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精)

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精)
作者: 胡长明
出版社: 山西人民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57.90
折扣购买: 毛泽东评点历代王朝(精)
ISBN: 9787203095293

作者简介

胡长明,男,1965年9月生,汉族,湖南澧县人。2001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韶山毛泽东纪念馆研究室主任,现任湖南教育出版社《书屋》杂志执行主编。从1995年以来,曾单独或与人合著有《毛泽东与周恩来》、《毛泽东家事图系》、《毛泽东遗物事典》、《韶山毛氏族谱》(注释本)等书稿。另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关中国近现代史和毛泽东、周恩来生平思想等方面的论文60余篇。

内容简介

...

王朝的兴衰有历史周期律吗? 贪腐是否是亡国的直接原因? 为什么王朝末期频频会有农民揭竿起义? 为什么*说秀才造反“三十年、三百年也不行”? 一代领袖*揭示历代专制王朝兴衰成败的奥秘 商鞅为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 贾谊《治安策》是西汉一代好的政论 项羽非政治家,但不失为英雄 王莽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马周上书是《治安策》以后奇文 黄巢起义是农民暴动的显例 朱温为人之狡猾过于曹操 王安石改革失败源于无通识 对朱元璋不要写得那么坏《金瓶梅》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 《三国演义》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西游记》作为神话有永久的魅力 《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书籍目录

章 评点夏、商王朝

一 禹王是做官的,但也耕田

二 商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

三 韩愈对伯夷颂错了

第二章 评点西周王朝

一 周武王善用兵

二 周公旦是奴隶主的圣人

三 姜子牙有三件法宝

第三章 评点春秋战国

一 郑庄公很懂得策略

二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三 鲁庄公以弱胜强

四 晋文公化劣势为优势

五 上梁不正下梁歪

六 商鞅为首屈一指的大政治家

七 围魏救赵,千古高手

八 赵奢善用反间计

九 《触龙说赵太后》很有说服力

十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

十一 墨子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

十二 《老子》是一部兵书

十三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四 《孙子兵法》里面很有些好东西

十五 《诗经》大部是老百姓的民歌

十六 屈原高居离骚体上游

第四章 评点秦王朝

一 六国联合,未必胜秦

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应予肯定

三 焚坑事业要商量

四 李斯拥护秦始皇,主张法后王

五 吕不韦是个大政治家

六 甘罗胜过吕不韦

七 陈胜、吴广有二误

八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第五章 评点西汉王朝

一 刘邦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二 项羽非政治家,但不失为英雄

三 文帝、景帝是守成之君

四 汉武帝雄才大略

五 西汉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

六 王莽不是怎么了不得的一个坏人

七 赵充国很能坚持真理

八 贾谊《治安策》是西汉一代好的政论

九 枚乘《七发》颇多批判色彩

十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第六章 评点东汉王朝

一 大学士刘秀不如大草包刘邦

二 严光是东汉气节之士

三 班超的事业属于积极抵抗

四 梁鸿不因人热

五 陈寔教人有方

六 可读李固给黄琼书

七 王粲《登楼赋》有故土之思

八 黄巾起义摧毁了汉代的封建统治

九 五斗米道开了人民公社之先河

第七章 评点“三国”

一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二 一家两代人有才华,史不多见

三 《郭嘉传》值得一读

四 “放长线钓大鱼”出自刘晔

五 “为将当有怯弱时”

六 司马懿多谋略,善权变

七 刘备会用人,能团结人

八 夷陵之战应打运动战

九 刘备与孔明是鱼水关系

十 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

十一 张飞具有高度的原则性

十二 非子龙不可行也

十三 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十四 周瑜是个“青年团员”

