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100.第四卷

国宝100.第四卷
作者: 马未都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20
折扣购买: 国宝100.第四卷
ISBN: 9787570214990

作者简介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出版了《马说陶瓷》《中国古代门窗》《马未都说收藏》《茶当酒集》《马未都说》《醉文明》《瓷之色》《瓷之纹》《都嘟》《小文65》、观复猫系列图书等著作。 1997年创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其后观复博物馆在杭州、厦门、上海等地开设地方馆。 2008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讲授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2010年,广西卫视打造全新节目《收藏马未都》。 2014年,脱口秀《观复嘟嘟》于优酷播出。 2018年,《国宝100》音频版于喜马拉雅播出。 2019年,《国宝100》视频版于优酷播出。

内容简介

076 唐·彩绘漆金夹纻阿弥陀佛坐像 在清末到民初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有大量的文物外流。做这类生意的 古董商,除了咱们自己人以外,还有很多外国人,这些外国人 里最有名的一个,叫山中定次郎(图 1)。 山中定次郎,1866 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其实他原来不姓山中,姓安达,叫安达定次郎,他爹安达信五郎是一个小古董商。1878 年 ,也就是光绪四 年的时候,年仅 12 岁的安达定次郎被他爹送到了当时更有实力的古董商 山中吉郎兵卫那里学徒。当时他还小, 但是当学徒岁数越小掌握得越快,所以他在山中吉郎兵卫那里掌握了很多知识。而且,这孩子情商极高,很快,山中吉郎兵卫就觉 得,这小伙子行,这么多徒弟里就他能成事,不仅头脑 清晰,性子也稳,懂得人情世故,还有胆识。所以山中吉郎兵卫就多了个 心眼,收他为义子,还把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了他。这时,安达定次郎就改 姓为山中。改姓后的山中定次郎,逐渐成为山中古董行的 中坚力量。 当时,山中定次郎发现,因工业革命而崛起的欧美各国的新富阶层,对东方文化抱有浓重的兴趣和猎奇心理。这是因为 1840 年鸦 片战争敲开 了中国的大门,在这之前,欧美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所以,他决定抓 住这次商机,将古董生意向西方扩展。他把 公司改组成了山中商会,亲自 担任业务执行。山中商会的生意做得特别大,今天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没有人能把古董生意做得那 么大。他陆续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开设代理店,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亚洲古董经营商。 为了扩大货源,1901 年,山中定次郎决定在北京设立办事处,地址就 选在北京东城的麻线胡同 3 号。每年春秋两季,他都会到中 国来收购古董,只要是看上的,就毫不犹豫地出手买下。那时候中国穷啊!卖家怎么开价都出不了圈。所以,中国社会的动荡就为 山中商会的经营提供了很大的机遇。1917 年,他又购进一处四合院作为山中商会北京分店(图 2)。 那么,山中定次郎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形式在中国收购古董的呢?这种 形式咱们都熟悉,直截了当又接地气,就是把古董商全都叫来 ,在他家院 子里摆摊儿。中国古董商把带来的宝贝放在大长桌上,由山中定次郎和欧 美各分店的采购员工按照各个市场的喜好和 需求选购。然后,由北京分店 的雇员们负责分类、运输,最后结账。什么叫市场喜好呢?比如,过去常说, 你走法国庄、走美国 庄,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的喜好不一样:法国庄 喜欢颜色鲜艳的瓷器,比如法华瓷(图 3);相对而言,美国庄当时的审 美 比较土,比欧洲要低一个等级,所以花里胡哨的东西都喜欢跑美国庄。 当时美国人还喜欢一类东西,就是中国的雕塑。通过这种方 式,山中定次 郎把大量的中国古董带到了欧美市场,这也就为山中商会在欧美多国的分 店提供了源源不断且品质相当高的中国艺 术品。 