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

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
作者: (英)肯·罗宾逊|译者:闾佳
出版社: 浙江人民
原售价: 69.9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让思维自由(原书第3版)
ISBN: 9787213084812

作者简介

肯·罗宾逊,1950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1968年进入利兹大学学习英语和戏剧。1981年进入伦敦大学*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教育戏剧和教育剧场。 19**—2001年,任英国华威大学教育学教授;2003年,因具有杰出的贡献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被誉为***具影响力的教育家。 2011年,入选“***具影响力50大商业思想家”排行榜。 ***的TED演讲人。截至2017年6月,通过TED网站观看罗宾逊《学校扼杀创造力》演讲的人次超过5000万,创造了TED大会创立以来的*高纪录。

内容简介

工业化和学院化,教育的两大支柱 现在,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应该建立起大众教 育系统:大众教育系统的运作资金应该来自国库;所 有的年轻人都应该上学,直至年满16周岁;在年轻人 中,大学生的比例应该得到相当大的提升。虽然这些 看法如今显得平凡无奇,但其实却是近代才出现的。 直到19世纪60年代,欧洲各国和美国的许多州才开始 建立大规模的公共教育制度。每个**的教育史都是 一幅错综复杂的织锦:既基于实际的经济需要,又有 个人的慈善情怀;它包括了不同的社会改革运动,还 有大相径庭的哲学信念。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 驱动力。 在许多**,19世纪的工业化普及从根本上改变 了劳动力的面貌,创造了全新的社会结构。前工业社 会以旧贵族和教会的利益为主,他们统治着*大多数 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后者则基本上是文盲。19世纪60 年代之前,欧洲人*大多数都不识字。只有普鲁士、 德国北部的其他几个州和斯堪的纳维亚王国可以吹嘘 自己的居民识字率较高。工业化的兴起造就了庞大的 财富新源泉,也造就了全新的社会力量:富人和志向 高远的中产阶级。 教育被视为社会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也是促成经济长期繁荣的重要条件。公共教育 体系的发展是围绕中产阶级的利益而形成的,他们的 雄心不仅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自己出力创造的工业 化社会。工业化为大众教育系统提供了足以负担它的 财政来源。 随着数以百万计的工人从农村迁入城市,助燃工 厂和造船厂的工业化之火熊熊燃烧之时,第三种社会 群体开始形成:城市工人阶级。对大众教育系统的一 些先驱者来说,学校是提高工人阶级诉求、帮助他们 摆脱贫困和*望的一条道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 育是倡导健康**核心价值观的*佳途径。在美国, 霍瑞斯·曼(Horace Mann)认为,全民教育是对宪法 原则的自然实现;也有人认为,大众教育是向工人阶 级灌输工业生产必要习惯和纪律的*佳方式。 出于上述种种原因,从19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 ,由**支持或指导的小学教育系统在整个欧洲遍地 开花:匈牙利在1868年创建了这种系统:奥地利在 1869年;英格兰在1870年;瑞士在1874年;荷兰在 1876年;意大利在1877年;比利时在1879年。按杰拉 尔德·古特克(Gerald Gutek)的说法,到美国南北战 争时,“美国的公学运动已经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大 部分州都建立起了普及度较广的小学系统。1865年后 ,南部各州也建立了学校。随着各个新的州加入联邦 ,它们也都建立起了公立小学系统”。 一些怀疑论者认为,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教育 是在浪费公共资源:这些孩子“朽木不可雕”,无法 从教育中*益。他们错了。还有些人担心由此带来的 社会和政治后果:向工人阶级提供教育会让他们产生

[编辑推荐] ● TED演讲人,全球知名教育家肯·罗宾逊,教育创新五部曲之一! ● 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变得更有创造力,以应对各类新的挑战。只有转变教育,让它帮助每个人达成思维自由,发挥我们的才能,真正过上自由、幸福的人生! ●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客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彭凯平;清华大学教授、创造力与创新管理专家陈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小宁,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多元智能理论之父者霍华德·加德纳,领导力之父沃伦·本尼斯等鼎力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书籍目录

[目录]

测试题 放飞你的创造性思维!   

推荐序 做教育创新真正的引领者  

序 言 跳出思维的禁锢  

引 言 创造力成就美好未来   

01 我们正处在大变革时代 

  交通工具的变迁

  指数级增长的信息技术

  历史告诉未来:预测越来越难

 我们的工作更清闲了吗?