十五 吕蒙发愤读书成统帅

十六 陆逊学司马懿统众之法

十七 袁绍多谋寡断

十八 刘表虚有其表

十九 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

第八章 评点两晋、十六国

一 石勒与张宾非君臣,是朋友

二 苻坚错在倾巢而出

三 慕容超守大岘亦无用

四 桓温是个搞分裂的野心家

五 桓振毒尽方止

六 谢安立了两次大功

七 迁亦乱,不迁亦乱

八 郭象无行

九 陆机的《文赋》是很有名的

十 张华的《励志诗》包含地圆的思想

十一 王羲之的书法看了使人舒服

十二 荀灌娘人小本领大

第九章 评点南北朝

一 宋文帝遥制兵略不可取

二 刘彧全胜众敌可谓奇矣

三 沈庆之前振后衰

四 臧质豪杰之士

五 袁无能、袁粲死节

六 殷景仁与文帝密谋除政敌

七 谢灵运一辈子矛盾着

八 范晔好反而不好胜

九 梁武帝萧衍独任成乱

十 曹景宗亦豪杰哉

十一 曹景宗不如韦睿远矣

十二 再读《陈庆之传》为之神往

十三 《昭明文选》好文宜读

十四 庾信妙笔生花,才华不减江淹

十五 陈后主没有出息

十六 王建庸人,不知政治

十七 郦道元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十八 兰陵王是英勇善战的少年将军

第十章 评点隋、唐王朝(上)

一 隋文帝的行为蕴藏大乱

二 李渊遇事无判断

三 唐太宗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四 唐玄宗下辈子不会做皇帝

五 武则天简直是了不起

六 唐昭宗时政在权臣

七 魏徵也懂得片面性不对

八 马周上书是《治安策》以后奇文

九 朱敬则是政治家、历史家

十 徐有功此言不当

十一 许敬宗老而不死

十二 李义府笑里藏刀

十三 杨再思是个佞人

十四 张说是大政治家、大军事家

十五 姚崇是大政治家、唯物论者

十六 刘幽求能伸而不能屈

十七 裴度调查研究,出以亲身

十八 初唐将领多冤死

十九 苏定方名将亦大将

二十 田弘正是好将军

二十一 李叔明多藏厚亡

二十二 庞勋内部分裂,因而败亡

二十三 黄巢起义是农民暴动的显例

第十一章 评点隋、唐王朝(下)

一 隋炀帝会做文章,但没有出息

二 王勃为人高才博学

三 李白的诗有脱俗之气

四 贺知章的诗非官吏禁带家属之证明

五 慧能使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六 王昌龄的诗中有坚强的意志

七 刘知几强调“识”的重要性

八 杜甫的诗为政治诗

九 大历十子中只钱起为进士

十 写文学史不可轻视韩愈

十一 白诗高处在有平等心情

十二 柳宗元写《天对》,胆子很大

十三 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

十四 对李商隐的无题诗难下断语

十五 罗隐亦有军谋

第十二章 评点五代十国

一 朱温为人之狡猾过于曹操

二 李克用立马起沙陀

三 生子当如李亚子

四 李从柯亡国是必然的

五 石重贵中计成俘虏

六 郭威嫁祸于郭允明

七 孟知祥智胜董璋

八 李煜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九 冯道为纲维横决之代表

十 刘因多读兵书而坏事

十一 桑维翰受人力荐成进士

十二 李袭吉妙文折服朱温

十三 华温琪必略知水性

十四 分裂则二事皆不能办

第十三章 评点宋、元王朝

一 赵匡胤说不杀士大夫,伪也

二 赵光义非契丹敌手

三 宋徽宗误作人君

四 宋高宗负有议和的主要责任

五 范仲淹的词既苍凉又优美

六 苏洵《谏论》乃书生欺人之谈

七 王安石改革失败源于无通识

八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写得好

九 苏轼万言书纸上空谈耳

十 朱熹是学问渊博的大学者

十一 陆游是南宋一位了不起的大诗人

十二 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十三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十四 安南王对元军避其锐气

十五 《董西厢》读两遍不算多

第十四章 评点明王朝

一 对朱元璋不要写得那么坏

二 朱棣始终以索战犯为词

三 嘉靖皇帝“昏庸老朽”

