分段训练,逐渐掌握开头凝练、中间充实、结尾有力的方法。例如,在写文章开头时,尝试融入自己积累的名言,由名言引出文章观点,也可以对名作片段进行改写或仿写,或从名句出发写一个议论文的核心段。 总之,考生可通过长期的积累与训练,让自己的语言表达充满个性,真正做到“文质双全”,既有文采又有思想。 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 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曾伟金 金句 积累 素材|熟读|备考 1 “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本手并非于电光火石间的妙处偶得,而是来自刻意练习和千锤百炼。它看似囿于条条框框,却合乎本质规律;虽然不可一举奏功,却能使人立于不败之地。 ——《本手筑基,妙手自得》 2 本手与妙手乍一看好像相互对立,实则统一。一方面,本手的积累是基础夯实、根基稳固的过程,更有利于感悟妙手;另一方面,妙手并非凭空而来,某些场合下的本手自有妙处,可以被称为妙手。 ——《本手筑基,妙手自得》 3 重本手方出妙手,夯实基础方能行稳致远,脚踏实地才可手摘星辰。 ——《累萤微渐固本,筑根基方求新》 4 棋艺之修炼要注重本手,技艺如此,人亦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身处时代风口浪尖的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夯实基础, 如此才能笃定前行,守正创新,方得妙手。 ——《累萤微渐固本,筑根基方求新》 5 在每一次抉择中,有人选择了本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人选择了妙手——主动破局,择方向、抉先机,出人意料又精妙绝伦;亦有人选择了俗手——好高骛远,看似收获颇丰,到头来却全盘皆输。 ——《强本手之根基,逐理想于远方》 6 强化本手,步步为营,这是一种智者的心态:不贪求昙花一现,待万紫千红后凌霜绽放;不贪求鲜花掌声,在孜孜以求中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强本手之根基,逐理想于远方》 7 与其终日而思,不如厚积须臾所学,方可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 ——《学习今说》 8 我们必须善于求知求学,博闻强识,取他人之才以完善自我,取他物之长以丰富自我,力索宇宙之真理而再现之,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书写民族新奇迹、创造新辉煌。 ——《学习今说》 第二章 2022年 名校精选 5篇 值得珍藏的 考场精品 要写出好文章就要从认识文章哪里写得好开始。本章展示了5篇由人大附中、深圳中学等名校教师精选而来的考场范文,每篇均有学霸、名师做深度剖析,配以思维导图,高分亮点、高分思路一目了然,希望各位未来的考生都能从中学到实用的提分秘诀,积累可为我所用的素材,高效提升写作水平。 高分 亮点 中心明确,逻辑严谨,展现深刻的思辨性 本手筑基,妙手自得 广东深圳一考生 棋道精微,弈出妙手固然是所有围棋棋手都渴求的境界,但是妙手学霸笔记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旗帜鲜明。 的基础——本手,却常被人们忽略。 本手,是技能、战略的基础,是生活中看似平凡的基本功练习,循规蹈矩,显然不如妙手那般充满灵性。然而,它却是追求妙手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初学者若盲目追求妙手,反而可能弈出俗手,弄巧成拙。因此,本手之重要性当居于妙手之上,将本手理解透彻,离弈出妙手也就不远了。 本手合学霸笔记 除了围棋,书法、绘画、音乐、写作等都要从本手开始,只有练就扎实的本手,才能学有所成。 乎规矩,稳固根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论是在棋道中,还是在人生中,成功都贵在本手的积累。围棋国手邱峻九段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平常老捧着一本死活题的书,刻苦练习,深厚的基本功使他在对弈中难以被打败,他因此成为慢棋战的顶级高手,人送外号“磨王”。无独有偶,钢

图书资料整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