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一本好书

父与子/一本好书
作者: (俄)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编者:庞成
出版社: 原子能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5.56
折扣购买: 父与子/一本好书
ISBN: 9787502266844

作者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是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1818年11月9日,屠格涅夫出生在俄国奥廖尔省的~个旧式地主家庭,他的父亲是骑兵团团长,母亲则是一位残暴的农奴主。 1833年,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文学,一年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毕业后,他去了德国的柏林大学攻读黑格尔哲学。 由于母亲是个残暴的农奴主,屠格涅夫见惯了农奴的悲惨生活。见识过欧洲现代化的社会制度后,他一直主张废除农奴制,这在他的作品中多有体现。1847—1852年,他的《猎人笔记》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陆续发表,他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个猎人在狩猎时的所见所闻,其中有美丽壮观的俄罗斯风光,有表面彬彬有礼、内里丑陋不堪的地主,还有生活艰辛,却朴实善良的劳动人民。因为这部作品的反农奴制倾向,屠格涅夫受到政府当局的拘捕、放逐。在监禁中,他不改初衷,写了抗议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随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都在西欧。在此期间,他结交了很多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七十年代,他定居法国,开始写~系列“回忆的中篇小说”,著名的《草原上的李尔王》《普宁与巴布宁》及《春潮》等。都是那时候的作品。1877年,他发表了最后一篇长篇小说《处女地》。 去世的前几年,屠格涅夫身体虚弱,缠绵病榻,这一时期,他创作了《散文诗》,包含83篇。这是他一生的融汇和总结,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主自由精神。这些作品,凝结了他一生的艺术领悟与思想精粹,是他人格的写照,也是他所有创作的大纲和总结。 1883年8月22日,屠格涅夫在巴黎病逝。按照他的意愿,他的遗体被运回俄国,安葬在彼得堡的沃尔科夫墓地的别林斯基墓旁。 屠格涅夫享誉世界,不仅对俄国文学,而且对世界文学都有重大的影响,被誉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在他四十余年的笔耕生涯中,佳作不断,不仅创作了被誉为“艺术编年史”的六部长篇小说,还创作了大量的中短篇小说、戏剧、散文诗、回忆录、文学评论等,极大地丰富了俄国的艺术宝库。同时,也为全世界留下了一笔巨额的文化遗产。

内容简介

“神色非常好,老爷。”老头儿说完,咧嘴一笑,旋 即敛起两道浓眉。“现在就吩咐上菜吗?”他郑重地问。 “好啊,请告诉他们。请问,叶夫根尼·瓦西里伊奇 ,您要不要先去看一下您的房间?” “谢谢,不必了,不过请您叫人把我的箱子提到那里 去,另外还有这件衣服。”他脱下外衣。 “很好,普罗科菲伊奇,接下先生的大衣。(普罗科菲 伊奇庄重地双手接过巴扎罗夫的那件衣服,高高举过头顸 ,慢慢地踮脚走了出去)阿尔卡季,不想到你房里去看一下 吗?” “还是先回房梳洗梳洗吧。”阿尔卡季正要往门口走 去,他的伯父——帕维尔·彼得罗维奇·基尔萨诺夫进来 了。他中等个儿,身穿深色的英国式西服,系着时髦的低 领结,脚穿漆皮短靴,看上去、四五十岁左右,修剪后的 短短的白发,恰似新的银锭般光彩照人,脸色虽说是黄黄 的,但脸上没有一丝褶皱,方方正正非常洁净,就像精雕 细刻出来的一般,尤其是他那一双镶嵌在椭圆形眼眶里的 亮晶晶的黑眼睛,很引人瞩目。他的雅致容貌还保留着年 轻时的健美,透露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让人一看就知 道他年轻时一定是一个玉树临风的风流人物。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从裤袋里慢慢伸出他那只红润的 、带有修长指甲的手来,这只手在只用一颗大猫眼宝石扣 住的袖口的衬托下,显得更加好看。他把这只俊美的手伸 向他的侄儿。像在展示自己的欢迎仪式,在完成欧式的 shake hands之后,又按俄国的方式拥抱接吻,也就是说 用他散发芬芳气息的胡子,在他侄儿的脸颊上碰了三下, 向对方致词道: “欢迎。” 尼古拉·彼得罗维奇向他介绍了巴扎罗夫。帕维尔· 彼得罗维奇稍稍弯了弯灵巧的腰,微微一笑,却没有伸出 手。恰恰相反,他把手放回了裤袋。 “我还以为今天你们到不了呢。”他说话悦耳动听, 同时晃动着身子,耸着肩膀,露出一口白净的牙齿,“路 上不曾出事吧?” “没出什么事,”阿尔卡季回答,“只是稍微耽搁了 一下,正因为耽搁了时间,所以我们饿坏了。爸爸,你催 一下普罗科菲伊奇,我去去就来。” “我们一起去。”巴扎罗夫忽然从沙发上站起来说。 两个年轻人一同走了出去。 “他是谁?”帕维尔·彼得罗维奇问。 “是阿尔卡季的朋友。听阿尔卡季说,是一个非常聪 明的人!” “他要在我们家住些时候吗?” “当然。” “就是那个连鬓胡子吗?” “是呀。” 帕维尔·彼得罗维奇用手指敲着桌子,说: “我发现阿尔卡季s’estgourd一。他回来了,我很 高兴。” 晚饭桌上大家很少说话,特别是巴扎罗夫,他几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