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作者: (加)彼得·图希|译者:肖丹
出版社: 电子工业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
ISBN: 9787121232275

作者简介

彼得·图希,卡尔加里大学希腊和罗马研究院的教授。著有《忧郁,爱情和时间:古代文学中的自我边界》,现居于加拿大的卡尔加里。

内容简介

尽管,这段话说得极为夸张、肆意怠慢,但它的 确抓住了这幅画的某些意味,也突出了画中对逃离厌 倦情绪的渴望。即便是伍尔夫那些傲慢的用词,如“ 猪崽般的眼睛”“胖女人”“廉价的黄色衣柜”将矛 头指向的是作者的势利,但“曰积月累的疲倦和不计 其数的岁月”这句话的确让人不得不认同。无论那两 个“厌倦”的*害者是谁,他们都会向往着逃离。这 幅画提供了一些线索,暗示着他们的行动。 酒杯和香烟是那位旅馆老板的救赎。通过药物和 给人安慰的酒精去遗忘,这成为了帮助人们避免无聊 的*有效的方式之一。对那位女士来说,看着那幅模 糊的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一种逃离。有人怀疑那幅画 展示的是一个外国景点,旅游也许可以缓解她那可怕 的无聊——或许也是男人的无聊。背面墙上的半身雕 塑像提供了另一途径逃离无聊:**之徒戏弄地一瞥 。 这三种治疗方法——药物麻痹、旅游、性——自 古以来**能引发无聊。无聊的产生可能是它们其中 一个作祟,也可能是共同作用的结果。自我麻痹(老男 人的办法)的确奏效,但其代价是什么?麻痹会渐渐失 去自我感知,*终导致记忆退化:当你记不清一生中 做了些什么时,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这种代价就相 当于死亡(其实是一种**)。对于情欲、异国、新事 物(女人用的办法——*后两个可以归纳为“远走”) 的追求是候补之选,但是,它们从未有效。一旦体验 过新鲜事物(无论是情欲还是异国风情),都不可避免 地又会陷入无聊。新鲜感与永恒不同,它无止境地消 退着。 我*近对漫无目的的“远走高飞”这一无聊的治 疗手段深有体会。你曾厌倦过假期吗?曾盼望着回家吗 ?8月底,我收到一张令人惊奇的明信片,一边印着与 世隔*的沙滩景色,另一边用寥寥数笔写着:“过了 一个‘**’假期,一直下雨,没带孩子去过沙滩, 所以完成了一大堆工作。”我给一个勤于工作的同事 看了,他名叫斯坦,是一名学者,从不休假,喜欢鼓 吹“工作就是**的假*”。他扫了一眼,叹息藿说 : “我明白你朋友的感*,假*原本就是如此无聊 !” 当你实在无法避免无聊的时候,也许会有**不 同的感觉。当无聊挥之不去或与某些在情感上十分重 要的事情相关时,它就会减弱。如果发现一个老师、 一条马路或是一个晚餐聚会很无聊,你**可以不再 与之有瓜葛。但若突然发现你的整个人生或心中伴侣 很无聊,那就没那么简单了。 这样的无聊令人费解,它的出现常常无迹可寻, 令人始料未及,而叉几乎无药可救。有时称这样的无 聊(我之前描述的)为“存在式”(existential)或“ 精神式”(spiritual)无聊,因为它似乎能影响到人 的存在。作家和评论家一般认为,“存在式无 聊”(existential boredom)比“简单性无聊”*重 要,因为他们*前者之苦居多。 肖恩’德斯蒙德·希利(Sean De**ond Heal)r) 在他的《无聊,自我及文化》(Boredom,self and culture)中表明,存在式无聊[他称之为**无聊 (chyper boredom)]引起了“个人意义的丢失”(the loss 0f a sense of personal meaning)。它会在 精神上影响到一个人,使*害者心若止水,无欲无求 ;它让人相信人生只是一场空而已;它甚至会令一个 人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灰心丧气进而引发*食。这里所 说的是一种哲学层次的疾病。在很多方面,这是不同 肤色的基督教徒所表现出的**焦虑的世俗变体。许 多虔诚的基督徒常常会反躬自问:神的计划是什么?我 要去哪里才能完成神的计划?在计划下如何生活?神想 让我做什么?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答案若是模棱两可 就会导致消极、*望和抑郁,从而陷入“存在式无聊 ”。一个路德教会的成员对这种感觉做出如此解释: 我们路德会教友直接与神相交,而并非与一些官 僚化或祭司式的中间人相交。但那也代表着,我们路 德会教友有职责以神之名积德行善。行善并非小事, 有时候你简直不知道善是何物。这令人忧。忡忡,灰 意懒。我们职责在身,并不希望圣母如天外救星一般 出现。这很简单,但并不容易。我们命中注定要惴惴 不安,忧深思远。 如果你不信奉上帝,这种感觉* 会加剧。对于“我要去哪里才能完成神的计划”这样 的问题,答案只能是残酷的“哪里都不能!”这个时候 ,你*好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Bergman)导演的 电影里去寻找启发。 如果我提出以下问题,或许会冒犯到思想家、修 道士和无神论者。恰如其分地总结“存在式无聊”、 哲学甚至**层次的疾病,其特点就是抑郁沮丧。抑 郁沮丧也许只是轻微反应,但因抑郁而产生的长年累 月的悲伤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存在式无聊” 亦会如此。如果说“存在式无聊”和轻微的或慢性的 抑郁有所区别,是否就在于“存在式无聊”已经是智 能化的?我不想过分强调“存在式无聊”和抑郁之间的 相似性。大卫·伦迪欠准确的评价——无聊是一个综 合的概念,融合了失望、放纵、沮丧、厌恶、冷漠、 无情及*压制等多种失常情绪——已给出*令人信服 的答案。 帕特里夏·迈耶·史派克(Patricia Meyez’Spacks)对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文学作品中出 现的无聊做出了令人大开眼界的文学批评探讨。在名 为《无聊:精神的文学史》(Boredom:The Literary History of a State of Mind)的著作中 ,她就人们对“存在式无聊”的一般理解及其在当今 世界的表现做出如下总结: 在20世纪,从小说(及诗歌)中产生的无聊环比上 升,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共识。 现代主义断定。存在一个孤立存在于世俗的、支离破 碎的世界的主题,其特点是之中存在着已遗失的或岌 岌可危的传统(无聊的典型情境)。无聊为人们提供了 一个有力的参考,来界定是否人们有意义的工作和闲 暇的快乐在文化和精神上遭*了剥夺。20世纪…… P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