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资治通鉴(8)
作者简介
华杉,1971年生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上坝土家族乡新田坝村。现居上海。 中国知名广告人、企业家、兵法家、超级畅销书作家。 华杉先生自幼熟读经史,兵书战策、儒学经典烂熟于心,又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观点自成一家。每晚九点半睡觉,清晨五点起床,用每天早上五点到七点的时间写作,日日不断,即便出差出国住酒店,进医院住病房也是一样,十年来出版了十余部传统文化和品牌营销著作。 华杉与弟弟华楠共同创办的两家公司在广告业和出版业声名远扬:上海华与华营销咨询有限公司和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公司均在各自领域享有国际声誉。
内容简介
曹操追念田畴的功劳,后悔之前接受了田畴对封侯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一个人的志向,而亏损了王法的大制!”于是又将以前决定的爵位封给田畴。田畴上书陈诚,誓死不接受。曹操不听,召他来拜爵,使者来回四次,田畴始终不接受。有司弹劾田畴,说:“自命清高,特立独行,要立自己的小小名节,应该免官加刑。”曹操命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商议。曹丕说:“田畴的做派,就像子文辞禄,申胥逃赏,最好不要勉强他,应该褒扬他的节操。”尚书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尊重他的决定,但曹操还是非要给田畴封侯不可。田畴一向和夏侯惇关系好,曹操命夏侯惇去,现身说法,劝谕田畴。夏侯惇到了,住在田畴家,田畴知道他的来意,一言不发。夏侯惇临走,仍然劝田畴接受。田畴说:“我,是一个负义逃窜之人而已,蒙受厚恩,得以活命,已经非常幸运了,岂能出卖卢龙塞换取赏禄呢!就算国家爱护我,我自己能无愧于心吗?将军您是最知道我的,还要坚持逼我,如果您是不得不如此,我愿意现在就自刎在您面前!”话未说完,涕泪交流。夏侯惇回去把田畴的话复述给曹操,曹操喟然长叹,知道田畴的气节不可屈服,于是拜田畴为议郎。 【华杉讲透】 这一段大有可学,不可轻易错过。 曹操兵败赤壁,为什么想到要封田畴?这是我们已经学过三次的大课题,在刘邦封娄敬时学过,在袁绍杀田丰时学过,在曹操赏赐劝谏他讨乌桓的人时也学过。上一节我们总结赤壁之战,说曹操败在自己心态膨胀了。这一点,曹操自己也总结到了,赤壁之战后,他认识到,之前能讨平乌桓和袁氏兄弟,是因为有了田畴,否则,凭他自己,是根本做不到的。你看,挥师南指,刘琮投降,就得了荆州;孙权不投降,就把自己杀了个“死亡太半”,大半是超过一半,太半是超过三分之二,三分之二的人没了,没有“江东田畴”帮忙啊! 于是,他从感情上,要封赏田畴;从道义上,要封赏田畴;从战略上,更是非封赏田畴不可!这就是他总结赤壁失败的原因,找到田畴身上,说这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为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资治通鉴是“博弈通鉴”,通篇都是博弈论,这也是一个博弈,博弈的是心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课题,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反射越大。”封赏的本质,是一个对后来者的刺激信号,刺激信号越强,行为反射越大。田畴如果得到封赏,这个信号说不定就刺激出一个“江东田畴”来。田畴拒绝了,曹操的信号就没释放出去。不管什么原因,你说是因为他自己不接受,那只能说你说得有理,但是没用,因为信号没发射。 中国著名的餐饮企业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有一句名言,叫作:“先分钱,后赚钱。”你不能跟兄弟们说,等打下江山,我分给大家!而是先分好,然后才去打。乌桓之战之后的封赏,就是赤壁之战的“先分钱”,让天下人都看明白,这样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英雄冒出来。 这是封赏的“算法”,这个道理曹操懂,袁绍不懂,袁绍没得天下,因为他的算法根本就不对。这个道理田畴当然也懂,对于内行来说,这都属于常识。但他还是坚决不接受,死也不接受。为什么呢?这又不是算法了,是性格,是感情,士为知己者死,他的心里只有刘虞,刘虞的幽州没了,他只是借曹操之手为刘虞报仇,如果因此封了侯,就违背自己的初心,破坏了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破坏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没了,还活着干什么呢?所以他涕泣横流,跟夏侯惇说:“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于前!” 