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2024版)](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0829/11/20230829113052672.jpg)
出版社: 清华大学
原售价: 99.00
折扣价: 67.32
折扣购买: 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2024版)
ISBN: 9787302641643
谢明波,高考语文名师,授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独立编著的高考语文畅销备考书籍《高考语文十年真题考点精讲与分类详解》《18天搞定古代文化常识》《高考作文实战技法全解》《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全解》等,多次再版,深受学生欢迎,帮助众多学子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提升成绩,圆名校梦。
第一编 现代文阅读 第一部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名师精讲 第一节 历年真题总结归纳 历年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统计与归纳 年份及试卷 类型 主要内容 文本出处 命题设错 选项要求 2023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竞争性真相 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 信息筛选题、 论证方法题/因 果、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对 两道主观题 2023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社会调查 材料一: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词语作用、比 较异同/有无、 绝对化、对象 选对|选错|选错 两道主观题 2023全国甲 卷 社科类 考古学 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 有无、绝对化、 对象 选对|选错|选错 2023全国乙 卷 社科类 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有无、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对 2022新高考 Ⅰ卷 社科类 传承与借鉴 材料一:习近平《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 社会科学》 材料二:郑敏《新诗百年探索与后新诗潮》 论证思路题/有 无、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对| 两道主观题 2022新高考 Ⅱ卷 社科类 典籍翻译 材料一: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党争胜《霍克思与杨宪益的翻译 思想刍议》 材料三:杨乃乔《〈红楼梦〉与The Story of the Stone——谈异质文化观念的不可通约 性及其翻译的创造性》 信息筛选题、 归纳概括题/有 无、对象、绝 对化 选对|选对|选对 两道主观题 2022全国 甲卷 社科类 《中国金银器》导言 扬之水《“更想工人下手难”〈中国金银器〉 导言》 有无、对象、 因果 选对|选错|选错 2022全国 乙卷 社科类 叙事视角 杨义《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 有无 选错 | 选对 | 选错 2021新高考 Ⅰ卷 社科类 诗画不同质 材料一:朱光潜《诗论》 材料二:钱锺书《读〈拉奥孔〉》 论证思路题/有 无、因果 选错|选对|选对| 两道主观题 2021新高考 Ⅱ卷 社科类 规范网络行为 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 的网络文明意识》 论证结构题/因 果、有无、对象 选对|选错|选对| 两道主观题 2021全国 甲卷 社科类 《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对象、有无 选错|选错|选错 2021全国 乙卷 社科类 数字人文 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 的发展脉络梳理》 对象、因果、 有无、范围 选错|选错|选对 2020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孝” 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有无、因果、 绝对化 选对|选错|选错 年份及试卷 类型 主要内容 文本出处 命题设错 选项要求 2020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巫鸿《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无、因果 选对|选错|选错 2020全国新 课标Ⅲ卷 社科类 《古文观止》 振甫《谈谈〈古文观止〉》 有无、绝对化 选对|选错|选错 2020新高考 Ⅱ卷 自然类 任何生物身上都寄宿着 许多微生物 埃德·扬《我包罗万象》 语句理解/有无、 绝对化表达 选错|选错|选对| 选对|一道主观题 2019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为谁立言 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绝对化、因果、 有无 选对|选错|选错 2019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杜甫及其诗词 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 之成就》 绝对化、有无、 因果 选错|选错|选对 2019全国新 课标Ⅲ卷 社科类 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 与传承 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有无、范围、 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对 2018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新子学 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绝对化、有无 选错|选错|选对 2018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被遗忘权 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 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因果、有无、 对象、范围 选对|选错|选错 2018全国新 课标Ⅲ卷 社科类 城市文明弹性 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 体》 对象、因果、 有无 选对|选错|选错 2017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气候正义 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 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有无、范围、 绝对化 选对|选错|选错 2017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 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有无、因果、 对象、绝对化 选对|选错|选错 2017全国新 课标Ⅲ卷 社科类 要留住、呵护并活化 乡村记忆 陆邵明《留住乡愁》 绝对化、对象、 有无 选对|选错|选错 2016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 国学术界的影响 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范围、范围、 有无 选错|选错|选错 2016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小说与故事 格非《塞壬的歌声》 有无、有无、 有无 选错|选错|选错 2016全国新 课标Ⅲ卷 社科类 文学与历史 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对象、绝对化、 因果 选错|选错|选错 