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的挽歌(话说三国十二帝)
作者简介
张大可,1940年12月生,四川长寿县人。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曾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甘肃省中青年历史学会理事长。现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中文系教授、副系主任,兼历史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从事于中国历史文献和秦汉三国史研究,在这两个学术领域发表论文70余篇。已出版学术论著《三国史研究》、《史记研究》、《史记论赞辑释》、《史记全本新注》等,主编《中国历史人物评传丛书》,以及高等院校历史系基础课教材《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
内容简介
正说三国十二帝,首先要探寻的问题是,历史何以三分?因此本章开篇 ,先集中说一说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多因素的历史原因 汉末历史何以形成三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是不 能够回答的。学术界所流行的经济均衡论导致了三分,即北方经济遭破坏、 南方经济发展形成南北均衡而成为三分的立国基础的说法,只是历史的原因 之一,而绝非必然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以独立的小农经济为 基础,无需均衡也可成割据态势。早在春秋战国之际,长江流域就有巴、蜀 、楚、吴、越的割据。至汉末,割据长江上游和中游的刘璋、刘表,甲兵资 实,不弱于孙吴,更不减于刘备,何以要待刘备来建立蜀汉而与曹、孙成鼎 立之势呢?可见三分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从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看,王朝兴衰,军阀混战,群雄 割据,南北对峙迭次出现,而三国鼎立却是唯一的一次历史存在,可见这一 局面是历史上的一个特例。特例是历史发展中的变异,而导致变异的历史原 因,就不是常规的必然性,这是简单明了的逻辑。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必然规律。当 然也可以将此看作是封建地主经济发展的一种周期性运动。因为自给自足的 封建经济,即使在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下,“在某种程度上仍旧保留着封建 割据的状态”。中央集权力量一旦削弱或解体,就要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 而割据混战破坏生产力,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所以它是不能持久的 。天无二日,人无二王,人心思统一。所以秦、西汉、隋、元、明等封建王 朝解体后,很快就走向了统一。但中国历史上有东晋与北方十六国之对峙, 有南北朝之对峙,有北宋与辽之对峙,有南宋与金之对峙。这些现象都有比 较复杂的原因,而不能单纯用“经济均衡”加以解释,更何况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有着多因素的历史原因,是经过极其复杂的历史演变才形成的 。概略地说,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出现了三分鼎立的局 面,这是由于三分的人才均势、地理均势、政治均势等多种历史原因的交叉 作用才形成的。在这些历史原因的形成中。“人谋”起了主导的作用。P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