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碆灵供祭之物](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10325/09/20210325095024277.jpg)
出版社: 文化发展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00
折扣购买: 如碆灵供祭之物
ISBN: 9787514231267
三津田信三 2001年,曾经担任编辑的三津田信三推出代表作《恐怖小说作家栖息的家》正式出道。2010年以《如水魑沉溺之物》斩获第10届本格推理大奖。其写作风格融入了惊悚与推理,独树一帜。著有“作家三部曲”,“家系列”,以及“刀城言耶系列”等畅销作品。其中刀城言耶系列的第三部长篇《如首无作祟之物》,获得原书房的表彰奖“本格推理·BEST 10”的二十周年特刊“ALL BEST”的第一名。
犊幽村的沿海一线岩礁密布,伍助摇一叶扁舟在浅海上随着海浪起起伏伏。这艘小船是伍助的爷爷传下来的家当,如今已破旧不堪,但勉强还能下海。 每次出海,当小船险些被海浪打翻时,伍助总会在心里念叨一句“要是能有艘新船就好了!至少能平稳一些”。 这艘破旧的小船,别说经得住什么狂风巨浪,哪怕稍微有点风浪,海水就会倒灌进船舱里来。每每想到这些,伍助就心有余悸,总是期盼着能有艘新船,有了新船就不用再经受这样的恐惧。伍助本来就还没学会出海打鱼的本领,再遭遇到风浪就更加难以招架了。 不幸的是,伍助家根本就没有造一艘新船的能力,为了解决家人的温饱问题就够艰难的了,所以新船也只能是在梦中想想。 “唉!反正也算不上什么打鱼,只是钓钓章鱼这样的程度罢了。” 每当感觉无望时,伍助总会发出这样一句叹息聊以自慰。的确,就算能够拥有一艘新船,在犊幽村这片海域也毫无用武之地。 犊幽村背山面海,虽说南面全是海,但是却被两个犄角一样的岬角包围起来,而且岸边全是岩礁,因此无法通行大型船只,也不可能建造深水码头。 这样一来,当地的渔业就被限定在近海,村民们主要以近岸捕捞为主,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就是钓章鱼,尤其是入秋时节的无骨章鱼在渔民眼里特别宝贵。为了尽可能地囤积过冬的食粮,在冬季枯渔期来临之前,渔民们拼命地下海劳作。 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不给新媳妇吃秋茄子”,意思是秋茄子这种美味珍贵的东西,怎舍得让新媳妇吃?这是欺负新嫁女的一种体现。同理,还有一句“不给新媳妇吃夏章鱼”的谚语。但是,从来没有不让新媳妇吃无骨章鱼的说法,这就足以证明无骨章鱼是多么难吃。 章鱼本来就没有骨头,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是在当地却有一种“无骨章鱼”的特殊叫法。我想,大概是人们根据味觉感受才起的这个名字。每到夏末时节,章鱼便来到岸边的浅滩产卵,产卵后自然营养成分不足,其实所有的生物都是如此吧,所以既然是没有多少营养的“无骨章鱼”,那味道必定不会鲜美,别说鲜美了,完全可以用“难吃”来形容。 无骨章鱼虽然难吃,但在犊幽村的村民们眼里,却是极其难得的食材,当然对伍助家来说更是如此。对还是个孩子的伍助来说,钓章鱼的活儿已经是超出他年龄的重负了,驾船出海那可算得上是要豁上性命去干的事了。 村里有不少渔民不甘心只能近岸捕捞,总觉得光干这种活儿脸上无光,因此隔几年就会有那么几个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冲向大海的勇敢者,但都毫无例外地失败了。那片被称作“大难”的海域洋流极其复杂,乘驾简陋的小船前去挑战,其实出行之前便胜负已定。大家出海前都想着能活着回来就好,结果却永远葬身在了海底。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难”海域,尤其是海难事故频发的地方,就被称为“寡妇场”了。 