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小书 中国武术史(精)
作者简介
习云泰,北京体育大学首届毕业生,成都体育学院教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国际武道联盟总部荣誉主席,国家荣誉裁判。中国武术九段,武道黑带十段。培养了众多散手全国、亚洲及世界冠军。被评为“华夏武林英杰”“世界著名武术教育家”“世界著名十大武术教授”“世界武林泰斗”“武术宗师”。获国际武道联盟总部颁发的“世界武林至尊奖”。
内容简介
史料中记述拳术技术方法的尚不多见,但会武之人都有膂力,会拳术,这方面的记载不少。例如,《宋书·黄回传》中记载了“回拳捷果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结”。《册府元龟》中也有关于黄回的记载:“王宜为屯骑校尉,与黄回同石显之谋。宜拳捷,善舞刀,回尝使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说黄回、王宜武功超群,“十余人以水交洒不能著”,当然夸大,但可看出当时武艺中使用的动作异常快速、有劲。 《晋书》载,有个叫周处的人,“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入山射杀猛兽”“投水搏蛟”。此书还说,有个叫刘曜的人,“雄武过人,铁厚一寸,射而洞之,于时号为神射”;还有一个叫符生的人,能“力举千钧,雄勇好杀,手格猛兽,走及奔马,击刺骑射,冠绝一时”。这些话不免有些夸大,但仍可见当时人大都会拳术,膂力过人,也说明当时人把拳术视为身体训练和武器训练的基础。 当时,也有赤手空拳的比武形式,借以比试力量。这种形式能培养勇敢、坚毅、机智等一系列素质,并能改进机体的速度、力量、耐力等,特别是能使参加者学会利用时机进攻对方,所以一直被人们所喜爱而世代沿用下来。《角力记》载:“夫角力者,宣勇气,量巧智也。然以决胜负,骋矫捷,使观之者远怯懦,成壮夫,已勇快也,使之能斗敌。至敢死者之教勇,无勇不至。斯亦兵阵之权舆,急竞之萌渐。”这种比赛方式在《晋书·庾阐传》中有记载:“父东,以勇力闻。武帝时,有西域健胡矫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募勇士,惟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但从客观上分析来看,历代比武不限于摔法,而多是拳、脚及摔法兼而有之的战术综合运用,唯战胜了对方算数。 关于角抵,《魏书·乐志》载,“北魏道武帝于天兴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抵”,“后周武帝保定初,诏罢元会殿庭百戏。宣帝即位,郑译奏徵齐散乐,并会京师为之,盖奏角抵之流也”。据此,南北朝君主几乎无一不讲求娱乐,甚至在墓葬的壁画中也有反映。敦煌第290窟北周壁画中就有描绘太子左手抓住对方头颈用力下按,右手抓住对方右踝上提将对方摔倒的图像(图5-2)。 “相扑”之名始于西晋,特点是互相抓住腰带以相角。 在民间,相扑深受人民喜爱,其中北方荆楚及颍川、襄城二郡开展较普遍。《角力记》载:“荆楚之人,五月间相结伴为相?之戏,即扑也。”王隐的《晋书》也记载了颍川相扑的技术比襄城的高明:“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人首责功,曹刘子笃曰:‘卿郡人不如颍川人相扑。’”襄城王弘默认了不行,遂用“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来进行 辩解。 在吉林省通化地区集安县黄柏公社长川大队的一个向阳坡地上发现了一座大型古墓,墓室和北面墙壁上绘有许多人物故事图案,其中有一幅相扑图,两人各抓对方腰带,栩栩如生。据考古学家断定,此系距今约1500年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物(图5-3)。 人民喜爱相扑,作为习武练身的手段,而统治阶级则把相扑作为追求刺激性消遣玩赏的内容,因此,巧出花样,在宫廷举行女子相扑比赛。吴末帝(孙皓)“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见虞溥:《江表传》)。宫女头戴金丝做的步摇(即首饰),互相抓扑,这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由此可见,人民在实践中一招一式地、创造性地发展着这些项目,而统治阶级则百般摧残,把提高战斗技能的练武方式完全变成了供统治者恣意享乐的内容,弄得这些项目面目皆非,破坏了其正常的发展。 本书是最新修订版,订正了初版中的诸多差错,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是武术爱好者和练习者、历史爱好者必备读物,适合体育院校、武术培训机构等作为教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