四 今犹存此弊

五 明朝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六 《金瓶梅》写了明朝的真正历史

七 《三国演义》继承了朱熹的传统

八 《水浒传》只反贪官,不反皇帝

九 《西游记》作为神话有永久的魅力

十 你要看明清两代人写的笔记小说

十一 民歌《锁南枝》当中有辩证法

十二 身教亦未必皆相与遵守

十三 我们决不当李自成

十四 我很想学徐霞客

第十五章 评点清王朝

一 康熙皇帝有三个伟大贡献

二 乾隆这个人到处乱写

三 溥仪曾是我们的顶头上司

四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五 石达开毕竟是个英雄

六 严复是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

七 康有为没有找到通往大同的道路

八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

九 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

十 邹容提出了民主革命的简单纲领

十一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

十二 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

十三 孙髯大观楼一联别创一格

十四 纳兰性德看出兴亡

十五 《聊斋》是一部社会小说

十六 《红楼梦》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

后记

试读内容

我们要给曹操翻案

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其父曹嵩为汉桓帝时担任过中常侍、大长秋的宦官曹腾之养子,曾官至太尉。少年时代的曹操“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产业”,其行事风格颇类似于汉高祖刘邦。年二十举孝廉,旋任洛阳北都尉、顿丘令,征拜议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曾跟随汉将皇甫嵩等镇压黄巾军,拜骑都尉,迁为济南相。190年参与讨伐董卓,成为一方豪强。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刘协到洛阳,官升建德将军、镇吏将军等职,开始参与朝政。不久,曹操威迫汉献帝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官升大将军,封武平侯,总揽朝廷军政大权。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大部分地区。208年官至丞相,并进兵江东,但被孙、刘联军在赤壁打败。216年,进封魏王。220年病逝,享年65岁。

在三国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曹操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政治上,他从一个小小的县令起家,利用天下大乱提供给他的机缘审时度势,逐步成为独霸北方的一代雄主,为西晋的后统一奠定了基础。他善于抢占先机,“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号令天下的好资本。作为政治家,曹操胸怀广大,求贤若渴,其麾下汇集了当时为杰出、为庞大的一个人才群体。他多次颁布求贤令,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将“被褐怀玉”、“盗嫂受金”之徒罗致麾下,表现出“唯才是举”的精神;在军事上,曹操创造了官渡之战等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精研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孙子注》、《论破马超》等一批军事论著;在文学上,以曹操父子为核心的“建安文学”,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及汉乐府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一种“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建安风骨。因此,鲁迅先生便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曹操是以正统和正面的形象而出现的。陈寿对曹操功业才德给予了这样的评断:“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鉴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在陈寿的笔下,曹操雄才大略,完全是一派开国君主的宏大气象。但这一形象后来却因小说《三国演义》而严重扭曲了。《三国演义》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偏统,是东晋特别是南宋以后“正统观”嬗变的反映。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大加贬损,说其是“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事实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东汉至三国间可行的军政策略,刘备、孙权均有此谋,只不过被曹操抢得先机而已。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调动各种表现手法着力渲染曹操杀吕伯奢等情节,突出表现其“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尽写其“乱世奸雄”性格。《三国演义》的小说家言在民间流布甚广,加之取材于它的各种戏剧又将曹操塑造为“白脸奸雄”,这双重的颠覆使得《三国志》等正史观点反而湮没不彰。曹操一案,几成跳进黄河水也洗不清的冤案、大案。

早年便对流传于世的曹操“奸雄”形象不以为然。19188月,他因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一事路经河南,便和罗章龙等到许昌凭吊魏都旧址,并与罗章龙作《过魏都》联诗一首: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自明本志好文章(毛)。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铜雀荒伧落夕阳(罗)。