很有意思的是,山中定次郎在北京开店不是为了卖,而是为了买,买 了再转卖到欧美市场,同时还可以接收大量与市场有关的信息 。所以说, 山中商会是一个和中国市场对接与沟通的窗口。 到了 1917 年,也就是民国六年的一天,一位古董商来到北京,慕名找 到了山中定次郎。这位古董商把所带的四个箱子命人抬到院 子里,对山中 拱手作揖。之后他说:“久闻山中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啊!今日拜访,真 乃我辈之荣幸。这里有几尊唐代佛像,不 知能否入得了您的法眼。”过去 的人是这样,你没跟人家打过交道,人家对你都是比较谨慎的。从说话、 择词,一听就知道你是 不是内行;一看你的着装,就知道你到底有钱没钱。 所以,山中定次郎出于礼貌,对他微笑回礼,但内心对这个人带来的东西 并 没抱多大希望。 这位古董商把自己带来的箱子逐一打开,工人们从里头搬出四尊看上去十分破旧的佛像。没想到的是,这四尊佛像都特别轻,工人 们没费多大劲儿,一提溜,就把他们全放到了桌子上。 佛像表面本有彩绘贴金装饰,但大部分都褪色了。如果是外行看,可 能会说,这有什么呀?不就是几尊破破旧旧的佛像吗?比这好 的,咱不知 道有多少呢!但刚才还淡定的山中定次郎,看到这四尊佛像后,心里立刻 就不淡定了。因为他是行家呀!行家伸伸手 ,便知有没有。他看着这几尊 佛像,心中暗想:嗯,这个,可以!山中定次郎熟知中日文化,一看到这 几尊佛像,就知道它们来 历不凡。询问了造像的来源和价格后,没有和卖 家拉锯,他就按卖家出的价把佛像全留下了! 我们平时常见的佛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雕刻,做减法;一类是塑造,做加法。但这四尊佛像跟哪种都不贴,这是一种极为特殊的 工艺,叫作“夹 纻”。 “夹纻”这个名字听着比较陌生,这项工艺十分古老,而且早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被高僧鉴真东渡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人学习、 传承,所以日本人对夹纻反倒是比较了解的。 夹纻的全称叫“夹纻胎漆器”,跟我们现在说的“脱胎漆器”类似。漆是一种不能单独成型的物质,它必须要依附于一个介质,这 个介质,就 是漆器的胎。胎有哪些类型呢?实在太多了,有木胎、皮胎、竹胎、石胎、 玻璃胎、金属胎,甚至还有瓷胎。但夹纻 胎和这些都不同:“夹”,是工艺,一层夹一层;“纻”,就是苎麻。简而言之,比较纯的夹纻工艺,就是用 泥作胎,胎表面糊上 苎麻,苎麻上反复施漆。施过很多层漆后,就形成了一个壳,然后再整塑器形,补充细节。等夹纻工艺完成后,再把里头的泥 巴去 掉。还有一种方法,可能相对比较偷懒,就是漆层下用木架支撑,这算一种广义的夹纻。夹纻制成的器具,形态表现得更为细腻。 这种工艺制作繁杂,成本又高,只有皇家贵族或大寺院才具备这样的制作实力(图 4)。 漆器我们之前讲过,它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漆就是漆树的树脂,是纯天然的,它一开始的使用目的很简单,就是防腐,后来又 增加了一个 目的,就是装饰。几千年来,中国先民积累了丰富的漆工经验,并曾加以总结。第一部漆工专书叫《漆经》,作者是五 代时期的朱遵度,可惜这部 书早已失传。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可以说是唯一一部古代漆工专著,名叫《髹 饰录》,是明代制漆名 家黄成所著。 这本书在三四百年间只有一部抄本,有可能当时就是师父传给徒弟的 记录。它保存在哪儿呢?在日本,不在中国,直到 1927 年, 才被中国人发现, 重新刊行。之后,王世襄先生对《髹饰录》进行说明,写成《〈髹饰录〉解说》 一书。书中对“夹纻”是这样 描述的:“夹纻漆器,其源甚早,战国时楚 国墓中已有发现……至汉而流行……汉后,佛教渐兴盛,常用夹纻制造佛 像,南北朝 至隋、唐,夹纻像一直流行。晋戴逵就是一位善造夹纻像的雕 塑名家。” 这里说的“戴逵”,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雕塑家。我国的夹纻胎造 像最早的文献记录就与他有关。夹纻最早用于制作生活器具, 比如食具、 酒具、妆奁、匣,什么都有。因为它轻巧又耐腐蚀,所以戴逵就受夹纻器 物的启发,将这一技法运用到佛像的制作中 ,戴逵是夹纻造像的创造者。 那为什么夹纻佛在魏晋后开始流行呢?因为佛教的盛行,需要做佛事, 当时有一种流行的佛事活动叫“行像”。所谓“行像”,就 是“行动中的佛像”, 古人把佛像放到花车上在城中巡行,可以让众人瞻仰、膜拜。期间还会表 演杂耍和舞蹈,这有点像我们现 在的节日游行表演。