2015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宋代信用的特点与 影响 王芳《宋代信用的特点与影响》 时间、有无、 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错 2015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艺术的接受美学 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有无、因果、 有无 选错|选错|选错 2014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悲剧的审美价值 王晓旭《美的奥秘》 范围、有无、 因果 选错|选错|选错 2014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古代食品安全监管 张炜达《古代食品安全监管述略》 有无、范围、 范围 选错|选错|选错 2013全国新 课标Ⅰ卷 社科类 《老子》的年代 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对象、对象、 因果 选错|选错|选错 2013全国新 课标Ⅱ卷 社科类 凤鸟 何丹《试论中国凤文化的“历史素地”及 其在文化类型学上的深层涵义》 有无、时间、 因果 选错|选错|选错 2012全国新 课标卷 社科类 科技黑箱 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有无、绝对化、 因果、有无 选错|选错|选错 2011全国新 课标卷 社科类 《诗经》是诗不是经 金开诚《诗经》 有无、有无、 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错 2010全国新 课标卷 社科类 书法 启功《金石书画漫谈》 范围、对象、 绝对化 选错|选错|选错 (续表) 年份及试卷 类型 主要内容 文本出处 命题设错 选项要求 2009新课标 卷(海宁卷) 社科类 诗与歌词 陈鹏举《诗与歌词》 因果、有无、 对象、有无、 因果 选错|选对|选错 2008新课标 卷(海宁卷) 社科类 艺术上的“变形” 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 征》 有无、绝对化、 对象 选错|选错|选错 2007新课标 卷(海宁卷) 社科类 为何伟大时代出不了 伟大作家? 雷达《伟大的时代为何出不了伟大的作 家?》 有无、题干、 绝对化 选错|选对|选错 第二节 技巧点拨 一、选文趋势 (1)新奇为上,发现类居多。 最新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局势格局、考古发现、科技发明等。 (2)结构相似,概念类居多。一般是围绕一个概念展开,对这个概念从几个方面加以阐释。 (3)思路清晰,细节类居多。 特别注意文中的关联词、表程度表范围的副词、因果关系、逻辑关系、概念解释与理解。 二、基本原则 尊重原文文本 高度关注细节 三、技巧点拨 【论述类文本阅读核心技巧】 关键词语锁定 回归原文定位 四、解题步骤 【解题口诀】 先审题干和选项 带着问题去阅读 锁定词语准定位 常考陷阱须牢记 排错排无排不同 科学答题详细步骤(带着问题去阅读) (1)【一看】问题(约30秒)——关键词锁定,题文信息一一比对。 ① 锁定关键词语,回归原文定位。 ② 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二看】文章(约2分钟)——回归原文定位,找依据,确定选项。 读文章时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续表) ① 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 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 关联词。 ④ 中心句、要点句及过渡句。 ⑤ 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五、十莫字诀 题目要求莫看错;原文定位莫忽视; 弄清概念莫粗心;修饰词语莫忘记; 已然未然莫混淆;因果关系莫倒置; 夸大其词莫当真;解释引申莫过度; 绝对表述莫选取;推测选项莫失据。 六、客观题常见命题设陷 有无 因果 绝对化 时间 对象 题干 范围 1. 有无 【解读】此类设错是命题中最常见的设错方式,简单地说就是原文未提及,选项凭空捏造一个事实。 对付这类设错,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回归原文、一一比对了。 典型例题 (1)(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 精不精的问题。 [考题]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 少而精,凝聚共识。 [解析]回归原文,最后一段原文表述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 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据此可知,并没有提到选项D中“少而精” 中的“少”,典型的无中生有。 (2)(2019全国新课标Ⅱ卷)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 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 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 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 [考题]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解析]“都有正面评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强调他“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第一,范围广,跟 “都有正面评价”不能等同;第二,结合文本与逻辑来讲,文中说“采择与欣赏”和“深入撷取尽得其长”, 那就必定有个选择的过程,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个肯定什么和否定什么的过程。 (3)(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 汉唐时期,食品交易活动非常频繁,交易品种十分丰富。为杜绝有毒有害食品流入市场,国家在 法律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燔其 余。……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 快焚毁,否则将处罚当事人及相关官员。唐朝《唐律》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 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 人法。”从《唐律》中可以看到,在唐代,知脯肉有毒不速焚而构成的刑事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处罚各 不相同:一是得知脯肉有毒时,食品的所有者应当立刻焚毁所剩有毒食品,以绝后患,否则杖九十;二 是明知脯肉有毒而不立刻焚毁,致人中毒,则视情节及后果加以科罚。 [考题]C.《二年律令》中的规定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而《唐律》则更加强调对伤害生命 的犯罪行为的追究。 [解析]在选项中找到最易回归原文的关键词,有特殊符号的最易在原文中被发现。因此,确定此 选项中有书名号的词为关键词(《二年律令》《唐律》),回归原文,书名号所在的前后句基本就是答题 区间。进行一一比对后,不难发现,原文并无该选项中所说“注重对主使官员责任的追究”,此类设错 亦称之为无中生有。 2. 因果 【解读】在选项中设置因果错误,常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两种类型,这种设错方式不仅在论述类 文本阅读选项中常见,在其他文本阅读的选项中亦常涉及。大量的真题研究告诉我们,命题人编写选 项时往往在因果上设错,因此遇见“因果”,一定要高度重视。以下列出了一些因果选项供大家参考。 典型例题 (1)(2019全国新课标Ⅰ卷) 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 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考题]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解析]选项前半句“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表述是正确的。