人生在世,求自己心安而已! 田畴的心,曹操也懂了,英雄惜英雄,他怎么会不懂呢?“操喟然,知不可屈。”只能放弃了。 读书的魅力也在于此,人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你如果不懂,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跟你讲解,你懂了,如果愿意落实去做,知行合一,这不仅是工作上进步了,甚至性情上也改变了。所以,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改变骨相,就改变命运了。 曹丕引用的两个典故,子文辞禄,是春秋时候的故事。子文是楚国令尹(宰相),但是,楚成王每次派人去给他发俸禄,他都跑掉,等人走了,他再回来,始终不领工资。有人问他说:“人生求富,而你却逃避富裕,为什么呢?”子文说:“从政,是庇护人民,人民都很贫穷,我却偏偏富有,那不是找死吗?我逃走,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裕。” 申胥逃赏,也是春秋时的故事,吴国攻陷楚国国都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身靠宫墙,日夜号哭,不进饮食,前后七天,秦国出兵,大败吴国军队,郢都得以光复。楚王要奖赏申包胥,申包胥说:“我是为了国君,不是为了自己,如今国君已定,我又有何求呢?”于是逃赏不受。 曹丕的例子并不恰当,这两个例子,真有点像有司弹劾田畴的罪名“狷介违道,苟立小节”了,和田畴不是一回事。这种不领工资,不接受赏赐的人,对组织破坏很大,因为他不领工资,别人领工资就难受了;他不接受赏赐,别人立功受奖也不光荣了。那大家都懒得干了,一起完蛋!这样的人就该弹劾:“宜免官加刑!”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在外邦旅行,看见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的,你就掏钱为他赎身,回来政府给你报销。子贡有钱,他为人赎身,就不找政府报销。孔子指着鼻子骂他:“子贡!鲁国人都给你害死了!以后都回不来了!”为什么呢?你不报销,别人也不好意思报销,因为本来是光荣的事,给你一搞,报销就可耻了。既然不报销,干脆看见奴隶也不搭救了。那你子贡一个人能把天下为奴的鲁国人都找回来吗?这就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对子贡也应该骂他“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 ◆想赚钱,先分钱! ◆古代皇帝们的枕边书,今天领导者的工具书! ◆翻开本书,读三国群雄的创业史,避开领导者常走的那些弯路!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 ◆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资治通鉴》突然变得很好懂! ◆通篇大白话,拿起来你就放不下;古人真智慧,说不定你一看就会。 ◆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
◆想赚钱,先分钱! ◆古代皇帝们的枕边书,今天领导者的工具书! ◆翻开本书,读三国群雄的创业史,避开领导者常走的那些弯路!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超级案例集”。 ◆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让人看一遍就会,看完就能用得上。 ◆《资治通鉴》突然变得很好懂! ◆通篇大白话,拿起来你就放不下;古人真智慧,说不定你一看就会。 ◆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读懂《资治通鉴》! ◆畅销书作家华杉全新力作!
书籍目录
卷第五十九 汉纪五十一
(公元188年—190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刺史改作州牧,地方势力坐大?/?003
王芬谋废灵帝,无人支持,终失败自杀?/?005
董卓不认同皇甫嵩的战略,结果皇甫嵩连战连捷,董卓怀恨在心?/?007
灵帝驾崩,刘辩继位,外戚何进秉持朝政?/?009
何进被杀,袁绍关闭宫门大杀宦官?/?014
董卓废少帝改立刘协,得以掌控朝政?/?016
董卓专政,欲望日益膨胀,京师人心崩恐?/?020
关东联兵讨伐董卓,推举袁绍为盟主?/?021
董卓欲迁都改制,反对者或贬或斩?/?022
曹操率先起兵讨伐董卓,战败?/?027
【主要学习点】
打包围战,也要给敌人留一个缺口逃跑?/?007
创业要有自信?/?011
事业也有年轮,年轮越细密,事业越坚实?/?019
管理者要过程导向,而不是结果导向?/?024
卷第六十 汉纪五十二
(公元191年—193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诸将商议立刘虞为帝,刘虞坚辞不受?/?033
