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

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
作者: 沈璐|责编:江岱
出版社: 上海文化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3.10
折扣购买: 道达里——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
ISBN: 9787553528083

作者简介

沈璐 道达里曾经的居民,一位斜杠青年:文字爱好者/城市规划师/上海学研究者/独木舟教练 上海市上规院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规划四所所长、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雄安新区勘察设计协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上海市规划学会城市设计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期从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工作,曾获得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二等奖、河北省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类)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城市设计)优秀奖等奖项。 参与主编《高质量发展的雄安之道——雄安新区生态防洪堤规划设计》《雄安新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等雄安新区设计丛书;参与编撰《转型上海 ? 规划战略》《2040上海 ? 空间畅想》《大上海都市计划(整编版)》《一江一河:上海城市滨水空间与建筑》等出版物。

内容简介

螺蛳壳里做道场 道达里的12 号与14 号其实是一幢建筑,平面呈镜像对称, 只是在建造的时候,一分为二,在中轴线上加了一堵墙,立了两个门牌号。所以,单看14 号的内部结构并不是对称的。 南侧的大门朝向道达里主弄,一般也叫“前门”,是建筑的正立面,门框是厚重的石料架起的,两侧还有Art Deco1 风格的几何图形装饰的仿水泥立柱。推开黑漆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四方方的天井2,地上是20 公分左右见方的砖石铺地,正对大门的是通往客堂间的六扇红漆落地窗,脚下是一级石阶和高高的木门槛, 这原本也是红漆的,如今已经斑驳得分辨不出颜色;天井的东边是前厢房整排的高窗。 抬腿进入客堂3,这里是石库门房子的交通中枢和公共空间,冬暖夏凉,但常年的湿度也很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客堂承担着不同的功能。这里曾是赵医生的诊所,同时也是整栋楼红白喜事的举办地、教友姐妹会的聚会场地,摩肩接踵,好不热闹;改革开放前后,这里沉寂了很长一段年月,只是摆摆自行车、堆放一些旧家具;临近征迁的这几年,居然开起了棋牌室,牌友们吞云吐雾,出乖露丑。老住户的搬离、新住户的不尽如人意、房子品质无可挽回的衰败,令人唏嘘不已。 客堂间的东侧有两扇门,一扇通向前厢房,另一扇是前厢房和中厢房之间隔出来的隔间,没有窗子,只有8 平方米,当作一间卧室。过了客堂间,左手是一小间厕所,右手是中厢房,再往前是楼梯、公共卫生间和小天井4。走到底则是灶披间5。“文革”前后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隔出了大半个灶披间作为居住空间,另一半则是作为公共厨房带一个通风天井。从公共厨房可以直接通到太平弄,从太平弄可以直接走到新昌路上,所以也叫“后门”。解放前,“后门”是佣人走的,所以尺寸 比“前门”小得多。 沿着木楼梯拾级而上,走到一层半的地方是两个亭子间6,也叫“双亭子间”;再向上半层,正对着的是前楼和东厢房,左右两边是中厢房和后楼。前楼、后楼被打通了7,还加了一个“满搭阁楼”。楼梯间则被改造成公共厨房区域,放了三户人家的灶头、水斗和操作台。 最上面是晒台8,晒台的东侧作为“晒台搭建”,来增加居住面积,这是最初建设时就有的,并不是私搭乱建。后来通了煤气, 在房间和楼梯之间,用绿色瓦楞板做顶棚简易地搭了一个1.5 平方米的厨房间,室内贴上白瓷砖,还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边框刷上与瓦楞板一样的青绿色。厨房的对面,用砖和水泥砌了水斗, 由于DIY 质量不过关,加上上海天气潮湿,边角的水泥老是小块小块往下掉,显露出赤棕色的砖,也显露出石库门生活的尴尬和窘迫。 上海人自嘲“螺蛳壳里做道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略略改善了生活空间,无意间完成了自我“成套化”改造。尽管如此,无奈空间狭小,不免邻里争执。回望过去,这些口角不过是一些如齿龃龉,回想起邻里间的沉浸式互动,不禁感到可爱和甜蜜。 1. 即Art Deco,装饰艺术派。 2. 从石库门的正门到客堂间之间的空间称为“天井”,源于上海民居绞圈房子中的“庭心”,是后者的缩小版,面积一般只有10~15 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中心城,高密度的住宅建筑中留出一片“小天地”,用于改善居住通风和采光条件。道达里14 号的天井面积达到20 平方米左右,在同类型中的石库门里已经算是很大的了。 3. 穿过天井,迎面进入“客堂”,也叫作“客堂间”。客堂的侧门连着厢房, 后面连着楼梯间,是整栋楼的交通中枢和公共活动空间。 4. 为了改善建筑一层的采光,在楼梯间的两侧,各留出4~5 平方米的露天空间, 称为“小天井”。并不是所有的石库门房子都布置小天井。 5.“灶披间”又称“灶头间”。老式石库门的厨房是单层披间,“灶披间”就此的名。中后期,取消单层披间,改为底层的厨房,“灶披间”的名称则沿用了下来,一般都是公用的。 6. 灶披间的正上方为“亭子间”。亭子间与前楼和厢房错了半层,楼层高度低, 朝向北面,光照不佳,又时常受到楼下灶披间的油烟和噪音影响,因而是整栋楼中居住体验最差、租金最低的房子。 7. 由于石库门的进深尺度大,以楼梯间为界,分为前楼和后楼,分别对应前厢房和后厢房。前、后厢房统称“通厢房”,早期是一宅主人的卧室。 8.“晒台”一般位于“亭子间”的正上方。道达里的晒台是由钢筋混凝土梁板的混合结构,质量坚固,通达晒台也有正规的木楼梯。 赵家 赵医生的老家在高桥西街上,一栋三进的绞圈房子,在集镇上是绝对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赵医生的两个儿子出生后,便送回高桥老家教养了。原来,绞圈房子的门前流淌着一条通往黄浦江的小河滨。随着集镇人口集聚,小河滨淤塞了,被填筑成道路,赵家人认为这是家运衰落的先兆,很不凑巧的是,赵宅随即遭遇了一场大火,由于赵家人性格耿直,不愿意给镇上的消防队塞钱,大火整整烧了一整夜。当然,这些都是解放前的事情了。 老宅被一场大火夷为平地,一大家子不得不各奔东西。赵医生无奈,便把儿子们接到道达里同住。这是两个兄弟出生后第一次与父母共同生活。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赵医生的太太开始常住14 号。女邻居们都非常羡慕赵家姆妈的皮肤,提起来都会用“雪雪白”来形容。在没有面膜的时代,老太太把蛋清薄薄地敷在脸上,算是旧时的美容秘诀。她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了,把自己梳洗得清清爽爽, 端把藤椅静静地坐在天井里翻读圣经,然后去大门口拿当天的报纸。每周三下午是姐妹会,聚在天井里围坐着,唱颂赞歌,然后教友们依次讲圣经故事“大卫王加冕”“五饼二鱼”“雅各、以扫和约瑟”…… 这时候,邻居小朋友们也会聚拢过来,安静地听着,尽管一时间不能理解,只觉着好听。此刻,整个楼洋溢着圣洁的欢乐。周末,老太太自己慢悠悠地踱去西藏路上的沐恩堂做礼拜,风雨无阻。 按照本地人的叫法,外人叫赵家的大儿子“阿大”(上海话念成dha)。跟着那个时代的同龄人一道,阿大念完初中就去了新疆支边,在那里,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非常凑巧的是,阿大妻子的娘家也住在新昌路上,靠近苏州河那头,他乡遇故知,就这样熟络起来。夫妻俩的一双儿女都是在新疆出生的,大女儿一直待在新疆跟在身边; 小儿子出生后,爷爷奶奶不舍得,早早接回了上海,80 年代初,一家四口才在上海重新团聚,生活在一起。 阿大妻子在退休前,一直在国营的点心店工作,弄堂里的小孩都喜欢她,叫伊“大妈妈”。大妈妈说一口硬邦邦的宁波上海话。都道是上海的早餐“四大金刚”——大饼、油条、粢饭、豆浆,但上海家庭餐桌上远远不止这几项。大妈妈就很会做各式海派点心, 常常穿一身白色工作衣,手上满是稀松的面粉,挥舞起来像一场雾白色的雨。小孩子们巴巴地看她捏烧麦、做花卷,当蒸锅边沿升腾起白烟,随之而来是细面加热后天然的奶香。 最后一次站在灶披间里,记忆中的香味奇妙地晕染开了种种回忆,浓得化不开。 这里, 是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透过曾经的生活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千万个普通人汇成的大历史。 这里, 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近到可能还称不上某某史, 一场我们亲历的巨变,超越了过往的任何一次变革, 一瞬即将远离的世纪光辉,我们都已卷入一张叫做“未来”的网。 这里, 记录已经以及即将逝去的石库门, 破旧的老房子里历历有人, 使螺蛳壳里的普通人昭传。 这里, 是道达里。

