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与坤的逆转(细说历代著名宰相)/直解天下

乾与坤的逆转(细说历代著名宰相)/直解天下
作者: 吴彬华
出版社: 西安交大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乾与坤的逆转(细说历代著名宰相)/直解天下
ISBN: 978756053373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士可杀,不可辱。 士也者,怀抱春秋之志,胸罗文武之才,常思尽责于天下之人杰也。孔 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曾子说:“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在 西周王朝的统治之下,华夏民族保持了近四百年的相对和平,经济、文化有 了长足进步。在周王朝长期和平安定的状态下,贵族子弟的数量成倍增长, 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价值与利益集团。这个自称为“土”的价值与利益集 团有大致相同的贵族背景,这种特殊身份使他们有机会接受与诸侯国君相当 的文化教育,因此得以熟悉国家的祭祀大典和武装力量建设等诸多国事邦务 。但是,周王朝的“礼制”规定,先祖基业传嫡不传庶,对于这些受过“礼 、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来说,因为不是嫡长子,不得 不接受不能做邦国或诸侯国的继承人的残酷事实。然而,他们认为自己的血 统是高贵的,天下是自己的,时刻梦想着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他们从 来不怀疑自己做大事的能力,他们也愿意为理想去献身,即便是赴汤蹈火、 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他们为君王庙算筹划国事时,称自己为“谋士”;以 胸罗奇论、摇动邦国时,称自己是“策士”;以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利、晓 之以害说服诸侯时,称自己是“辩土”;临军备战、冲锋陷阵、三步见血、 五步封喉时,称自己是“武士”;闻菩而动、见义而举、拔刀相向时,称自 己是“勇士”;周游世界、见多识广、能知神仙鬼怪、进献长生之术时,称 自己是“方士”;峨冠博带、骨清节硬、泰山崩于眼前而神色自若时,称自 己是“名士”;受危命于难世、挽狂澜于既倒、整理河山、再造乾坤时,称 自己是“天下之士”。 管仲,天下之士也。 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被外族犬戎洗掠一空的宗周镐京(今陕西西 安)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犬戎势力虽遭晋、卫、郑等诸侯国的联兵打击, 但实力犹存,随时都有再次越过秦岭,攻入关中的可能。内外交困之下的周 平王,只得弃宗周镐京而不顾,决意把都城迁往成周洛阳。周平王东迁之前 ,出任王室大司徒的卫武公极力劝阻,卫武公认为天下形胜在关中而不在洛 阳,关中左带殽函,右接陇蜀,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足以成就万古王业之 基。而洛阳虽处天下之中央,但地势平衍,进无耀甲之亩,退无旋踵之地, 难以威显天下。周公、成王兴建成周,只不过是作为东巡备用之地,以供一 时之需,故历代天子均以宗周为长居之地,以承天下之政。若弃镐京而就洛 阳,则是自丧京畿,去重而就轻。当今急务是克服~切困难,上白天子下至 庶民均要励志自强,节用从俭,练兵精武,仿效前代天子南巡北伐之威,将 犬戎驱出关陇,以雪前耻。先王(周厉王)先举骊山烽火为戏,诸侯纷纷出兵 ,后举烽火求救,诸侯无一行动,轻慢天子之心已露端倪。我若小退,则敌 必大进,今若以避犬戎为名,王室东迁,则是避敌示弱,必为外敌所讥。为 外敌讥笑事小,王室目后局促于诸侯之间,进退无据,则王室衰弱,天下倾 废事大矣!周平王不听卫武公的衷言,令各路诸侯护送王室东迁洛阳。东周 王朝自此开始,礼崩乐坏也自此开始。 秦国先祖是唐尧时代的重要辅臣皋陶,皋陶的后代受封于赢,居泾原( 今陕西泾阳县)。周平王东迁时,秦伯赢开护驾有功,进爵为侯,受命整理 周王朝的岐、丰故地。秦伯在泾渭流域与戎狄大战,灭国二十,将富裕的关 中之地收归已有,成为西方大国。周平王十五年(公元前756年),秦文公继 任秦君,突梦有黄蛇白天而降,其头如轮,其尾接天,贯入雍原(今陕西凤 翔),又化作小儿对秦文公说:“我上帝之子也,上帝命汝为白帝,主西方 之祀。”秦文公醒后问太史,太史占卜大喜,说:“白,西方之色,君奄有 西方,上帝所命,祠之必当获福。”秦文公正有此意,立即在雍城立白帝庙 ,作祭天大典。鲁惠公得知后,也派使臣到洛阳要求单独祭天。祭天大典是 周王室以天子之名与上天交流心声的特权,是天子最高权力的象征,诸侯只 能立宗庙祭祀先祖,诸侯祭天是对王权的公然藐视与僭越,周平王当然不会 批准鲁惠公的要求。鲁惠公傲慢地说:“礼乐是我先祖周公所作,周公有大 功于王室,我是周公的后代嫡孙,用礼乐祭天又有何妨。再说,秦侯能单独 祭天,我鲁君又有何不可,鲁惠公擅自动用周天子的祭礼祭器举行祭天大典 ,周平王莫可奈何。此后,鲁惠公废除诸侯对天子的定期朝觐之礼,鲁国应 向周王室进献的贡物也拒不交纳。鲁史《春秋》记载,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问,鲁君朝周只有三次,派大臣问候周天子也只有四次。由此可见,周王室 东迁后的威权一落干丈,卫武公的话不幸而言中。 周王朝分封天下之后,诸侯之间也有相互争吵、不睦而攻的情况发生, 西周穆王治政时,对于诸侯间的相争,制定了严酷的法律“惰刑辟”予以禁 止。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无力节制天下,各诸侯心知肚明,凡事再也不 必向周朝廷报奏,均私下擅自处理。郑国是后封之国,位于洛阳以东的新郑 (今河南郑州)之地,与老牌诸侯齐、鲁、晋、卫、宋、郐、虢等诸侯相比, 郑国本无傲慢王室的资本。第一代郑君郑伯友是周厉王的叔父,犬戎之乱, 郑伯友为救周厉王而死,第二代郑君郑武公曾娶周平王外公申侯家的小姨武 姜,武姜生第三代郑君郑庄公。论起亲戚关系来,郑庄公既是周平王最亲的 族弟,又是周平王的姨表弟。新郑本属于成周的直辖之地,封给郑国后,成 周的辖地大为缩减,周平王因救难之功,又将虎牢关(今河南荥阳)以东的成 周辖地赐给郑国,使郑国俨然成了胁裹王室的大国。周平王二十七年(公元 前744年),郑庄公继位做郑君,不但没有辅佐王室,重建朝廷威严的敬畏之 心,反而摆开周王室的控制,公开与鲁、齐、宋、卫等诸侯交往,干预各诸 侯国国内政事,并将郑国的邻近小国郐君、东虢君废除,侵占了郐与东虢之 地。在郑庄公的带动下,其他大国纷纷拿周边小国开刀,掀起了兼并狂潮。 郑庄公的肆意妄为,给周王室带来了巨大威胁,周平王为笼络郑庄公,将太 子狐送到郑国做人质,名日“学习政风”,这是周王朝衰落的显著迹象。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