孙坚大败董卓,在修整洛阳时发现传国玉玺?/?035
公孙瓒击破青州黄巾,声名大振?/?040
刘备、赵云投奔公孙瓒?/?041
袁绍率军击退公孙瓒?/?045
王允请吕布做内应,成功刺杀董卓?/?046
曹操大败黄巾军,领兖州牧,实力大增?/?050
李傕、郭汜等攻破长安,王允被杀?/?052
曹操迎战袁术军,连战连捷?/?056
袁绍刺杀吕布失败,因害怕而闭城?/?057
【主要学习点】
坚持不贪心的价值观?/?036
做出选择后就要贯彻到底?/?043
正确的财务自由是可持续地挣钱,而不是不劳而获?/?046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才能顺势而为?/?048
在成败尚不可知之前,不要轻易站队?/?052
卷第六十一 汉纪五十三
(公元194年—195年,共2年)
【主要历史事件】
曹操一路攻打陶谦,并击破刘备?/?066
张邈背叛曹操,迎立吕布为兖州牧?/?067
曹操与吕布争夺兖州,战败单骑逃跑?/?071
陶谦去世,刘备领徐州?/?072
郭汜与李傕互相猜忌,终决裂?/?076
吕布兵败曹操,投奔刘备?/?079
献帝一路逃亡,得以东归洛阳?/?081
袁绍谋士沮授力劝迎献帝,袁绍不听?/?083
孙策击破刘繇,威镇江东?/?085
公孙瓒屡战屡败,筑高楼疏远众人?/?091
【主要学习点】
自信的自我和自我的自信?/?068
人要想成功,有时运气比努力更重要?/?071
居仁行义,支持者自然会自己来?/?072
我命由天不由我才是英雄气概?/?084
既不嫉妒他人,也不要夸耀自己的功劳?/?087
和人打交道,要注意识别“坏人”?/?089
人性的弱点,在于追求一劳永逸?/?092
卷第六十二 汉纪五十四
(公元196年—198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刘备不敌袁术,向吕布请降?/?098
曹操谋划迎接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100
袁绍不服在曹操之下而不受太尉之职,曹操将大将军之位让给袁绍?/?103
郭嘉弃袁绍投奔曹操?/?104
祢衡心高气傲,被曹操借他人之手杀掉?/?107
曹操进击张绣,被张绣突袭,长子曹昂被杀?/?108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109
袁术称帝,吕布转而协助曹操?/?111
曹操东征袁术,袁术弃军而走?/?114
曹操攻打吕布,吕布战败被杀?/?118
【主要学习点】
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强求?/?100
立志是立身之本?/?108
每一次选择,都要深思熟虑?/?113
身怀才学,也要在该表现的地方表现?/?116
卷第六十三 汉纪五十五
(公元199年—200年,共2年)
【主要历史事件】
袁绍伏击公孙瓒,公孙瓒兵败身死?/?127
曹操唯才是用,遭到魏种背叛仍重用?/?128
袁术欲投奔袁绍,中途兵败病死?/?128
袁绍谋攻曹操,无视沮授的反对之声?/?129
张绣率众归降曹操?/?131
董承等密谋诛杀曹操,泄露后被杀?/?136
曹操击破刘备,刘备投奔袁绍?/?137
孙策中箭而死,孙权继立?/?139
曹操与袁绍对决,史称“官渡之战”?/?142
袁绍不听田丰而败,羞愧之下杀了他?/?145
【主要学习点】
兵法不是战法,而是不战之法?/?130
读史要切己体察,评论要代入自己?/?135
等待也是一种军事行动?/?142
做个听话的领导者?/?146
卷第六十四 汉纪五十六
(公元201年—205年,共5年)
【主要历史事件】
曹操攻打刘备,刘备逃奔刘表?/?153
袁绍兵败后,羞愤病死?/?155
袁绍之子袁谭、袁尚兄弟相残,曹操按兵不动?/?158
刘表写信劝袁氏兄弟停止内乱,无人听从?/?160
袁尚被曹操包围,大败后逃奔中山?/?162
曹操攻占邺城,平定冀州?/?163
曹操祭拜袁绍,放声大哭?/?164
袁谭反曹操,失败被杀?/?167
曹操宽恕了写檄文痛骂自己的陈琳?/?168
荀悦撰写《申鉴》五篇,上奏献帝?/?170
【主要学习点】
《资治通鉴》是一部博弈通鉴?/?157
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声音?/?159
和领导的亲密关系仅可表现在只有两个人的时候?/?164
卷第六十五 汉纪五十七
(公元206年—208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仲长统写《昌言》讲透历史循环往复的规律?/?176
曹操杀袁绍之子袁尚、袁熙?/?179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181
朝廷撤除三公,任命曹操为丞相,权力更突出?/?184
孔融被曹操处死,许县无人敢收尸?/?187
以人为本的刘备,不肯抛下跟随的民众?/?189
诸葛亮劝孙权一同抗击曹操,以成鼎足之势?/?192
面对众人劝降,孙权决心抵抗曹操?/?194
周瑜赤壁大败曹操?/?195
曹操后悔不听田畴建议,想事后赏赐田畴?/?198