但选项后半句本身表述 有误,且不是前半句的原因,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2)(2019全国新课标Ⅱ卷) 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 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 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 [考题]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解析]此项属于典型的强加因果。选项中前后两部分表述虽然都是正确的,但不构成因果关系。 回归原文,第三段表述为“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 余裕。” 3. 绝对化 【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因此绝对化 描述的选项多为错误选项。 典型例题 (1)(2019全国新课标Ⅲ卷) 使传统表演艺术“雅化”,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 文化内涵。 [考题]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解析]绝对化表述。“很难获得成功”表述过于绝对。回归原文,表述为“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 的民俗文化内涵”。 (2)(2017全国新课标Ⅰ卷)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 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 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考题]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解析]绝对化表述。“如果……那么……”表述过于绝对。原文表述为“实际上……其目的正是 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太绝对。 下面列举一些真题中的绝对化表述,请着重注意画线部分,遇到类似表述时首先考虑绝对化这一 考点。 (2014湖北卷)B.人类社会里的礼和乐体现着天地运行的大道,而礼之本在仁,在于音乐的精神, 所以乐是一切人类艺术的最高境界和最终追求。 (2012山东卷)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 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2011天津卷)C. 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2011天津卷)C. 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2011湖北卷)C.数千年来,遍及中国的构型各异的建筑,从富丽堂皇的宫廷到简陋朴素的民居, 无一不是同一结构的院落。 (2011湖南卷)D. 有了网络视频,明星变得不再神秘,人们只要将视频制品在网上传播,就必定 成为明星。 (2009四川卷)D. 只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人们就不会感染各种耐抗生素病菌。 (2009四川卷)C. 只要彻底杀死各种细菌就可阻断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 (2010福建卷)A.《内经》“天人合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只要人研究清楚了“天”,也就清楚了 “人”;反之亦然。 (2009广东卷)E. 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第一种“外在的自由”的理想就完全能够达到。 (2001上海卷)D.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并不断努力,就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合适人选。 4. 时间 【解读】大量的真题研究显示,选项中出现时间相关的表述,特别是事物或事件的起始时间时,命 题人往往就此设题。 典型例题 (2014全国新课标Ⅱ卷) 周代,尽管关于食品安全事件的记载不多,但我们还是看到,由于食品安全关系重大,统治者对 此非常重视并做出了特别规定。周代的食品交易是以直接收获采摘的初级农产品为主,所以对农产品 的成熟度十分关注。据《礼记》记载,周代对食品交易的规定有:“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 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关于食品安全管理的记录。 [考题]C.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始于周代,经过汉、唐的发展,到宋代形成了法制相对健全、政 府与行会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解析]此题中“始于周代”很明显是命题人有意在时间上设置陷阱。原文表述为周代有相关规定 的记载,并没有说始于周代。 5. 对象 【解读】命题人热衷于设置对象错位的陷阱,而在对象错位中,最易考的便是观点持有者的张冠 李戴。 典型例题 (2016全国新课标Ⅲ卷) 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 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 [考题]C.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 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解析]原文表述为“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 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选项表述为“如果 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明显暗换了中心对象,原文说的中心对象是“疑古之过”,即过分疑 古,甚至连尧、舜、禹的真实性都产生了怀疑。如果充分了解古史材料,这一点是可以规避的。另外, 之于疑古之态度和精神,于原文中也可以看出王国维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换言之,怀疑无错,只是 连基本史实也给怀疑了。 6. 题干 【解读】选项正确≠正确选项(选项表述正确并不等于就是题目要求下的正确选项)。 典型例题 过去10年间,油价高涨,这些油砂矿有利可图,加拿大已经迅速扩大了生产规模。仅在2012年, 艾伯塔就出口了价值550多亿美元的油料。 然而,加拿大艾伯塔油砂开采热潮正在引发另一种警报,这种警报发自气候科学家。燃烧化石 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正推动着全球温室气体浓度迅速逼近临界值——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 450ppm,就会使温度上升2摄氏度以上。一些科学家担心,超过这个临界值,就可能发生灾难性气候 变化。虽然在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炭所占比例更大,但是,和常规石油相比,开采和炼制艾伯塔油砂 需要更多能源,这额外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考题]关于“加拿大艾伯塔油砂开采热潮引发警报”的原因,下列选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B.在所有化石燃料中,煤炭所占比例更大,煤炭作为能源额外增加了温室气体排放量。 [解析]且看题干,题干强调的是“加拿大艾伯塔油砂开采热潮引发警报”,分析主体是“加拿大 艾伯塔油砂开采”,而B项说的是“煤炭”,虽然表述正确,却属于答非所问。 7. 范围 【解读】命题人设置范围陷阱时,以偏概全是较为高频的设错方式。要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 饰与限制词,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全都”“全部”“有 时”“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等。阅读时可用笔标出。 典型例题 (1)(2018全国新课标Ⅱ卷)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 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考题]B.