诗中明显流露出对曹操的追思和仰慕之情。1952111日,在河南安阳参观殷墟时对随行人员说:漳河,就是曹操练水兵的地方。曹操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这里属于古邺。邺城始建于春秋齐桓公时。战国时属魏国,西门豹为邺令。西汉时邺城是魏郡治所,东汉末年是冀州牧袁绍驻地。曹操破袁绍后,于公元204年进邺建都,此后史称邺城为魏都。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后封魏王,掌握中央一切军政大权。邺城成为朝臣聚集、发布政令的中央政府所在地。直到220年曹丕代汉,虽建都洛阳,但仍称邺城为“北都”,七庙不废,直到265年司马炎灭魏建晋,故魏前后在邺建都62年。曹操在邺时,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著名的三台,即金凤台、铜雀台、冰井台,就是那时修建的。晋朝文学家左思写《魏都赋》,对邺进行了很好的描写。曹操在这一带实行屯田制,使百姓丰衣足食,积蓄力量,逐渐统一北方,为后来晋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对邺城历史的回顾,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地理知识,但又是信手拈来,娓娓而谈,于此足见他对曹操和三国史的研究远在一般专家之上。

为给曹操翻案,在阅读卢弼《三国志集解》的过程中,写下了不少批语,其矛头直指古人给予曹操的诸多恶评。例如,曹操写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本是一篇直陈从军以来的行事和心迹、表达个人社会政治主张的好文章。但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一《魏书》在收录这篇文章时,却援引了何焯、胡三省、黄恩彤、李安溪等对这篇文章的许多看法,说曹文不乏“奸雄欺人之语”。如曹操自称在战场上“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就被说成是言胜不言败的“志骄气盈,言大而夸”;又如曹操所言“人见孤强盛,言有不逊之志”,则被解读为自露马脚,“肝鬲至言,欲盖弥彰”。至于陈寿《三国志》对此文削而不录,是因为“恶其言不由衷耳”。因此批道:“此篇注文,贴了魏武不少大字报,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李太白云:‘魏帝营八极,蚁观一祢衡。’此为近之。”祢衡为东汉末年名士,恃才傲物,举止疏狂,以致将曹操经营天下的业绩,视之为不值得一提的蝼蚁。在看来,那些给予曹操恶评的人,其心态近乎目空一切的书生祢衡。他们的言论都是耸人听闻的“大字报”,属于不知天高地厚的书生之偏见。

1954年夏天,在北戴河与保健医生徐涛论起曹操。当徐涛说曹操是个“白脸奸雄”时,大不以为然,他说:“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在心目中,曹操的功绩是统一了北方,并在结束北方战乱的基础上推行了一系列善政。平心而论,这一点是符合曹操的志向和实际作为的。曹操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感慨地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有一种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当其削平吕布、袁术、袁绍、韩遂等北方豪强后,混乱的时局朝着统一的方向明朗起来,残破不堪的社会经济也开始再现生机。对于曹操在统一方面的业绩,念念不忘,他曾对北大女教师芦荻说过:“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对统一都有所贡献,而以曹操为。司马氏一度完成了统一,主要就是他那时打下的基础。”

对曹操的评价并不限于读书批语和私人谈话,为了改变长期深植于人们头脑中的曹操形象,他还在各种会议上公开地为曹操翻案,以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在社会上造成一种重新评价曹操的氛围。例如在195811月召开的次郑州会议上,便说,把曹操看成坏人是不正确的。几天后,在武汉召集柯庆施、李井泉等座谈《三国志》,他说:“《三国演义》是把曹操看作奸臣来描写的,而《三国志》是把曹操看作历史上的正面人物来叙述的,而且说曹操是天下大乱时期出现的‘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由于《三国演义》又通俗又生动,看的人多,加上旧戏上演三国戏都是按《三国演义》为蓝本编造的,所以曹操在旧戏舞台上就是一个白脸奸雄。这一点可以说在我国是妇孺皆知的。现在我们要给曹操翻案。我们党是讲真理的党,凡是错案、冤案,十年、二十年要翻,一千年、两千年也要翻。”在其影响下,1959年中国史学界掀起了“替曹操恢复名誉”的运动,郭沫若、翦伯赞等纷纷撰文,称曹操为“民族英雄”,“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对史学界的行动和观点多次表示称赞,如在读了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后说:“曹操结束汉末豪强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鉴于社会上对曹操成见太深、积习难改,1959811日,又在庐山会议上说:“曹操被骂了一千多年,现在也要恢复名誉。好的讲不坏,一时可以讲坏,总有一天恢复;坏的讲不好。”自此以后,京剧舞台上的曹操,眉心加一红点,以示他是好人。