【主要学习点】
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180
高管不能把咨询顾问当作竞争对手?/?182
面对问题还是要多读书?/?186
上级对下级要有“礼”,不要自我膨胀?/?197
封赏的原则是先分钱后赚钱?/?199
卷第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
(公元209年—213年,共4年)
【主要历史事件】
孙权与曹操以合肥为目标展开争夺,史称“合肥之战”?/?205
曹操下令唯才是举?/?207
周瑜生重病而死?/?20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210
曹操迎战马超,史称“渭南之战”?/?212
刘璋麾下张松、法正密谋请刘备入蜀?/?214
曹操享受特权待遇,公开宣布和皇帝平起平坐?/?216
荀彧反对曹操东击孙权,服毒自杀?/?218
献帝下诏合并十四州为九州,封曹操为魏公,曹操直属地盘得以扩大?/?221
曹操开始建立魏国社稷、宗庙?/?223
【主要学习点】
要有学习观和学习学?/?210
人只能在自己的理解范围内写作?/?219
卷第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
(公元214年—216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夏侯渊攻烧羌屯,大破韩遂?/?229
刘璋不愿吏民受苦而投降刘备?/?231
刘备自领益州牧,重用当初痛恨的刘巴?/?232
伏皇后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235
曹操立其女为皇后?/?236
刘备向孙权提出和议,平分荆州?/?238
孙权围攻合肥,史称第二次合肥之战?/?240
张鲁投降曹操,曹操占领汉中﹐统一北方?/?242
曹操进封为魏王?/?244
中尉崔琰被曹操以“怨谤不逊”之罪赐死?/?244
【主要学习点】
要发挥出团队每个人的动能?/?241
真正善战的人都是防患于未然?/?242
明哲保身,关键在于不抢先说话?/?245
卷第六十八 汉纪六十
(公元217年—219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曹操率军抵达居巢,开始攻击孙权?/?251
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失宠?/?252
刘备发兵进攻汉中?/?254
代郡、上谷乌桓无臣氐等造反,曹操派其子曹彰前往征讨?/?256
夏侯渊战败,被刘备斩首?/?258
赵云使出空城计,大胜曹操?/?259
刘备攻占汉中,自称汉中王?/?260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262
孙权大将吕蒙偷袭荆州,袭杀关羽?/?266
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领荆州牧?/?272
【主要学习点】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254
要始终站在领导的立场思考?/?255
不是每一个优秀的人都需要提升?/?256
领导者的三个职责?/?257
不怕死是大将的大忌?/?259
惟贤知贤,惟圣知圣?/?264
永远保持谦卑,保持敬畏?/?270
试读内容
曹操追念田畴的功劳,后悔之前接受了田畴对封侯的辞让,说:“这是成全一个人的志向,而亏损了王法的大制!”于是又将以前决定的爵位封给田畴。田畴上书陈诚,誓死不接受。曹操不听,召他来拜爵,使者来回四次,田畴始终不接受。有司弹劾田畴,说:“自命清高,特立独行,要立自己的小小名节,应该免官加刑。”曹操命世子曹丕与大臣们商议。曹丕说:“田畴的做派,就像子文辞禄,申胥逃赏,好不要勉强他,应该褒扬他的节操。”尚书荀彧、司隶校尉钟繇也认为可以尊重他的决定,但曹操还是非要给田畴封侯不可。田畴一向和夏侯惇关系好,曹操命夏侯惇去,现身说法,劝谕田畴。夏侯惇到了,住在田畴家,田畴知道他的来意,一言不发。夏侯惇临走,仍然劝田畴接受。田畴说:“我,是一个负义逃窜之人而已,蒙受厚恩,得以活命,已经非常幸运了,岂能出卖卢龙塞换取赏禄呢!就算国家爱护我,我自己能无愧于心吗?将军您是知道我的,还要坚持逼我,如果您是不得不如此,我愿意现在就自刎在您面前!”话未说完,涕泪交流。夏侯惇回去把田畴的话复述给曹操,曹操喟然长叹,知道田畴的气节不可屈服,于是拜田畴为议郎。
【华杉讲透】
这一段大有可学,不可轻易错过。
曹操兵败赤壁,为什么想到要封田畴?这是我们已经学过三次的大课题,在刘邦封娄敬时学过,在袁绍杀田丰时学过,在曹操赏赐劝谏他讨乌桓的人时也学过。上一节我们总结赤壁之战,说曹操败在自己心态膨胀了。这一点,曹操自己也总结到了,赤壁之战后,他认识到,之前能讨平乌桓和袁氏兄弟,是因为有了田畴,否则,凭他自己,是根本做不到的。你看,挥师南指,刘琮投降,就得了荆州;孙权不投降,就把自己杀了个“死亡太半”,大半是超过一半,太半是超过三分之二,三分之二的人没了,没有“江东田畴”帮忙啊!
