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集(名家选集卷)/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如梦令 题解: 词记溪亭之游情境,或题作“酒兴”(《花庵词选》),系李清照早年 作品。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将此词系定为李清照25岁时(1108年)作,似 不妥。 靳极苍先生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中,则更将其创作年代推至1128 年(时年李清照45岁);靳先生说:“此词和《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一样,同是游大明湖之作。《怨王孙》词因情绪平淡,不似婚后之词有丈 夫,故定为婚前作。此词与之同,且很具少女风韵,所以也该是婚前在历 城时事。但‘常记’二字,可知非当时之作。顺境重当前,逆境追往事, 是人之常情。依此,此词应作于逆境,但不太严重时。” 靳先生所言均人情人理,但所得出的结论却似未必。这也许只是因为 先生对“常记”所历时段的过分强调上——先生言:“常记”指发生在很 早以前难以忘却的事——其实,所经历过的事,半载一年,说“常记”亦 不是不可。 李清照之游溪亭,当在及笄前后,一年多后忆及往事并言“常记”, 是可以成立的。 故在此依陈祖美等说,将其创作年代系定于1099年,时年李清照16岁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想起在溪亭游玩欢饮的情景, 天黑下来了,酣醉的人,忘了回家的路。常记:《全芳备祖》作“尝记” 。溪亭: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亦有说泛指溪边亭阁;还 有一说是确指一处叫“溪亭”的地名。日暮:太阳将落的时候,即傍晚。 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兴致尽时,回舟已晚,偏偏又把船划 进了莲花丛中。藕花:荷花,莲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都争着往外划,桨声、嬉闹声, 惊得一滩鸥鹭都飞了起来。争渡:竞渡,即争着渡。亦有注者解“争”为 “怎”,似不如“争”好。唐·王维《从军行》:“笳悲马嘶乱,争渡金 河水。”唐·刘禹锡《堤上行》:“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鸥鹭:两种水鸟,皆善捕食鱼类。鸥为鸥科水鸟的通称,嘴弯曲,背苍 灰,腹白色,常见的有海鸥、银鸥等,常飞翔于海洋或江湖之上;鹭为鹭 科水鸟的通称,嘴、颈皆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等,多栖于沼泽之中。 这里泛指水鸟。 新评: 少时初读此词便甚是喜欢,但除了觉其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情辞酣 畅、生动自然之外,确也说不出更多妙处。后来读到古今学人诸多评价并 体味再三,才深信小令不小,可谓叙述简约、景象开阔、静动相生、出神 人化——溪亭、日暮、藕花、鸥鹭……构成一幅清新淡雅、却又绚丽豪华 的荷塘美景图;而回舟、误人、争渡、惊起……则让人仿佛听到了水声、 桨声、笑声、鸟声交织和鸣的动人乐章。 也可以说是画中有乐、乐里有画吧。 说这幅画清新淡雅,是因为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素描或者是水粉;说 绚丽豪华,是因为把它看作是一幅油画亦未尝不可——远处,落日入水、 霞光满天;近处是大片的荷花。荷花丛中的小船上美人如玉,醉酒的脸庞 艳如桃花,神态娇憨…… 此情、此景、此词,或正如前人所云:“横竖都是烂漫。” 双调忆王孙 题解: 古往今来,在有关李清照词的辑本中,几乎都将此词题作《怨王孙》 。这是因为:在现存《漱玉词》最早的版本——宋代曾端白的《乐府雅词 》里,便将调名误作此,以致此后以讹传讹。直到1992年,周笃文先生在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版)里方纠其讹,改其为《双调忆王孙》 。兹从之。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样,此词亦是词人少女时代的游湖赏 景之作。在明·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及清·沈辰垣等编的《历代诗馀 》里,亦被题作《赏荷》;而在《词谱》、《碎金词谱》中,则将其题为 无名氏词。或因其故,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未录此词,似不该也 。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 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 恨、人归早。 新解: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起风了,湖面上水波浩荡, 无边无际。已是深秋时节,湖中荷花凋零,难得见到几朵;荷香亦淡,只 剩下几缕残香。浩渺:形容水势辽阔无边。暮:晚,将尽。唐·杜甫《岁 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红稀香少:指秋花凋落 稀少。红、香,均指代花。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秋水澄澈,青山妩媚,充满灵 性和柔情,令人备感亲切,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好啊!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莲子长成,荷叶已衰,然而 湖边的蘋花和汀草上却挂着水珠儿,就像被清露洗过一般,鲜艳亮丽,清 碧一片。蓣花汀草:水中的蘋花,汀上的小草。蘋: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 ,茎柔软细长,秋季开花,也叫田字草、四叶菜。汀:水边平地或湖中小 面积陆地。宋·寇准《江南春》:“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那些在沙滩上睡觉的鸥鹭,竟 然头也不回,它们肯定是生我的气了,嫌我辜负了这美丽的风光,回去得 这般早。眠沙:睡在沙滩上。似也恨:似乎也在埋怨。 新评: 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问世以来,骚人墨客笔下的秋景便总是 显现出悲凉萧瑟的情调:唐·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南唐·李后主 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 落清秋节”……就连李清照自己的名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也不 能说不包含着浓厚的悲秋成分。然而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却既不写“黄花 ”的惆怅,也不写“梧桐”的寂寞,而是以舒缓淡远、亲切感人的笔调,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之画图。 按说,“秋已暮”了、“荷叶老”了,“莲子已成”,“红稀香少” ,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本该是有些怅惘或感伤的,可是我们却没有 ,为什么? 因为“湖上风来”,此风不是那“卷帘西风”,不仅毫无萧瑟之气, 而且酣畅淋漓,吹得碧波万顷、浩浩渺渺;因为“水光山色与人亲”、“ 清露洗、蘋花汀草”,绝无感伤之意;更因为“眠沙鸥鹭”都已通晓人性 ,它们因游人归早怅然不快,是以不愿回首作别…… 一句话,是因为词人将自己纯真的情感、青春的活力注入了眼前的秋 景,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从而也就使得整首词达到了人景相亲、物 我两忘、心交神会之境。 这样的秋游之作,在北宋词坛,确是不多见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