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服饰(第2版)/最美中国丛书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满族旗袍:高雅华丽 满族的先民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那里长期气 候寒冷,为此满族的人们,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喜 欢穿一种袍装,并不断对这一袍服改进,表达着自 己的服饰审美观念。 在明朝中期,满族吸收中原汉族的袄式服装, 改进成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旗装”,也称“旗袍” 。旗袍的形式,属于“衣皆连裳”,不是两截连裳 ,与汉族的上衣下裳有明显区别。在当时,它不仅 仅用来御寒保暖,同时也是区别身份等级的象征。 清朝入关以后,由于满族贵族统治者的强制性推广 ,旗装在全国通行,样式有所发展并讲究装饰。 旗袍的意思是“旗女之袍”,也是满族女子的 服饰里,*具特色的衣裳。根据季节变化,可以做 成单、夹、皮、棉等各种样式。古旗袍有琵琶襟、 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满族女子穿的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 。*初的样式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腰身宽宽大大 的直筒样式,样式美观大方,衣长下摆至脚面,多 用绸缎做衣料,满族女子擅长刺绣,讲究装饰,因 此旗袍上绣满了花纹,制作精致,处处可看到龙凤 、鹤鹿、花*等吉祥图案。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 ,倍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 。衣襟、领口、袖口的边缘等处,都镶滚有数道宽 阔的花边或彩牙儿,有的多达要镶上18道衣边,才 算美,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 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 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 极的境地。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中,有许多 关于旗女袍装打扮的描写,如:“只见那太太穿一 件鱼白的百蝶衬衣儿,套一件绦色二个五幅捧寿织 就地景儿的氅衣儿,窄生生的领儿,细条条的身子 ,周身*不是那大宽的织边绣边,又是甚么猪牙绦 子,狗牙绦子的,胡镶滚作,都用三分宽的石青片 金窄边儿,拓一道十三股里外拄金线的绦子,正卷 着两折袖儿;头上梳着短短的两把头儿……”还有 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里, “挽”出来*显得美观,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 姿。 女子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强,随着时代 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 两片裁制,能很好表现女子的身段和曲线。还曾流 行过一种“元宝领”,领高盖住腮碰到耳。 穿旗袍时,满族女子不仅留发、结辫,还梳旗 髻,即一种一字头的假髻,因其中插入架子,使发 髻呈双角扁平状,故又称“架子头”。到咸丰以后 ,这种假髻头饰,被装饰得*加夸张,高高耸起, 看上去又宽又长、似扇非扇、似冠非冠,被满语称 为“答拉赤”,也被汉人称作“旗头”。由于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