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装突围

重装突围
作者: 周闻道
出版社: 广东人民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20
折扣购买: 重装突围
ISBN: 9787218138886

作者简介

周闻道,本名周仲明,文学硕士,作家,经济学家,《在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场主义散文流派创始人。在《人民文学》《花城》《当代》《 钟山》《美文》《散文》等海内外文学报刊发表作品600余万字,曾长期担任香港《信报》《商报 》《经济日报》等财经专栏作家。著有文学专著14部,拟出2部;经济学专著3部。有多篇作品被收入《大学语文》人教版高中语文教辅、高考联赛试题及各种选本。获全国及省级以上文学奖多项。

内容简介

引子 2018年3月2日。北京,***。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正在**新闻中心举行。面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央广网记者关于“近年来国企尤其是央企兼并重组效果如何”的提问,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泰然自若地回答: “关于(央企)重组整合的具体效益是不是‘1+1>2’,我想举个例子。据统计,重组后的国机集团从2013年到2017年的营业收入比重组前的五年增长了59%,利润同比增长了42%。我想这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在如此威严的***,如此庄重的国是议政场合,在全世界媒体的镁光灯之下,“重组后的国机集团”被信手拈来,作为国企、央企改革成效的一个经典“例子”,足见这场成功重组的巨大影响。这里说的重组,主要指经中央批准,刚刚完成不久的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联合重组。事实上,国机2018年实现营业收入3017.50亿元,利润100.30亿元,成绩再迈新台阶。 王国庆看似平实,实则内藏惊雷的话,再次把我引向了羊年。 事情缘起于羊年春节期间我在网上的一个不经意的搜索。据凤凰新闻报道,中央正在酝酿**新一轮国企改革意见。2015年8月24日,***、*****的《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证明了当初的消息。该意见全面提出了新时期国企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若干政策措施。 长期形成的职业敏感,使我立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国企改革。 一条醒目的消息即刻跳了出来:国机二重联合重组。 也许二重早就是自己心中存储已久的一个响**的名字,也许是联想起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自己直接参与的那场国企改革,我心里倏地一个激灵。赶紧点开链接,一一细看:是国企改革,且是高处不胜寒的两大央企旗舰。按照中央批准的联合重组计划,国机二重的这次战略重组,计划3年基本见效。 这是**国企深化改革的一场大仗、硬仗、难仗,没有现成的蓝本可供参考,也没有成功的先例可资借鉴,一切都需要在探索实践中完成。 我强烈地意识到,又一轮的国企改革号角已经吹响。 几十年的国企情怀,我的神经再一次被激活。**轮国企改革,从1985年到2015年,30年,多少风风雨雨,多少攻坚破难,多少机遇挑战。一切还历历在目,宛若昨天。改革没有终点站,这无疑又是一次新的伟大出发。 必须主动介入,在场,不能缺席。 这是我的**反应。不仅基于在场写作理念,还基于感情与责任。作为中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核心的国企改革,是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经济总量居第二位的庞大经济体,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伟大标本。 **轮国企改革,主要是在农村改革成功经验引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后,实施的地方大、中、小型国企改革的冰山一角,其中的内容与经验,也难免是地域化、微观化和管中窥豹的。而对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石”的央企的改革,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如果能够在场介入,把国机二重重组的整个情况,包括背景、决策、思路、政策、重点、难点等,以文学形式,客观真实地记录下来,无疑是一笔宝贵财富;而能将**轮国企改革风云,与即将进行的大型国企改革相连接,无疑构成了一部鲜活的中国国企改革史,甚至城市经济改革转型史。 仿佛有一个庄严的声音响彻耳际:你不是倡导在场写作吗?不是强调介入现实,关注当下吗?这样的改革大举,你有什么理由回避、有什么理由缺席?一位在场写作者,面对这样紧贴时代大潮的题材,如果不勇敢承接,紧紧抓住,倾情投入,认真写好,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是的,存在价值。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原理”。企业家的存在价值,作家的存在价值,都有自己的坚守底线。一连串的拷问,似鞭笞,不断抽打着我,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心被责任俘虏,自己仿佛不是去争取,而是去投诚。 在场,在场,仍是在场,直指时代担当。 因此我很在意,甚至有一种迫不及待的焦急,怕与一次重大的机遇擦肩而过,失去这个难得的在场写作机会,失去一个作家重大的价值皈依。 于是,国机、二重成为我关注中国国企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风向标。两个企业的官方网站、**外纸媒和多媒体、各种文件资料,一切相关的信息渠道,都成了我了解这场***改革重组的宝贵资源。从2013年、2014年,一直跟踪到2018年。我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到了国机二重重组的几乎全部信息,然后分析、消化、梳理、构思,将这场伟大的央企重组经典个案缀字成文…… 2015年3月20日,春节刚过,承蒙国机的支持,我就利用去北京出差的机会,争取到采访时任国机董事长任洪斌的难得机会。 大智若愚,坦率真诚,务实精进。 这是任洪斌给我的**印象,强烈而深刻。他没有豪言壮语,甚至“企业家”的称谓,也是我加的。任洪斌只称自己为“一个搞企业的”。他对重组动机及原则、思路的独特阐释,*让我有一种知己难逢,相见恨晚的介入感动。 这*坚定了我跟踪采写这个题材的决心。 尽管,当时从媒体上获得的有限信息,对二重似乎有点不利,这次重组的成败也前景未卜。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我的写作决心。我坚信,二重的问题,包括过去的辉煌、曲折的经历、**的窘境,以及走到这一步的复杂原因,几乎囊括了中国国企问题的所有症候:思想观念、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创新发展、管理技术,体制、机制和人,等等。重组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能走近它,解剖它,发现它不同寻常的丰富内涵,本身就是一个天赐良机。 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只感觉满身热血在奔涌。 就这样,基于一种存在价值,一种热爱与坚守,一种责任,我终于走进了国机,走进了二重,走进了中国央企改革的一个前沿阵地…… 困难重重,这注定是一次富有挑战的在场叙事。 我只是位记录者,不是叙事主体。 注:经中央决定,***于2018年12月28日任命任洪斌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国机、二重两大国企改革重组转型实战实录 时代的文学呈现 文学的时代报告 产业转型的鲜活经验 供给侧改革典型蓝本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装突围 央企深化改革的**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