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视角下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研究
作者简介
郑功帅,男,浙江师范大学毕业,法学硕士,中共诸暨市委党校(枫桥学院)高级讲师,多年来致力于“枫桥经验”和基层社会治理研究,先后在《学习时报》《浙江日报》《陕西省委党校学报》《成都行政学院学报》等公开出版的报刊发表学术文章20余篇,承担省、市、县各级各类课题30余个。所授课程先后获得浙江省社院系统首批精品课奖、绍兴市党校系统精品课奖。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新时代“枫桥经验”与基层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未来乡村”建设机制研究》《乡村振兴中的乡村公共精神培育》《乡村振兴中的村民参与研究》《乡村数字治理中的基层组织变革重塑》等30余篇,均发表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课程《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批示 持续擦亮“千万工程”金名片》获绍兴市党校系统精品课程奖。兼任绍兴市政协第二届理论研究会成员。
内容简介
本书所谓的村民,与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有所不同.传统意义上的村民是指拥有本村户籍并在村里有固定住所的人.本书中的村民,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三类人,即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原乡人,即原本就居住和生活在村里的村民,有本村户籍,也有固定住所.新乡人,即原本不是这个村的村民的人,既没有出生在村里,也没有本村户籍,只是由于某种原因,如婚姻、创业、就业等,来到这个村里并长期定居.这类村民在一些较为发达的乡村比较普遍.归乡人,即原本就是这个村的村民,由于某种原因,如升学、就业、创业等离开村子,后来主动或被邀请回到村里,在村里创业、就业并长期定居的村民,如返乡就业大学生、回乡创业的乡贤等.中国传统乡村是一个社会资本丰富的社会,人们基于“信任、网络和规范”和谐地生活着,村庄的一切都与每个人密切相关,村庄利益便是个人利益,为了维护村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在当下的乡村,社会资本维系的根基已经动摇,发展的土壤也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之间缺乏信任,做事不再遵循“规矩”,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变得松散.要重新激发人们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就必须注重培育和发展村庄的社会资本. 本书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既有鲜活实践案例,又有深入浅出的理论提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研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