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摇曳的旧日时光/纵横精华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老北京旧历年习俗 许之纲 20世纪20年代,我出生在北京一个没落的世家。回忆 起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过年”了。 “送信儿的腊八粥”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当年老北京人的一种习惯说 法,意思是“腊八”一过,过年的准备就要开始了。 从“腊八”以后,拆洗衣被,缝制新衣,这些过年的 准备,就全面铺开了。 以后就是一些购置“年货”、应付年末开销的事。北 京当时所有经营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店,几乎全有赊销的 办法,多为顾主找“铺保”,购销双方立一个折子,随时 将赊销金额记入折子,由购方持用;售方则将赊销情况记 账,定期收账。 一般购买年货,也可在关系商店,不过一般都要在年 终前结清付清欠款。 那时我爱看奶奶收拾那些杂豆,好些都是平常看不见 的东西,包括糜子米、大麦米和薏仁米等,还要放些菱角 米、核桃仁、花生仁、小红枣和青丝、红丝等东西,点缀 得挺好看。 那时候我年纪小,常是等不及奶奶熬熟“腊八粥”就 睡着了,这火都在初七的晚上。不过,次日早晨,正式喝 上这一年一度的新鲜物,那还是一点也耽误不了的。 “腊八”过后,我们仍是忙着玩,也见到家里大人在 不停地“忙年”。我们孩子头脑里,更多的还是盼“年” 早日到来。 “要命的关东糖” 腊月二十三,是旧俗的祭灶日,老北京讲“糖瓜祭灶 ”,说是灶王爷在每年腊月二十三日上天禀事,各户都要 备好祭品,优待他老人家一番以后,以便请他“上天言好 事”,为本户多说好话;再“回宫降吉祥”,保佑本户平 平安安。 我记得祭品中主要包括料香、清茶、糖瓜、草料。说 是糖瓜(一种麦芽糖,乳白色,黏性大,嚼之粘牙,制成 圆状小瓜形。还有一种长条形的,统称为关东糖)“要粘 上灶王爷的嘴,别让他上天去说坏话”,其实如真给粘上 ,那连好话也说不成了。这只不过是老百姓一种天真善意 的愿望和想象。 还有一个民谣说祭灶:“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 三炷香……”我记得祭品中总是要包括一小盘草料(向草 料铺要一把就行了),还有一小碗清水,据说都是喂灶王 爷所乘骑的马用的。 有专用厨房的人家,那时都在灶旁备有灶王龛,一般 是一个小木龛,内贴一张“灶王像”(一种木版水印的灶 王像,灶王像左边还有一女像,是灶王奶奶),“灶王像 ”上还有一副对联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 批为:“一家之主。” 腊月二十三祭灶完毕,揭下旧的“灶王像”,到院子 里焚烧,算是送他上天。过了年“请”(实际是买)一张 新的“灶王像”贴在龛里,算是灶王爷上天言事回来了。 再供上一年,周而复始。 没有专用厨房的人家,平常没有条件供灶王爷,只是 在临近腊月二十三那几天,临时“请”来一张神像,腊月 二十三晚上供祭完后焚化送上天。待到明年,还是临时再 “请”再送。 孩子盼腊月二十三,起码供完灶王以后,撤下来的糖 瓜、关东糖还可以分着吃。我们曾把关东糖试着在火上烧 一下再吃,那又有一种新的滋味。为了关东糖,也想着过 年,过腊月二十三。 旧时的腊月二十三一过,是约定俗成的商家开始索要 赊销欠债的日子,一般拖欠不应超过腊月三十。经济条件 较差的家庭,孩子们盼望吃糖瓜,而大人怕到腊月二十三 ,所谓“要命的关东糖”就是因此得来的。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