这里, 是一幢普通的石库门房子。 透过曾经的生活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千万个普通人汇成的大历史。 这里, 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近到可能还称不上某某史, 一场我们亲历的巨变,超越了过往的任何一次变革, 一瞬即将远离的世纪光辉,我们都已卷入一张叫做“未来”的网。 这里, 记录已经以及即将逝去的石库门, 破旧的老房子里历历有人, 使螺蛳壳里的普通人昭传。 这里, 是道达里。

书籍目录

序 上海石库门时空百年(于海)

缘 起

第1章 空间之“道”

一张老地图中的城市密码

广而告之

管窥弄堂

爱文义路上的电车

道达里,到了哪里

中西合璧·以中为主

色彩密语

也说承兴里

第2章 生活“达”人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达谓之道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赵家

公私合营

宋家姆妈

尊德里

沈家

俞家

俞医生与陆老师

杨家

前厢房和客堂间

灶披间与隔间

第3章 家长“里”短

大火表与小火表

煤球炉子 ·

无线电 ·

晒台和天井 ·

水井和医务室 ·

照相机与乐口福 ·

罗宋汤和蟹粉蛋 ·

一步之遥的苏州河 ·

地震了 ·

城市符号 ·

一件“文物” ·

弄堂口 ·

附录

上海话与普通话对照表

今旧路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再见了,道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