历史上有很多次行像 活动,规模都十分宏大,比如北朝的《洛阳伽蓝记》中就有相关记载,把 这事儿描写得 非常热闹。 因为需要巡城,所以就要求佛像一定要轻巧,好运输。如果花车上搁一 尊大石佛或大铜佛,先不说能不能游,扛佛的人估计都没个 姿势了,肯定不 行,所以就得找轻的。虽然轻,但外形还得特别好,看着十分厚重,还要不 容易被磕坏,所以,既轻巧又坚固的 夹纻佛像刚好满足了行像仪式的要求。 到了隋唐时期,夹纻佛像的制作达到了顶峰。唐代中期,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在他弥留之际 ,弟子思托等人便用夹纻为他制作了一尊坐像,体 现出鉴真圆寂时的真实宝相。1000 多年来,这尊塑像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一直 精心供奉(图 5)。 夹纻工艺是最为流行的佛教造像技法,至今仍留有许多实物。比如, 日本唐招提寺金堂中的卢舍那大佛,高 3.7 米,是日本现存 古艺术品中最 宏伟的夹纻胎造像(图 6)。 我国历史上有没有造过这种夹纻大像呢?还是有的。北宋司马光主编 的《资治通鉴》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初(唐初),明堂既成 ,太后命僧 薛怀义作夹纻大像,其小指中犹容数十人,于明堂北构天堂以贮之。” 这里说的“明堂”和“天堂”,是武则天时期命工匠在洛阳紫微城建 起的两座宏大的建筑:明堂是大朝正殿,高近百米;天堂是礼 佛堂,共五 层楼,据说到第三层的时候,就可以俯视明堂了,它比明堂还高。电影《狄 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那座通天浮屠的原 型就是天堂。 天堂里,供奉有一尊武则天命她的情人薛怀义作的夹纻大像,这尊大 佛像的一根小指头里,就能容纳数十人,你想这佛像得有多大 啊!我觉得, 这是一种比较夸张的描写,但它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这尊夹纻佛 的尺寸,一定小不了! 可惜,这尊夹纻大佛没过多久就被一把火给烧了。如果没有被烧的话, 它不仅是国宝,还得是世界之宝。谁烧的呢?还是薛怀义。 当时,因武则 天十分宠幸一个叫沈南璆的御医,薛怀义妒火中烧,也就真放了把火,把 天堂及堂中的佛像都给烧了,烧了整整一 宿啊!说到这儿,谁听着都心疼, 但武则天当时为了给薛怀义开脱,表现得很大度,只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 “甭处置了,再盖 一个就行了。”可见他们俩当时有多么相爱。然而,由 于历史上很少大规模地制作这种夹纻佛像,加上晚唐的灭佛运动,使得如 今唐代的夹纻佛存世量非常少。 了解了这些,我们再回到 1917 年的北京。当山中定次郎看到同时有四 尊唐代干漆夹纻佛像出现在他的面前,并且即将归他所有的 时候,你想想 他的内心得有多么激动。他让手下同古董商办好了交接,并将这位古董商 热情地送走后,围着这四尊造像走来走去 ,心中思虑万千。他应该如何安 置这四尊可遇不可求,但偏偏让他求来了的造像呢? 山中定次郎毕竟是一位眼光独到、对市场分析透彻的商人,他很快决定,将这四尊造像中的三尊全部运往美国。当时,美国的藏家 对中国古代雕塑抱有极强的好奇与热爱,所以这批夹纻造像定能寻到大买主,卖个好价钱。果不其然,佛像刚一到山中商会的纽约 分店,立马就引起了美国古董商和各大博物馆的关注。最终,这三尊佛像分别被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 物馆、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 馆和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的沃尔特斯艺术博物 馆购藏(图 7)。 这四尊佛像卖给了美国三尊,那第四尊哪儿去了呢?这第四尊佛像被 山中定次郎私藏了,看来他还是真心喜欢这难得的艺术极品的 。私藏的这 尊佛像,在 1925 年斯德哥尔摩大学教授喜龙仁出版的专著《五至十四世 纪的中国雕刻》中还收录过,但现在却流失 日本,不知所踪(图 8)。 现在对这些佛像的年代断定不全是唐代了,专家们根据它们的状态特征,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断定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的造像是 四尊中最早 的,为隋末作品,其他的还都是唐代的(图 9)。 这四尊佛像来自同一个地方,它们的来源我们先按下不表,先来看看 它们是什么样子的。