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传奇(关东游子)

东北军传奇(关东游子)
作者: 钱进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6.70
折扣购买: 东北军传奇(关东游子)
ISBN: 9787214160836

作者简介

钱进,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中国档案学会会员、中华民国史研究会会员、张学良暨东北军史研究会会员。长期从事档案工作及民国历史的研究。著有《打响长城抗战的第一枪》、《论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张学良在武汉时期(1934-1935年)的作用及其影响》、《张学良宗教思想成因初探》、《张学良与东北易帜再释》、《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张学良年谱》、《孙传芳幕府》、《汪精卫幕府》等论文和著作。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诞生的前奏曲 做梦也不想当军人的少帅 张作霖,这个老谋深虑的军阀,他与其他土匪、 军阀不同,并不只注重眼前实利,目光短浅。他关心 政治,野心勃勃,他不满足只是一个诸侯、地霸。他 想有朝一日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的巅峰,显赫一世。 他要给子孙后代创下更大的基业。他的决心和行动, 给孩子们留下了深深的影响。无论是敬服还是反对, 在儿子张学良的眼中,父亲始终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 张学良深得父亲的宠爱。他1901年6月3日出生时 ,张作霖已29岁,作为马贼头目,正在满洲各地闯荡 。那一天,张作霖头一次打了个胜仗。恰巧又生了贵 子,张作霖真是双喜临门,故而给他第一个孩子取名 “双喜”。 双喜长到3岁时,父亲请来瞎子算命,算命先生 说:“这‘双喜’命太硬, 一定要拜寄给和尚,换 个名字才能消灾灭祸。” 按当地的风俗,在拜寄时听到别人叫的第一个名 字,就取来给孩子做名字。双喜在去拜寄和尚的途中 ,听到村中有人在叫“小六子”,于是“双喜”—— 张作霖的大儿子就改称“小六子”了。张作霖特别喜 欢“小六子”,这个给他带来好运的名字。 小六子对父亲了解得很多很多,而对母亲则不甚 了了,他11 岁时,母亲就去世了。小六子是随着父 亲官阶的升高在军营中渐渐长大的。后来,小六子有 了正式学名“张学良”,字“汉卿”。 少年张学良,养尊处优,娇生惯养,十分顽皮, 却也聪明伶俐,深得父亲的宠爱。绿林出身、识字不 多的张作霖,希望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有学问的人, 不仅要有古老的儒学修养,还要有近代欧洲文明的知 识。于是,学良在日常生活上受到与弟妹们不同的待 遇。父亲专门为他雇请了汉学、洋学、武术各方面的 家庭教师。每天日常生活安排,也依照西欧贵族子弟 的方式编排。佣人们都称他“少爷”,可在背地里叫 他为“花花公子”。 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张学良尚是10岁的少年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以 这四大政策为基本纲领的革命活动,对于这位富于感 情的聪明少年,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影响。一种渴望, 使他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情况,欲望驱使他一有机会 便向父亲和老师问这问那,总想问个水落石出。 张作霖对儿子触及“危险”思想,非常警觉,他 要家人、佣工、教师对少爷所关心的事,只准佯装不 知,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准任意传播。其实这时的张 作霖与能接触儿子的教师们也对革命无所知晓,评价 辛亥革命更无从谈起。 父亲成为奉天军政首脑时,学良已15岁了。随着 父亲官阶步步高升,父子接触的时间也不断减少。在 生活中,学良不得不常与孤独相伴,幻想常在他心中 涌动着,青年人喜欢探求真理,张学良也一样,对一 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与向往。 一次,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奉天作了《中国之 希望》的演讲,张学良也去听了,当张伯苓讲到面对 内忧外患,中国之希望“在每一个中国人之发奋图强 ,誓力救国”时,这位面对人生道路、面对国家前途 正在痛苦地求索中的少年,听之豁然开朗,志气为之 大振,从此立志救国。