于是,他从感情上,要封赏田畴;从道义上,要封赏田畴;从战略上,更是非封赏田畴不可!这就是他总结赤壁失败的原因,找到田畴身上,说这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为什么呢,前面我们说过,资治通鉴是“博弈通鉴”,通篇都是博弈论,这也是一个博弈,博弈的是心理,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行为主义的心理学课题,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反射越大。”封赏的本质,是一个对后来者的刺激信号,刺激信号越强,行为反射越大。田畴如果得到封赏,这个信号说不定就刺激出一个“江东田畴”来。田畴拒绝了,曹操的信号就没释放出去。不管什么原因,你说是因为他自己不接受,那只能说你说得有理,但是没用,因为信号没发射。
中国著名的餐饮企业西贝莜面村,董事长贾国龙有一句名言,叫作:“先分钱,后赚钱。”你不能跟兄弟们说,等打下江山,我分给大家!而是先分好,然后才去打。乌桓之战之后的封赏,就是赤壁之战的“先分钱”,让天下人都看明白,这样说不定什么地方就有英雄冒出来。
这是封赏的“算法”,这个道理曹操懂,袁绍不懂,袁绍没得天下,因为他的算法根本就不对。这个道理田畴当然也懂,对于内行来说,这都属于常识。但他还是坚决不接受,死也不接受。为什么呢?这又不是算法了,是性格,是感情,士为知己者死,他的心里只有刘虞,刘虞的幽州没了,他只是借曹操之手为刘虞报仇,如果因此封了侯,就违背自己的初心,破坏了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破坏了自己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没了,还活着干什么呢?所以他涕泣横流,跟夏侯惇说:“若必不得已,请愿效死,刎首于前!”
人生在世,求自己心安而已!
田畴的心,曹操也懂了,英雄惜英雄,他怎么会不懂呢?“操喟然,知不可屈。”只能放弃了。
读书的魅力也在于此,人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你如果不懂,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有人跟你讲解,你懂了,如果愿意落实去做,知行合一,这不仅是工作上进步了,甚至性情上也改变了。所以,曾国藩说:读书能改变人的性情,甚至能改变人的骨相,改变骨相,就改变命运了。
曹丕引用的两个典故,子文辞禄,是春秋时候的故事。子文是楚国令尹(宰相),但是,楚成王每次派人去给他发俸禄,他都跑掉,等人走了,他再回来,始终不领工资。有人问他说:“人生求富,而你却逃避富裕,为什么呢?”子文说:“从政,是庇护人民,人民都很贫穷,我却偏偏富有,那不是找死吗?我逃走,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裕。”
申胥逃赏,也是春秋时的故事,吴国攻陷楚国国都郢都,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身靠宫墙,日夜号哭,不进饮食,前后七天,秦国出兵,大败吴国军队,郢都得以光复。楚王要奖赏申包胥,申包胥说:“我是为了国君,不是为了自己,如今国君已定,我又有何求呢?”于是逃赏不受。
曹丕的例子并不恰当,这两个例子,真有点像有司弹劾田畴的罪名“狷介违道,苟立小节”了,和田畴不是一回事。这种不领工资,不接受赏赐的人,对组织破坏很大,因为他不领工资,别人领工资就难受了;他不接受赏赐,别人立功受奖也不光荣了。那大家都懒得干了,一起完蛋!这样的人就该弹劾:“宜免官加刑!”
春秋时鲁国有一条法律,如果在外邦旅行,看见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的,你就掏钱为他赎身,回来政府给你报销。子贡有钱,他为人赎身,就不找政府报销。孔子指着鼻子骂他:“子贡!鲁国人都给你害死了!以后都回不来了!”为什么呢?你不报销,别人也不好意思报销,因为本来是光荣的事,给你一搞,报销就可耻了。既然不报销,干脆看见奴隶也不搭救了。那你子贡一个人能把天下为奴的鲁国人都找回来吗?这就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对子贡也应该骂他“狷介违道,苟立小节,宜免官加刑”!
媒体评价
2016年,华杉位列企业家作家榜第九,是榜单上少有的“超出具体的商业领域,而对传统文化经典进行解读的作者”。 ——华西都市报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在写作手法上也更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理解,我认为价值非凡,具有标杆意义,至少能流传一百年。 ——“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 华杉真是个大牛。高手中的高手。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牛都难。 ——豆瓣读者 Hammer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