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丁儿/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盐丁儿/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作者: 颜一烟
出版社: 长江少儿
原售价: 29.00
折扣价: 17.40
折扣购买: 盐丁儿/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ISBN: 9787556043545

作者简介

颜一烟(1912-1997),女,满族。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 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7年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加入上海救亡演剧队,1938年赴延安,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大、鲁艺工作。 1945年在东北文工团任团委、编辑出版部部长;1948年调东影任编剧;建国后在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及编剧,曾任北影厂艺委会委员。 颜一烟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大量的小说、散文、戏剧及电影剧本。主要作品有: 《小马倌和“大皮靴”叔叔》1980年获全国少年儿童文学创作一等奖,曾先后被译成朝鲜文和法文;话剧《秋瑾》(剧本选入《延安文艺丛书》话剧卷);电影《中华女儿》(编剧)于1950年获卡罗维发利第5届国际电影节“为自由而斗争”奖,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56年获文化部优秀影片奖。她曾翻译过恩格斯、高尔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有关教材。 颜一烟不仅是著名作家,还是出色的表演艺术家。她曾在几十部话剧、秧歌剧中扮演男女老少众多不同的角色,尤以饰演“老太婆”见长。她在延安演出《日出》时成功地扮演了“顾八奶奶”,获得广泛好评。 颜一烟一向重视儿童文学,在她七十多岁高龄的时候,又创作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盐丁儿》,她勤奋写作,热心公益事业,晚年多次受到有关部门的各种表彰。1997年4月病逝于北京,享年85岁。

