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发展史研究
作者简介
周华,山东省青岛人,文学博士,青岛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语言测试、会话分析等。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语言文字应用》《语文建设》《青年记者》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
内容简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
一 研究背景
二 基本概念
三 学术发展分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框架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萌芽起步阶段(1982-1994年)
第一节 研制背景
一 学术背景
二 时代背景
三 小结
第二节 测试标准讨论时期(1982-1988年)
一 标准讨论时期研究概览
二 标准讨论时期开展的学术活动
三 标准讨论时期代表性成果述评
四 三级思想确立的影响因素
五 对早期三级思想的评价
六 陈章太自我述评
七 小结
第三节 测试标准建立时期(1989-1994年)
一 标准建立时期研究概览
二 标准建立时期的重要学术事件
三 国家级测试标准研制的基础
四 标准建立时期代表性成果述评
五 对“三级六等”思想的评价
六 于根元与刘照雄述评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发展探索阶段(1995-2001年)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信息时代对普通话的更高要求
二 经济发展对语言环境优化的要求
三 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的语言生活新变化
第二节 研究概览
一 宏观课题
二 测试依据
三 测试主体
四 测试客体
五 测试手段
六 测试界域
七 测试作用
八 测试评价
第三节 发展探索阶段的重要学术事件
一 首期国测员培训班开班
二 云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研讨会召开
三 “PSC制卷系统课题组”“PSC评分标准对比实验课题组”成立
四 PSK专家审定会举行
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实施
六 《中国语文》推文介绍香港中文测试
第四节 发展探索阶段的研究特点
一 研究内容的承续性
二 研究对象的“师范性”
三 学术园地的属地性
四 学术品位的一致性
五 问题关注的持续性
六 研究方法的经验性
七 研究的不平衡性
第五节 发展探索阶段代表性成果述评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
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理论与实践》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实用手册》
四 普通话水平测试领域硕士学位论文
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各等级标准语言特征数据库系统”课题
第六节 仲哲明自我述评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系统深化阶段(2002年至今)
第一节 时代背景
一 国家发展带来的新需求
二 测试量激增对PSC研究提出了新要求
三 技术发展为:PSC研究带来了新机遇
四 加快普通话测试学科建设是国家需要
第二节 研究概览
一 宏观课题
二 测试依据
三 测试主体
四 测试客体
五 测试手段
六 测试界域
七 测试作用
八 测试评价
第三节 系统深化阶段的重要学术事件
一 普通话水平测试学科的建立
二 “汉语普通话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的立项
三 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的举办
四 其他学术研讨会的举行
五 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社团的建立
六 齐越教育研究馆的落成
第四节 系统深化阶段的研究特点
一 研究视角的多维性
二 研究内容的系统性
三 研究对象的“师职性”
四 研究力度的空前性
五 学术园地的局囿性
六 研究方法的实证性
七 变动中的不平衡性
第五节 系统深化阶段代表性成果述评
一 新《大纲》与《纲要》
二 《普通话水平测试概论》
三 《普通话水平测试阐要》
第六节 姚喜双与王晖自我述评
一 姚喜双自我述评
二 王晖自我述评
第七节 小结
第五章 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发展展望
第一节 研制专项测试
一 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 海外普通话水平测试
第二节 寻求共融发展
一 与国际语言测试共同发展
二 与计算机学科共融发展
第三节 转化科研成果
一 科研指导实践
二 成果助推发展
第四节 加大研究力度
一 加强薄弱问题研究
二 加强动态问题研究
三 加强学科建设研究
四 加强学术保障研究
第五节 增强服务意识
一 服务国家战略
二 服务个体需求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