正如他后来对南开大学学生说 的:“予有今日,张先生一言之力也。”对张伯苓那 些振聋发聩、拨雾指迷的讲演仍十分感激。正是这次 听讲,决定了他的一生、他的前途。 从此,年轻的张学良,决心跨出家门,与外面的 世界相融相共。 当时的奉天城,已成了国际性的城市,日、英、 法、美、俄等国都在此设有领事馆。特别是日本,不 仅有领事馆,还设立警察署,独立守备队、特务机关 。各国的商务机构也不少。十分复杂,十分混乱。少 年张学良就在这座城池内生活、梦想和追求。 张学良开始出入于奉天基督教青年会。在那里, 他接触到许多人,他们与家中的仆人和家庭教师完全 不同。在这些朋友中,数美国青年普赖特和知识青年 王卓然对年轻的张学良影响最大。普赖特是一个虔诚 的基督徒,他喜欢中国,是虔诚的和平主义者。王卓 然后来还担任过东北大学代理校长。他俩都不因张学 良是奉天军政巨头的公子、阔少,就对他另眼相待, 而以同辈人、朋友态度与之平等相交。 张学良很少有同龄的中国青年朋友。他爱慕西方 生活方式,朋友中欧美人居多,外国朋友教他打网球 、高尔夫球,有时也打乒乓球,教他开时髦的汽车, 驾飞机,学英文,参加讲演会。因此,他能讲一口流 利的英语。 张学良与父亲绝然不同,他厌恶暴力、动荡,希 冀安定、和平。他不愿做称霸一方的草寇,也不曾想 去当将军。期盼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学一门知识。一 度他想去学医,想去日本人办的“南满医科大学”上 学。但父亲不吱声、不表态、实际上是不同意。 苦闷的张学良想逃离这个家庭,想逃到美国,他 暗中已将费用准备好了。当然,这项计划事先得到他 的美国朋友赞同、支持和帮助。对这个重大计划, 学良是慎而又慎的。他又去找他的好友陈英商量,陈 英当时任奉天测量局局长, 听了学良的叙说后劝他 说:“你真太不懂事了,你父亲不是希望你成为军人 嘛, 你这样偷偷跑掉,他肯定十分伤心的。” “那怎么办?难道放弃这个计划,放弃我的理想 吗?”张学良苦着脸,直愣愣地望着陈英,拿不定主 张。 “这样吧!我教个办法给你,就说自己为了成为 一个军人,想去美国留学, 你父亲肯定会赞成的。 到了美国,那还不由你,想学啥就学啥,谁还能管得 着?”陈英教他的计策,让这个青年破涕为笑,心里 松了一口气。 回到家,心里有了底。张学良壮着胆子向父亲提 出想去美国留学,希望得到父亲和长辈们的支持。没 想到,这些元老们,非但不支持,还搬用所谓的“圣 训”——“父母在,不远游”,横加斥责。受到挫折 ,学良的心灰了,只好去北京国立大学登记报名,想 成为一个学者。这仍与父意相背,自然也是不可能实 现的事。张作霖为他选择的是军人生涯。张学良在晚 年的回忆中谈道:“我父亲希望我能在政治或军事方 面成为他的继承人,当时,我做梦也没想到去当军人 。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了,我希望学医,成为救人的 医生,结果倒成了杀人的军人。” 学良16岁时,按父亲旨意成亲,娶了比他大三岁 的于凤至为妻。于凤至是辽源富商于文斗的长女,于 文斗曾救过张作霖的性命,为报救命之恩,还在张学 良8岁时,就和于家订下了儿女亲。尽管张学良有新 潮思想,崇尚自由恋爱, 但终不敢有违父命,对于 凤至倒也十分尊重,和睦相处。 主掌了军政后,张作霖深感教育训练,培养人才 是当务之急,单靠“绿林” 弟兄,创不了大业,必 须广揽人才,于是,提高部下军政素质成了当务之急 。 1919年3月,张作霖下令恢复停办多年的东三省 讲武堂,命名为“东北三省陆军讲武堂”,把他绿林 盟友张作相、汤玉麟等也都送进讲武堂学习。同时, 召回在北京的儿子,让他当了讲武堂第一届炮兵科的 学员。 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是东北最早的士官生培养地 ,是培养中、下级军官的军事学校。课程设置几乎完 全仿造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模式。教官大多聘自日本 士官学校、保定军官学校、北京陆军大学出身的军官 。 在这里,张学良学习勤奋,训练刻苦,从不以督 军省长儿子自居,月末考试总是第一。他在讲武堂的 优异成绩,传到了当时任张作霖参谋长的张作相耳朵 里,还特别提拔了他,让他担任张作霖卫队队长。他 在讲武堂的表现也受到学堂教官的赞扬,同学们的敬 佩。尤其是战术教官郭松龄,见他抱负雄伟,大有可 为,足以承袭老帅之职,而倍加赏识。郭不仅教他战 术,还辅导他学数学、物理课程及高等军事学。张学 良对这位教官的博学及对自己的悉心指导,特别感激 、敬佩和尊重。P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