钦佩曹操,不仅因为他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且还因为他在文化和文学上有开创性的贡献。官渡之战后不久,曹操便在《修学令》中慨叹“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因此下令郡县兴办学校,县满五百户,置校官,让“先王之道不废”。曹操虽讲“先王”之学,但支配其思想的却是法家和兵家思维,有开拓进取的气象。曹操敢于突破东汉尊崇儒学的传统,推行法家路线,这在看来不失为文化上的一种创新。更为难得的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曹操还提倡文学艺术创作,奖励有才华的文士,以他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独步一时,形成“俊才云蒸”、诗情激昂的繁荣局面。史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现尚存他创作的20余首乐府诗和40多篇完整的散文。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曹操打破儒家传统的“明道、征圣、宗经”的文学观,注重向汉乐府民歌吸取养分,运用乐府古题抒写新的时代内容,表达他的政治抱负,形成一种清俊而又通脱的风格。他写的《薤露》、《蒿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歌感情充沛,意境深远,既是汉末实录,又是艺术精品。

非常喜爱曹操的诗作。在他中南海故居的藏书中,有一本《魏武帝魏文帝诗注》,在阅读过程中浓圈密点,还将其中的《龟虽寿》、《观沧海》等用草书写出,反复体味。曹操不太受儒家礼法的束缚,性格率性而为,诗文常不避嫌疑地说一些真心话。有感于此,曾对子女们说:“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又曾对保健医生徐涛感叹:“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1954723日,在给女儿李敏、李讷的信中写道:“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一带是曹孟德(操)到过的地方。他不仅是政治家,也是诗人。他的碣石诗是有名的,妈妈那里有古诗选本,可请妈妈教你们读。”东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回师途中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全诗有一种博大的时空意识和吞吐天地的豪迈之气。

时隔1700多年后,在《浪淘沙·北戴河》一诗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篇作品将怀古与感时相结合,气魄雄伟苍劲,同样是大手笔。两诗遥想呼应,可视为古今两位真男子的心灵对话。对于曹操的诗作,还热心地向胡乔木等人推介。1961825日,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说:“你须长期修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曹操诗云: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此诗宜读。”196312月,他又给因病修养的林彪写信说:曹操有一首题名《龟虽寿》的诗,讲长生之道的,很好。希望林彪找来读一读。曹操身处乱世,常年带兵打仗,忧心劳神、伤筋动骨之事所在多有,但他在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善于自我调节身心,活了65岁,这在当时也是个奇迹。由此对身边的保健医生们说:搞医疗的应该学学,不要使人养尊处优,只想吃好、穿好,不想工作怎么行?更不能小病大养。保健不是保命,不要搞什么补养药品,我是从来不信这些的。主要是乐观,心情开朗,锻炼身体。

人无完人,曹操当然也不例外。在肯定曹操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的同时,也曾实事求是地指出过他的一些缺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时也优柔寡断。19663月,在杭州一次小型会议上,说:“曹操打过张鲁之后,应该打四川。刘晔、司马懿建议他打。刘晔是个大军师,很能看出问题。说刘备刚到四川,立足未稳。曹操不肯去,隔了几个星期,后悔了。曹操也有缺点,有时也优柔寡断。”二是责人严律己宽。曹操曾在一份军令中说:“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读书至此批道:“赤壁之败,将抵何人之罪?”言下之意,魏军在赤壁之战中惨败,作为统帅的曹操自然难辞其咎,为什么你曹操不引咎自罚呢?

当然,曹操的缺点远远不止这些,其选人用人方面便存在重大隐患。多次称赞曹操懂用人之道,招纳贤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曹操出于政治需要,在选人用人上也有急功近利、不拘品格的问题,顾炎武就曾指出:“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驰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顾炎武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曹魏后来被司马氏取代时,没有几个忠臣出来反抗,就足见曹操在选人用人时轻视道德和人品,是有失远虑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