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情三美”教学

“三情三美”教学
作者: 沈群英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4.70
折扣购买: “三情三美”教学
ISBN: 9787517095750

作者简介

第一章?“三情三美”教学概述 [内容摘要]??002 一、什么是“三情三美”教学??003 二、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思路??004 三、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012 [美育心理小课堂]??035 第二章?“三情三美”教学与人的发展 [内容摘要]??038 一、人的发展与美??039 二、全人教育与“三情三美”教学??070 三、慢教育与“三情三美”教学??086 [美育心理小课堂]??101 第三章?“三情三美”教学与美育心理学 [内容摘要]??104 一、什么是美育心理学??105 二、美育心理学对学科教学的作用??108 三、美育心理学与“三情三美”教学的融合??120 [美育心理小课堂]??134 第四章?“三情三美”教学的情境创设 [内容摘要]??136 一、教学情境的理论解读??137 二、美的教学情境??140 三、创设情境发现美??153 [美育心理小课堂]??182 第五章?“三情三美”教学的情趣激发 [内容摘要]??184 一、教学情趣的理论解读??185 二、美的教学情趣??189 三、激发情趣陶冶美??210 [美育心理小课堂]??232 第六章?“三情三美”教学的情感升华 [内容摘要]??234 一、教学情感的理论解读??235 二、美的教学情感??240 三、升华情感追求美??265 [美育心理小课堂]??313 第七章?“三情三美”教学的审美化设计 [内容摘要]??316 一、教学审美化的内涵??317 二、教学审美化设计的原则??326 三、教学审美化设计的内容??342 附:《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审美化设计??349 [美育心理小课堂]??352 结束语??353 主要参考文献??365 后记??369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三情三美”教学概述 “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三情三美”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简称。只要教师在情境、情趣、情感三个层面保持审美的敏感性,便能找到教材的突破口、学生的生长点,做到创设情境发现美、激发情趣陶冶美、升华情感追求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情三美”教学是顺应世界各国美育研究趋势的需要,指向我国核心素养理念的需要,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需要,以及着力知识教学与精神引领相结合的需要。“三情三美”教学旨在通过加强理论知识、跨界知识与生活知识的学习,探索“三情三美”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外延。它强调以西方美学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和中国美学发展的认识论美学、实践论美学和价值论美学为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丰富内涵、学科知识延伸、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家庭和谐共处的实践意义。 一、什么是“三情三美”教学 “三情三美”教学就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学简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三情三美”教学,实质也是一种审美教学,它涉及了情境、情趣、情感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彼此联系,又各不相同。但不管是情境、情趣还是情感,都带有一个“情”字,只要教师抓住这一点,用情用心,在情境、情趣、情感三个层面保持审美的敏感性,便能找到教材的突破口、学生的生长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设情境发现美。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不同时间、情况、环境、主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如教学情境、学习情境等。情境与情境教学不同,情境教学与审美教学也不相同,但它们之间还是有联系的。我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发表过“运用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论述:“一是引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二是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三是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四是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从中觉察美的思想和思维。 激发情趣陶冶美。情趣是指性情志趣,亦指意境、情致。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它以兴趣为基础,又升华于兴趣,是持久的,也是稳定的。一个具备高雅情趣的人往往有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心理,而这些恰恰是教育双方最需要的,也是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有过一段精彩的对话。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段对话体现了庄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觉悟,反映了对事物的一种审美情趣。中国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过:“并非生命中缺乏美的事物,而是我们的心不美了。”心美,一切皆美。教师可以通过激发情趣,陶冶学生美的态度和心理。 升华情感追求美。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所抱持的态度体验,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具体表现为幸福、厌恶、美感等。从这一层面来说,“三情三美”教学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丰富情感,升华美感,追求美的生命意义和行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强调要知,更要行。“三情三美”教学就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升华情感的方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美和运用教学形式艺术化的外在美,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最终达到“行”的目标——追求美的生命意义和行为。 二、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思路 “三情三美”教学的提出,是依据世界各国美育研究趋势和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是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知识教学与精神引领相结合的需要,它以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外延为研究内容,以“一二三四五六”为研究思路和方法,从情境创设、情趣激发、情感升华三个层面,解读发现美、陶冶美、追求美的模式和策略,寓美于教,育美于学。 (一)“三情三美”教学提出的背景 “三情三美”教学的提出,主要基于四个原因:世界各国相继确立的“21世纪素养”框架,都有提及美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分别就学生核心素养、审美能力培养提出了细化的要求;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碰撞、反思与合一;知识教学与精神引领的相辅相成。 1.顺应世界各国美育研究趋势的需要 世界各国相继确立了自身的“21世纪素养”框架,如美国以核心学科为载体,确立了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三项技能领域,每项技能领域下包含若干素养要求;新加坡的学生核心素养框架包含了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素养、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技能,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交流、合作和信息技能;英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以核心素养为重要构成的国家课程;澳大利亚将核心素养细化至各个学科;芬兰的核心素养与整体的课程设计一体化等,其中都有提及美育教育的相关内容。 2.指向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理念的需要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这一《意见》,历经三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出台,这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需要。而审美情趣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是“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具体细化。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印发,引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其中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为进一步加强美育教育,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以及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等方面明确了具体的要求,阐明了美育不仅是一种审美教育,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实施美育教育,不仅能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还能影响人的情感和精神面貌,温润人的心灵。实施美育教育,不仅是音乐、美术等学科的任务,也是其他学科要做的、能做的,因为它能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增强学科的美感性,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要“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知行合一”等理念,强调了要从薄弱处着手,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三情三美”教学契合了上述理念,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核心和目标,以学生为出发点,立足创新;以审美为落脚点,立足发展;以生活为着力点,立足实践,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3.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需要 人们对“理论”的解释有很多种,普遍的解释认为“理论是一种系统化的理性认识”,这种认识主要来自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解和论述,马克思将其定义为“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客观物质活动”。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理论来自实践,实践又依赖于理论,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作用;否则,容易造成“两张皮”现象,相互脱节,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教学理论的论述最早见于《学记》,教学理论与理论不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理论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以教学中的活动、现象、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教学中的一般规律。然而,教学因课程内容、环境、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彼此间关系的不同,随时随地发生着改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教学论”解释为“教学的艺术”,反映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依据教学理论中揭示的一般规律,遵循“明了”“联合”“系统”“运用”四个历程,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研究出相应的方法、策略和技术。同时,教育者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放下架子,放下时间和空间,给教学留白,甚至可以开设“第二小课堂”,激励学生对教学提出质疑,产生思维碰撞,在思辨中提升,在知行合一中成长,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悟的结合。 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获得者的良心力作 名师倾心作序 “三情三美”教学主张的践行者 从中外美育的发展,到一线教学的实操,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