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初步研究/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

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初步研究/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
作者: 王广超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1.20
折扣购买: 中国近代物理教科书初步研究/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
ISBN: 9787218133928

作者简介

王广超,1975年生,北京人,***大学副教授。2009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文学史、物理学史的研究工作。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天文学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曾主持和参加**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等项目,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内容简介

提起科学教科书,现代人大多不会陌生。从小学至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教育的人们需用相当多的时间面对和钻研科学教科书。人们相信科学教科书所提供的科学知识,认为这些书是科学真理的化身,是学习知识、获取技能、通过考试乃至升学的重要依据和不二门径。然而,科学史界却持不同的看法,认为科学教科书是科学共同体编写的用以培养新成员的载体,是已经发现的知识宝库,除少部分程度较高的教科书外,一般科学教科书并不会载入具有争议的科学前沿问题。也正因此,长时间以来,科学教科书并不为科学史界所重视。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西方科学史学者开始关注科学教科书,探讨其在科学教育、科学传播和**教育政策等复杂的关系。相比较之下,近代中国科学教科书具有*为复杂的面向,其发端于19 世纪中后期,成型于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近代西方科学知识和观念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它与科学教育在中国的确立、汉语科学语言的形成、中国出版业的兴盛等方面密切相关。然而,长时间以来,中国科学史界对近代科学教科书的发展和变迁这一富有历史意义而影响深远的历史问题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本书试图以清末民初中文物理教科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为中心,初步探讨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和演变、及其通过教科书这一载体表述的历程。 众所周知,自19 世纪后半叶到20 世纪初,物理学已发展成科学中*为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正因此,物理教科书在诸多门类科学教科书中颇具代表性。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19 世纪中叶,*初是从自然哲学中分化出来的。至20 世纪初,物理学已成为“自然科学**”,是揭示自然规律、探索宇宙奥秘*重要的学科之一。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内部学科的分化重组,物理学共同体的形成,物理学教育逐渐成为西方科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19 世纪中叶的物理教科书正经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培养新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实际上,物理学共同体的形成与物理教科书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趋完善的物理学共同体催生了新式物理教科书,使其向着共同体所期望的方向演进。另一方面,逐渐成形的物理教科书则为共同体塑造了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然而,19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内忧外患。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非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学习西方文化而无以求存图强。在西方文化中,西方科学技术*具吸引力。而在西方科技中,多认为物理学*为关键。1862 年,清廷开办京师同文馆。1869 年,丁韪良擢升为同文馆总教习,在其推动下,格物学(即物理)成为正式课程。1888 年,同文馆增设格物馆,专设格物一席。据《光绪二十四年同文馆提名录》记载,增设此馆的理由是:“察格致一门,为新学之至要,富国强兵,无不资之以著成效,总教习于稽察各馆功课之暇,向以此学教官生,旋于光绪十四年,因馆课*繁,申请堂宪专设格物一席,以英文教习欧礼斐充补,俾广其传,以启后进。”引文的“格致”即泛指科学,而“格物”则特指物理。为此,丁韪良等还专门编纂了中文物理教科书《格物入门》,之后又在此基础上编成《格物测算》。此后,一些教会学校也积极开设物理课程,编写了一些颇具影响的物理教科书。可惜,当时社会风气闭塞保守,国人虚骄自大的心态犹未消泯,以致包括物理在内的科学教育事业一向不为社会所重视,其收效也不大。 甲午战败之后,国人开始觉悟,*本之强大是其善于学习西洋科学所致。故此,包括物理学在内的科学教育逐渐*到晚清朝廷的重视。20 世纪初,废科举,兴学堂,推行新学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物理课程成为新式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严复在20 世纪初即发表《论**教育应以物理科学为当务之急》一文,提出“物理科学一事,不独于吾国为变化士民心习所不可无,抑且为富强本计所必需。” 其主旨就是希望清**加强以物理为首的科学教育。可见物理学在当时士大夫心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清末民初,随着物理教科书的翻译和引进,其在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在一些官办学校中,由于缺乏精通物理的教员,大多学生只是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学习物理。一般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读教科书,学生在下面附和。也正因此,评价物理教科书以字数是否合适为一个重要标准。有些教科书甚至直言每堂课念多少字为宜。因此,早期的物理教科书承载了主要的物理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在学校外,物理教科书作为科普读物也颇为盛行。一些心向西学的有志之士纷纷购买此类书学习西方物理知识。比如钱钟书先生的父亲钱基博先生,在其“自我检讨书”中就交待:由于条件所限,无法接*正式西方科学教育,为学习西方科学知识,他利用《国粹学报》征文所得二十元奖金购买了饭盛挺造所著《物理学》自学,后来自发组织理科研究会,聘请教师,购买物理仪器和设备进行自学。当时他们用的是*文原本,中文译本还未出版。为给其他学生提供方便,钱先生还主动翻译此书。由此可见物理教科书在当时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近代中国,物理教科书经历了早期的口译笔述、后来的译自*本以及直接英译等发展过程,经过多次学制变迁和教育改革,*终在民国中期基本定型。为推行科学教育,一些教会学校编译了多种科学教科书。据不**统计,早期物理教科书有40 余种,其中大多通过西方人口授、中国人笔述的方式编译而成。从现代的角度看,这些教科书尽管存在不足或限制,但它们开中国物理教科书之先河,为此后物理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甲午战争后,随着大量中国人留学*本,大多*本科学教科书被译成中文。王有朋先生编辑的《中国近代中小学教科书总目》收录了现存的1900 至1910 年间译自*本的物理教科书有近20 种,几乎涵盖了当时*本出版的几乎所有的物理学教科书。这些书在**颇为流行,一方面供新型学堂使用,另一方面是社会普通读者学习物理的主要门径。*译物理教科书无论在名词术语、表述语言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远胜之前口译笔述教科书,揭开了中国新式教科书的新篇章。随着中国精通英语的人*渐增多,一些西方的物理教科书被直接译成中文。然而,真正使中文物理教科书成型的还是自编教科书。自编教科书相对比较复杂,可以说各个时期都有,且自编程度不一。比如在自强运动时期,传教士口译笔述的教科书大多是编译而非直接翻译,这些书大多基于多种底本译成。1895 年后,一些留*学生在翻译*本教科书之余,也自编了一些书,这些大多是基于几种*本教科书东拼西凑的。民国时期,随着精通英语的**科技人才的增多,自编教科书*趋成熟,且逐步顺应**教育。 总之,物理教科书起始于晚清衰落之时,兴盛于清民鼎革之际,历经口译笔述、译自*本、直接译自英美以及自编等阶段而*终定型。近代物理教科书在西方物理学知识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换句话说,缺少了对物理教科书史考察的近现代物理学史是不完善的。然而,物理教科书并非仅有一个单一、孤立的面向,其发展演变与多方面息息相关。作为传播物理学知识的主要载体,近代物理学的演进势必影响物理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另外,物理学名词术语以及物理书面语等表述形式也经历了颇为复杂的演变历程。作为书的一个门类,物理教科书的发展*到出版、印刷等方面的影响。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十二五”规划项目、**出版规划项目 本书是《科技知识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中的一种,蕴含着众多科研人员多年研究成果,体现了作者多年的学术功底与文字表述能力,同时体现了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为论述出发点的研究范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社会价值与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