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读论语品庄子(共2册)

于丹读论语品庄子(共2册)
作者: 于丹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79.60
折扣价: 47.80
折扣购买: 于丹读论语品庄子(共2册)
ISBN: 9787559601872

作者简介

于丹,**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传播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趣品人生》及《于丹重温*美古诗词》,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国外销量达40万册。

内容简介

《于丹--论语感悟》 **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 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 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 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这 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 ,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 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了病,这父母守 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 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能移植心脏,那可能十个 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的故事, 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 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 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 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在 一棵大树旁边玩儿。他特别喜欢这棵树。这是一棵大 苹果树,长得很高,又漂亮,又有很多甜美的果子。 这孩子天天围着树,有时候爬到树上摘果子吃, 有时候在树底下睡觉,有时候捡树叶,有时候他也拿 着刀片、瓦片在树身上乱刻乱划。这大树特别爱这孩 子,从来也不埋怨他,就天天陪他玩儿。 玩着玩着,孩子长大了。有一段时间他就不来了 。大树很想他。过了很久,他再来的时候,已经是一 个少年了。大树问孩子,你怎么不跟我玩儿了?这孩 子有点不耐烦,他说,我已经长大了,不想跟你玩儿 ,我现在需要很多**的玩具,我还要念书,还得要 交学费呢。 大树说,真对不起,你看我也变不出玩具,这样 吧,你可以把我所有的果子都摘去卖了,你就有玩具 ,有学上了。这孩子一听就高兴了,把果子都摘了, 欢欢喜喜走了。 就这样,每年他就是在摘果子的时候匆匆忙忙来 ,平时都没有时间来玩儿。等到他读书以后,又有很 长时间不来了。再过一些年,这孩子已经长成一个青 年,他再来到树下的时候大树*老了。 大树说,哎呀,你这么长时间不来,你愿意在这 儿玩会儿吗?孩子说,我现在要成家立业了,我哪儿 有心思玩啊?我连安家的房子还没有呢,我也没有钱 盖房子呀。 大树说,孩子,你千万不要不高兴,你把我所有 的树枝都砍了就够你盖房子了。这孩子高兴起来了, 把树枝都砍了,就去成家了。 这样又过了很多年,这孩子再来的时候,已经是 中年人了,这大树已经没有果子也没有树枝了。孩子 还是不高兴,一个人心事重重地徘徊在树下。 这孩子说,我现在成长了,念完书,也成家了, 我得在世界上做大事。这世界上的海洋这么浩瀚,我 要去远方,可我连只船都没有,我能去哪儿啊? 大树说,孩子,你别着急,你把我的树干砍了你 就可以做船了。这孩子一听很高兴,砍了树干,做了 一条大船出海去了。 又过了很多年,这个大树只剩下一个快要枯死的 树根了。这时候,这个孩子回来了。他的年纪也大了 。 他回到这棵树边的时候,大树跟他说,孩子啊, 真对不起,你看我现在没有果子给你吃了,也没有树 干给你爬了,你就*不愿意在这儿跟我玩了。 这孩子跟大树说,其实我现在也老了,有果子我 也啃不动了,有树干我也不能爬了,我从外面回来了 ,我现在就是想找个树根守着歇一歇,我累了,我回 来就是跟你玩的。 这个老树根很高兴,他又看见孩子小时候的样子 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 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 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 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后才会归来昵? 这就是平时经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 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回到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 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 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 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 是他们生命中*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 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 行的爱如此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 得牵强呢? 我很喜欢《论语》里面孔子用的那两个反问句。 做到这些真的就叫孝吗?这样一问,让我们警醒。 孔子是个宽和的人,他不是特别地要求所有人都 必须怎么做,包括他*看重的那些礼仪。有一次,宰 我跟老师说:“为父母守丧,一守就是三年,好像太 长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 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荒废。旧谷吃完,新谷登场,刚 好是一年的时间,钻燧取火的木头四季都用不同的材 料,一年也就轮过一遍。那为什么我们的丧期非得三 年,而不是一年呢?” 孔子就问他:“如果你服丧才一年,你就**米 白面,你就穿绫罗锦缎,你自己觉得心安吗?” 宰我说:“我心安啊,没什么不安。”孔子就告 诉他:“女(汝)安,则为之!”(《论语·阳货》)如 果你自己觉得心安的话,你就可以这么做,没有什么 ,不必特别地刻意。 宰我走了,他出去以后老师就很感慨。孔子说: “宰我还是做不到仁啊!一个孩子出生以后,要三年 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所以替父母守丧三年,是 天下的通例啊。难道宰我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 年怀抱的爱护吗?” 一个小孩子出生以后,父母们都手里怀里抱着, 呵护之至,抱到三岁,有的父母还很惆怅,说孩子要 长大了,以后我就抱不着他了。很少有父母说抱到孩 子一周岁就烦了,说我抱你什么时候到头,我还要抱 你两年,太烦了吧。但是,孩子长大以后,为父母守 丧守到一年就有人觉得挺烦了。 孔子对宰我的言行没有横加干涉,他只是推测宰 我幼年的经历可能不**。我们看到,在孔子那里, 三年之丧与三年之爱是相对应的关系,父母对子女是 爱护,子女对父母是孝敬。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种孤立的现象,也没有一种孤 立的标准。我们都在用自己的心去揣测他人。作为子 女,如果我们能够换位去想,那么与其等到父母身后 ,我们去尽一年之孝或者三年之孝,还不如趁父母在 的时候我们再多做一分一毫。 只要父母在**,孩子就不会不挂在他们的心里 。但是,孩子经常跟父母说的话是什么呢?就是:“ 妈,我*近不回来看你,实在是太忙了。” 忙,有时候是可以忙忘的,但有时候忙是可以取 舍的,取重而合次。什么是重?人们往往觉得事业是 重的,朋友的快乐是重的,在这种时候,父母往往是 被忽略的。 我们老是能听见父母说一句话,说:“你去忙吧 ,要是太忙就不一定着急回家来,打个电话就行了, 让我知道你挺好就行了。”而孩子们呢,往往就把这 个话当成是真的,就真会觉得父母只要知道自己在外 挺好就行了。 P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