与生死不可预期的出海打鱼相比,近岸捕捞可就安全多了。不过,在还是打鱼生手的伍助看来,残酷的远海打鱼与安全性高的近岸捕捞并没有什么不同,因为他一直认为小船并不是因为破旧才经受不住风浪,而是因为自己驾船技术不行。 可是,能够传授他打鱼本领的爷爷和父亲已经过世,哥哥们都远赴他乡干上别的工作,好几年没回来过了。向村上的渔民讨教也不是不行,但毕竟不像求自己人那么方便,总归要欠下人情。再说,整个村子都很贫穷,村民们都挣扎在温饱线上,这种情况下去求人传授钓章鱼的技巧,想必也很难如愿吧。最终,伍助不愿意给人添麻烦,于是就自己见样学样地摸索着来。 当村民们忍饥挨饿时,碆灵大神就会送来唐食船。 伍助小时候非常笃信这个传说。所谓唐食船,就是传说中满载食物的救命船,来自遥远的海那边。据说,唐食船来的时间并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夏秋之交,或者在饥寒交迫的冬季来临之前。 不过说实话,如今伍助对此是半信半疑了,因为如果这个传说是真的,那不早就该看到唐食船了吗?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唐食船从来没有出现过。更加诡异的是,在唐食船本该到来的时期,不仅没见到唐食船的影子,村子里的女孩子们反倒是不见了踪影,虽不至于说是每年如此吧,但这种情况绝不罕见。伍助曾经问过爷爷此事,结果爷爷板起脸来不耐烦地说了一句“为了生存”,就再也不说话了。伍助的小脑袋里满是疑问,难道那些女孩子是为了活下去才消失的吗? 她们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 而且,每到这一时期,那些长年漂泊在外的家船也会回来,村里的人口便一下子多了起来,不过如今这种情况倒是不多见了。家船,顾名思义就是以船为家终日漂泊在海上的渔民,船就是家,家就是船,在海上四处漂荡,只有在盂兰盆节或新年这种特别的日子里才上岸回到老家。而犊幽村的家船基本就是现在这个时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回来。不过,就算回到村子里,同样还是没吃没喝,所以这些年来回村的家船越来越少了。 无论是村民还是家船,一律都得靠自己解决吃喝。 这是伍助自小总结出的结论。可那些掌握了近岸捕捞技术的大人们竟然还相信有什么唐食船来救命,简直可笑至极。 伍助停下小船,伸手拿起了钓竿。他现在所处的位置位于两个岬角围起来的海湾稍微靠外一点的地方,远离其他渔民。之所以跑这么远,是因为他不想落人埋怨。 犊幽村的近岸渔业,各家有各家的海域区划,基本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当然仅限于下一代有从事渔业的继承人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往下传。伍助的兄长们嫌弃自家海域鱼量贫乏,也不愿意干这种收获可怜的近岸捕捞,于是都选择了外出工作,而爷爷和父亲还没来得及教授伍助打鱼的技巧就相继去世了。 所以,伍助被村民们视为渔业新人,没有归属自己的固定区域。 他摇着破旧的小船,只能到那些不用指望能有什么收获的徒有其名的海域,自己摸索着钓章鱼。可以说他经受的是三重苦难,但为了家人的生存又不得不出海。 伍助站在船头,手上拿着的是一根竹子做的钓竿。村后山坡上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所以弄上几根钓竿不是什么难事。实际上,村子里那些不以打鱼为生的家庭,很多都在加工竹工艺品,通常是男人在家用竹条编织饭篮子、盐筐、鱼篓、簸箕、笊篱、茶则等生活用品,女人拿着这些东西翻过食坏山去集市上售卖。然而,就连拥有“竹屋”名号的匠人之家,单靠卖竹制品也很难保证衣食无忧,所以这些家庭的孩子和老人们也会像其他人家那样不得不去海边捞海带、海藻,挖贝类来补充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