佛像的共同特征十分明显,比如:它们都 是夹纻胎坐佛,为盘腿坐姿,也就是跏趺坐;高度差不多都在一米左右;身披袈裟,袒右肩;而且双手和底座均残缺,透过残缺的 双手,可以观察到佛像内部是木芯。 相比之下,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购藏的这尊夹纻佛,是四尊中保存 更为完好的(图 10)。造像通高 96.5 厘米,比例匀称。顶部饰有磨光肉髻, 头微低,作沉思状。面相圆润,神情庄严肃穆。双 耳垂肩,耳垂处还穿有耳洞。 面相虽然丰满,但和盛唐时期的造像相比,身体还是比较消瘦的。佛像身 披袒右袈裟,衣纹简洁, 非常写实。佛像的体态舒展,让人觉得很自然, 没有一丝呆板气。 造像的彩绘应该至少有两层,身体最底一层是彩绘,上面一层为贴金。 比如,它的脸上有彩绘,嘴唇还残有红色,肌肤上还有贴金 痕迹,至今颜 色还十分鲜艳。它的双手虽缺失,但专家根据现存部分所持姿势,给它定 名为“彩绘漆金夹纻阿弥陀佛坐像”。 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展签上,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标注:这尊佛像来 自直隶省正定大佛寺。这个“大佛寺”也就是四尊夹纻佛的共 同出处了。 直隶省,就是河北省,正定在河北省会石家庄的东北,古称常山、真定。《三国演义》中,赵云自称“我乃常山赵子龙 也”,这个“常山”,就是现在 的正定。从北魏到清末,这里一直是州、府、路、郡的治所。我们前文讲 的那尊北魏铜鎏金弥勒 像也出土于正定,所以,这四尊夹纻佛同那尊铜鎏 金弥勒像,都是老乡。 现在去正定,还能看见大佛寺。正定的佛教文化一直发展得十分兴盛, 即便是唐武宗年间下令灭佛,这里也基本没受影响,还成为 当时佛教发展 的一个中心。一直到近代,正定县城还存有八座大寺院,但如今只剩五座了。 这五座中,规模最大的叫“隆兴寺” 。 今天在河北有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河北有四宝— 沧州狮子、定 州塔,赵州石桥、大菩萨。”正是因为这其中的“大菩萨”— 一尊高达 21.3 米的北宋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供奉于隆兴寺中,所以当地百姓就把隆 兴寺俗称为“大佛寺”(图 11)。 这座大佛寺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但现在隋唐建筑已不见,以宋代营 造为主体。在这一座寺院中,就保留下了六处全国之最。梁思 成先生曾于 20 世纪 30 年代及 60 年代,先后三次到这里考察,做了大量的细致测绘, 推崇大佛寺为京外名刹之首。 有学者在梁思成先生的《正定调查记略》一文中,找到了这样一句话: 隆兴寺转轮藏殿“南墙边在楼梯之下,有三尊弃置的无头漆 像,确都是极 精的作品。”这表明 1933 年,在四尊完整的夹纻佛像被卖掉的 16 年后, 梁思成先生在这里还见到了另外三尊残 破的漆像,这就为以后研究这批造 像提供了新的线索。 2017 年 12 月,美国史密森尼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行《漆佛的秘密》 展览,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弗利尔美术馆和沃尔特斯艺术 博物馆的三尊夹 纻佛在这里再次聚首!人们利用 X 光扫描,将佛像的内部结构呈现出来; 显微镜的进一步观察还告诉我们:这三 尊佛像使用了相同的麻织物来分离漆层。当时的制作者一定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还会有人用现代科技去探查他们当时的工艺( 图 12)。 我国古代的夹纻胎佛像,留存至今的非常少。唐以后,这种工艺就逐渐衰退了。衰退的原因之一,就是夹纻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 非常复杂,制作成本也高。加上宋朝以后,相关的佛事活动规模都没有唐以前那么大, 行佛活动也越来越少,夹纻佛在明清见到的 也就不多了。因而,这尊夹纻 佛就显得弥足珍贵。如果我们想看实物,就只能去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了。正所谓世事沧桑,于 佛也不例外。 ·有知识、有历史、有情义,带给你国宝级的审美提高,京味幽默的国宝传奇,听得懂的鉴宝秘诀! ·马未都同名热播音频节目图书版,100件顶级国宝、上千张精美插图——说得热闹,也要看得通透! ·部分章节加入视频二维码,扫码即可免费观看马未都《国宝100》部分视频,感受马爷用评书风格演绎的国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