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解析]原文表述有限定,即“在某种程度上”,这表明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选项去掉了这一限定, 以偏概全,扩大了范围。 (2)(2019全国新课标Ⅲ卷)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靠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作品,实现艺术价值。 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 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中,有些地区视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 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 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表演 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 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这只是对文化遗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 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 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符合其自身的传承发展规律。 [考题]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解析]“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都属于“保存”范畴。文中举这两个例子正是想要厘清“保护” 与“保存”的不同概念。 七、典型真题详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 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 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 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 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 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 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 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 富,但是也还需要做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 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 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 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 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 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 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中 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 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心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 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 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 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 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 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 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 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 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 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 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 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 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答案详解]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 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 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 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 (T1.D)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 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而这当中,正 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T3.B)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导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 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T2.A)我们 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做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 创作中去。(T2.B)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 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T2.C)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 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 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T2.D)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 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 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本书融入谢明波老师一贯的严谨教学风格,模块划分合理,针对性强,考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又可作高考语文一二三轮复习之参考书及真题集使用;书中融汇了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的总结,详细而具逻辑性,可帮助考生理清高考语文各题型特点及应试方法,并有丰富的语文常识补充,可全方位地提升考生语文素质。 本书多次修订,2024版有如下特点: 1.内容新:根据2023年最新考情,全新修订,文言文部分增加“教考衔接”板块,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增加新题型。 2.够全面:精准对标高考语文考情,面面俱到,小到标点符号,大到作文立意,全方位辅导,同学们的自学宝典,老师们的备课神器。 3.答案细:答案单独成册,内容重新修订,套套答案都可信,题题解析都用心。 4.版式美:国风青绿色系封面,活泼生动,内文颜色醒目、护眼,整体版式大气美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