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精)](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524/11/20230524110032364.jpg)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0.80
折扣购买: 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精)
ISBN: 9787559629951
\"施议对 字能迟,号钱江词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总编辑、澳门大学中文学院副院长、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及人文学院教授。著有《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施议对词学论集》《当代词综》等。 施志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讲师、香港电台节目主持人。 \"
绪论 万界六合与认识论 四维空间,还有上下。这是我个人的认识论。 ——饶宗颐 施议对:先生学艺兼修,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所做学问,包罗万象,样样都有自己的建树,都在最前沿 ;而百科中的任何一科,又不能概括所有,很难找到一个 term,就是一个合适的术语加以归纳。所以网络上有文章 ,称先生“无家可归”。如果用先生自己的话讲,所有这 些,乃探究中国精神史的一种学问。精神史,包括范围相 当广泛,不知能不能代表先生所做的学问? 依据《选堂集林》体例,先生的著述,除史林、文林 外,已另有艺林诸辑出版,但这一定还只是其中的几个方 面,而非全部。计十四卷二十册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 文集》(此集于2003年10月由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2009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大观 ,当然亦非全部。 先生的学问,已是一个整体。既有自己的观念(idea) 、方法(method)与模式(modeel),又有自己的语汇系统 (system of vocabulary)。试图了解先生的学问,进入其 殿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饶宗颐:与一般人相比,我做学问大概不太一样。不 过,也有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做学问的方法问题。因为 一个人的学问,无论做得多大、多高深,都是积累起来的 。譬如大家常说的一句话,万丈高楼平地起,需要一层一 层往上盖。这当中,必有其共通之处。这一共通之处,说 到底,就是对于方法的把握与运用。 一、掌握材料:搜集、熟悉与了解 施议对:先生文学史论集,题称《文辙》。谓:“读 者视为国史上文学演变之陈迹也可,视为吾个人余力学文 经历途辙之自白亦无不可。”说明国史上之轨迹,亦即前 人轨迹,与个人轨迹一样,都可加以追寻。用一句现成的 话讲,“摸着石头过河”,或者羚羊挂角,看似颇随意, 实际上应当还是有所依傍的。只要肯追寻,就可探知其来 龙去脉。依先生的体验,这种追寻,应从何处入手? 饶宗颐:主要是一个text。一个本,也可以说是一个 源。就小的范围看,是本文,或者文本;就大的范围看, 是本源。一定要追溯到那个源。这是我做学问的目标。譬 如一个概念,这概念是怎么来的?后来怎么发展,发展中又 有什么变化?是因为时代变化而变化,还是因为类别变化而 变化?时代变化,与人事相关;类别变化,与科目相关。这 就有个源与流的问题。所有牵连,都应当弄得一清二楚。 (一)分期与分类 施议对:两个方面,各有源与流的问题。简单地说, 必须懂得分期与允拳。既看其跟随时代变化所产生的变化 ,又看其与相关科目问相百限制与关系。 饶宗颐:探寻源与流的问题,可由此入手。 施议对:分期、分类,时间、空间。这是对于研究对 象,即材料的了解。按照一般人的看法,本文一流一源, 三者好像同在一条直线上;而用先生所说的一个text加以 贯穿,就变成三个圆。如下图: \" ★国学大师饶宗颐首部访谈录,涉及史学、文学、经学、甲骨学等多方面内容,对饶宗颐的学术、艺术大世界作了 详尽描述。 ★精装典藏版;独家收录饶宗颐生活照,附赠饶宗颐国画书签。 ★金庸、余秋雨、金耀基、李焯芬、陈万雄一致推荐。 ★纪念饶宗颐先生逝世一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