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千金方
作者简介
王 斌 回族,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分院(现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后,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有着“医林怪杰”之称的张炳厚教授及著名老中医董德憨教授(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弟子)。2006 年10 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的称号。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北京藏医院院长助理、医务处主任、主任医师。 吴剑坤 中医治未病科主任、体检中心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药师、执业药师、高级健康管理师。荣获2004 年度、2005 年度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先进个人。2006 ~ 2009 年担任中药房主任,出版《医院制剂手册》《药品手册——中药分册》,内容包括325 种中成药、600 种常用中药饮片、医院制剂品种、协定处方等内容的介绍,颇受欢迎。
内容简介
【卷 九】伤寒上 伤寒例第一 《易经》载“天地变化,各正性命”。变无定性,难以预测,四季八节(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中亦是如此,人又岂能无事。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运。吉与凶、爱与憎、存与亡、苦与乐、安与危、喜与怒、忧与畏,每个人都会经历。不过对于这些变化,我们虽然不能废掉它,却能通过掌握自然规律来驾驭它。善于保养身体,懂得克制;用天地所生的物类来防备,使病邪无法侵入身体。另外一旦开始感觉不好时,就须救治,直到病愈,而且应该汤药与饮食一起进,抵消毒势而痊愈。 《小品方》说:古今都称伤寒是难治的病,时行瘟疫是毒病之气。我考察各家著作,发现它们的实质是大不相同的,应详加辨别处方与论证。经书上说:四季正常的气候的顺序是春天的气温和,夏天的气酷热,秋天的气清凉,冬天的气严寒。冬天严寒时,万物藏伏,善于养生的人起居也应周密安排,避免被寒气所伤;否则触犯了严寒的冬气,就成为伤寒。其他季亦如此,而且被四季之气所伤致病的,最具杀厉之气。对于伤寒病,应该根据染病日程及深浅,来施以不同的治疗。现在人患了伤寒病,或者在病初时不早治,或者治法不对症,或者拖延至病势垂危,都错过了最佳时机,甚至已经为时太晚了。而且对于医生而言,都应临时灵活变通,随证遣药,才能获得治疗的最佳效果。 华佗说:患伤寒证的第一天,邪气在皮里,用灸或用膏药来摩熨就会痊愈;如果没有痊愈,则第二天邪气就会侵入肤里,此时可依法用针,解肌发汗就会痊愈;第三天邪气会侵入肌里,再发一次汗也可痊愈。但如果仍没有痊愈的,就不要再发汗。第四天邪气会侵入胸里,应该服用藜芦丸,微微吐出后会痊愈。当然如果病重垂危而不能吐出的,可服用小豆瓜蒂散使其吐出,此时要注意,要趁着患者还没有清醒时依法用针刺。第五天邪气会侵入腹中,第六天会入胃,此时可用泻下法,避免滞留在胃中;当然如果热毒没有入胃而在外,则不要用泻下法。如果胃因为实热致病,多半不能治愈;热趁虚而入胃,会烂胃;胃中热轻微的,会出现红斑,而只有一成希望得生;如果胃中热盛的,会出现黑斑,这种病也只有一成希望得生。但是人有强弱之别,病有难易之别,其治疗效果会悬殊一倍。患了病但没有发热,只是狂言烦躁,精神失常,答非所问的,不要用火来逼迫它,而应服猪苓散一方寸匕,还应强迫患者饮下新汲的井水一二升,然后用手指戳喉中,吐出所饮的水,病即痊愈;反之如果不能吐的,就不要强迫给他饮水,为避免结滞于心,应当对症下药,用其他药物来使其吐。 春夏两季不要大吐下泻,秋冬两季不要大发汗。在冬季和初春特别寒冷时要发汗,宜服神丹丸,也可用膏药来摩熨或用火来炙灼;如果在春末、夏天及初秋,则宜服六物青散。此外,用崔文行度瘴散、赤散和雪煎,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没有丸药散药和煎药的,可单熬几两柴胡,伤寒病、时行病都可服用。已经发汗二三次仍不缓解的,应当给患者服汤药,而对于实证者,转而用泻下法。不过要注意,各种与伤寒相似的虚、烦、热病证,如果身体不恶寒、不疼痛,不是伤寒的就不能发汗;头不痛、脉象不紧不数的非里实证,不能泻下。对这种虚烦证,应当服竹叶汤;呕吐及伤寒后虚烦的,都宜服橘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