内容简介

母亲隔着车棚一侧的不到一尺见方的小纱窗,朝 鄢家府门看了一眼,微微点了点头。 轿车在府门口停下了。两个抱着红毡的差役立刻 过来,把红毡从车前一直铺到大门里,另外两个穿着 官服的差役,抬出一个铺着红缎子绣花椅披和椅垫的 硬木太师椅。管事的老福从高台阶上走下来,高声说 :“奉老太太命,迎接文曲星进府!” 鞭炮劈里啪啦地响,鼓乐齐鸣,“文曲星”被放 在太师椅里抬进了府门,哥妈随在后头伺候着。 刘妈把红漆踩凳往车旁边一放,忙掀开轿车帘往 下搀母亲。 两个差役赶紧把“文曲星”过后的红毡卷起来, 又跑着往前边铺去 原来,那位“太上皇”不准“文曲星”的母亲进 府。 管事的老福又出来传话:“老太太吩咐,大奶奶 穿着素服,会给全家带来灾星。叫大奶奶回去换上吉 服再来。” 母亲一条腿跨在车沿上,怔住了。 刘妈一边往府门里张望,一边自己念叨着:“姑 老爷呢?怎么不出来接?没在府里吗?” 父亲在府里,可为什么不出来接母亲呢? 原来,父亲回到北京,一边帮三舅买房子置地, 一边就在《八大胡同”的一个班子里,接回来一个姑 娘做了姨奶奶——此刻正在姨奶奶屋里喝酒哩。 刘妈哪儿知道这些个事儿呢?她还直往府里头张 望哪!管事的老福走到她跟前,低声跟她说:“别等 了!快服侍大奶奶回去换吉服吧!咱府里的规矩大啊 !” 刘妈扶着母亲又坐进轿车里,轻轻给放下了车帘 。 骡子拉着轿车又嘎悠了一个多钟头,回到了南城 三舅家。 刘妈赶紧翻箱倒柜,给找出来母亲结婚时候穿的 吉服,要帮助母亲换,这才发现母亲压根儿就没到这 屋来。 “姑奶奶上哪儿去了呢?”——刘妈跑了前院跑 后院,一直找到了正厅。 正厅里,迎门上首挂着“忠孝节义”的大匾。匾 下边,供着“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画像。 母亲在那“忠孝节义”的大匾底下,在外祖父母 的“影”前,直溜溜地跪着。 刘妈抱着吉服,找了来:“呦!姑奶奶,您在这 儿呀——快换上吧!” 母亲摇了摇头。 刘妈要帮母亲往下脱那身素服,母亲怎么也不肯 。 刘妈劝说:“您穿着这身,婆家不让进门,娘家 又不留您,您可上哪儿去呀?” 母亲抽抽咽咽地说了句:“我找老太爷、老太太 去!” 刘妈急了:“哎呀!姑奶奶,您可千万不能这么 想呀!麟哥儿还不到两岁,您又有了喜,不看别的, 就看这两个孩子,您也不能走这一步呀!好姑奶奶, 换上吧!”她往起扶母亲,母亲摇摇头不肯起来。 刘妈也扑通跪了下去,给外祖父母磕了一个头说 :“老太爷!老太太!我们姑奶奶要到婆家去,得给 您脱孝了。您要责怪就责怪我,有什么灾难,都降给 我!我们姑奶奶是势逼无奈,不是对您没有孝心呀! ” 刘妈强用力把母亲给搀了起来,正要给她解素服 的纽扣。 三舅忽然赶了来,指着刘妈抱着的吉服吼叫:“ 老太爷、老太太尸骨未寒,怎么能在这儿穿红挂绿呢 ?我们得服丧三年呀!他们家嫌丧气,难道我们家就 不怕亵渎了老人的在天之灵吗?” 刘妈说:“呦!三老爷!那边儿不准穿素的,这 边儿不准穿红的,那叫我们姑奶奶可怎么着呀?” “那……” 刘妈又紧接着说:“总不能叫巡抚家的大姑奶奶 在大街上换衣裳呀!” “哎!那我有什么法子呢?!”三舅摇头叹气地 说。 刘妈想了一下,忽然说:“走!咱们到轿车里头 换去!”说着,搀着母亲就要往外走。 母亲一转身,又跪了下去,朝外祖父母的‘影” 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 轿车又从南城往北城嘎悠了。它一路走,母亲一 路哭。刘妈一边劝,一边帮她脱了素服,换上了吉服 。 隔着车帘上的纱窗,看见了鄢府门前的石狮子了 。刘妈赶紧给母亲擦干了眼泪,又帮她擦了粉,抹上 了胭脂,轻轻地在耳边叮嘱:“好姑奶奶,忍着!忍 着!千万别哭,红着眼圈儿见婆婆,人家可是忌讳呀 !” 刘妈后来向我描述这情景的时候,还愤愤地加了 一句:“哼!还不是你那当巡抚的姥爷死了!” “你们家出了乱党,应该灭门九族!好好的大清 朝,生生地断送在那帮子乱党手里了,你还有脸进我 们家!”祖母一看见母亲,气就不打一处来,就好像 推翻清朝的是母亲。 母亲一声不敢言语,给祖母磕过头,要往起站, 脚上的花盆底鞋太厚,没站稳,微微一晃,刘妈赶紧 走过去扶住了她。 祖母一拍桌子:“怎么着?大清朝亡了,你还想 把我们家的规矩礼性也给改了?嗯?” 刘妈忙赔笑解释:“回禀老太太,我们姑奶奶那 些日子哭得太厉害,伤了身子,如今又……” 祖母打断刘妈的话:“古人云,乱臣贼子,人人 得而诛之——你哭什么?!哼!连个站相都没有,哪 儿像我们府的人!” 刘妈又忙替解释说:“我们姑奶奶身子重,没站 稳,她如今又有了喜了!” “有喜?”祖母眼睛一眨巴,“什么喜?哼!可 别给我来个扫帚星啊——怪不得哪!这些个事儿啊, 我看就都是她妨的!” 我不懂什么叫“妨”,更不懂清朝灭亡、姥爷姥 姥和舅舅们的死为什么都是我“妨”的!当刘妈告诉 我这事的时候,我只瞳一点,就是:我还没生下来, 就有了名字——“扫帚星”。 母亲堂屋的西头,供着一尊瓷像,全身都是白的 ,怀里抱着一个娃娃,手里拿着树枝——说这叫“送 子观音”。 刘妈早晚两炷香,给这送子观音磕头祷告:“救 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求您发发慈悲,给我们麟哥儿 送个弟弟来吧!” 母亲没给送子观音磕头,可是她心里也祷念着: “是个男孩儿,老太太兴许就不叫他‘扫帚星’了啊 ……” 婴儿呱呱落地了。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