  “未来的冲击”

02教育的困境

错误的方向:培养更多高学历人才

  工业化和学院化,教育的两大支柱

  教育文化

  “常识”也会出错

03重要的是智力,而不是学术

  智力的两种含义

 智商并不是智力的全部

 科学的胜利

 技术创新推动的文艺复兴

04认识我们的大脑和智力

  失聪的音乐家

  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世界

  人类智力的多样性、动态性和独特性

  实现自我

05怎样成为有创造力的人

  拉斯维加斯,人类想象的产物

  创新三部曲:想象、创造力和创新

 自由与控制

 一般创造力与个人创造力

 成就真正的自我

06情感,创造力的重要来源

 创造力,思考与情感的二重唱

 理性人假设与自然人假设

 理智与情感

 艺术与科学

 突破理性的藩篱,让创造力迸发

07你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单打独斗的天才只是特例

 生活并非一条直线

 知识的网络

  理念的力量

  创新的文化

08怎样做有创造力的领导者

 培养创新文化

 领导者激发团队创造力的 9 大实践原则

 让员工尽情发挥的组织,是有希望的组织

结 语 培养创造力从教育变革开始   

后 记 

译者后记

试读内容

[精彩样章]

创造力成就美好未来

你的创造力如何?与你共事的人创造力如何?你朋友的创造力是高还是低?下次,当你出席社交活动时就可以问问他们。实不相瞒,你可能会对他们给出的答案感到惊讶。因为我曾跟世界上许多不同的组织和个人共事过,但不管我走到哪里,总会发现同样的悖论:大多数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有创造力,而大多数成年人却不这么看自己。事实上,这个问题比表面上看起来要严重得多!

创造未来,预测未来的好方法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正快速发生的世界,也因此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对我们来说,复杂的未来将如何展现还是一个未知数。而文化变革也从来都是曲折的,很难被预测。如果它能够被预测,也就不需要有那么多媒体专家和文化预测者了。或许正是考虑到了这些纷繁的动荡,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K. Galbraith)才说:“经济预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占星术显得更可靠。”

随着世界的转速变得越来越快,很多组织都认为,自己需要招聘到的是拥有创新思维以及与团队沟通顺畅、合作无间的员工,是那些灵活、适应性强的人。很多时候,这些组织总是认为自己招聘不到这样的员工。为什么呢?本书的目的就是解答如下 3 个问题:

为什么提升创造力至关重要?商界大佬、政治家和教育家一直都在强调提升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这件事这么重要?问题出在哪里?

为什么人们只有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发挥创造力?孩童时,我们满脑子的点子会咕嘟咕嘟地往外冒。但是长大以后,是什么让我们觉得自己没有创造力了呢?

与哪些因素有关?什么是创造力?是人人都有,还是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有?创造力能够被培养、开发出来吗?如果能,又该怎么做呢?

每个人偶尔都会想出一些新点子,但如何激发创造力,才能让它稳定而可靠地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如果你正经营着公司、组织或学校,那么你能使创造力变得更系统、更规律吗?你该如何引领创新文化?

重新思考创造力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剖析创造力的本质以及它在实践中的运作方式就显得很重要了。有 3 个相关的概念,我会在后文中逐一阐述,它们分别为想象、创造力和创新。想象指的是我们想到感官里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能力;创造力指的是我们开发有价值的特别见解的能力;而创新则指的是我们将新想法付诸实践的能力。在这 3 种能力中,人们尤其对创造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解。

创造力是特殊之人才拥有的吗?

人们常常误认为,只有特殊之人才拥有创造力:创造力是一种罕见的才能。毕加索、爱因斯坦、爱迪生、玛莎·格莱姆(Martha Graham,美国舞蹈家)、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女作家)、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美国非裔女诗人、作家、导演等)和史蒂夫·乔布斯等人的人生故事更加强化了这一观念。企业往往把员工分为两类:“创意人”和“普通人”。你通常很容易就能分辨出谁是“创意人”,因为他们上班时不穿西装。

他们穿牛仔裤,而且可以迟到,因为他们在忙着苦苦思索好点子。当然,我并不是说“创意人”没有创造力。他们很可能具有创造力,但我要强调的是,只要有可供施展能力的土壤,任何人都能做到,包括西装革履的“普通人”。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创造力,但关键是如何将其开发出来。创造性文化涉及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

创造力是一种特殊的活动吗?

另一个误解是,创造力与特殊活动有关,比如艺术、广告、设计或营销。不过,虽然这些活动可能都需要创造力,但很多其他事情,如科学、数学、教育、医学、与他人协作、管理运动团队、经营餐馆,也一样需要创造力。有些学校会设立艺术学院,这正好契合了我的一贯主张,即学校应提供更好的艺术教育。稍后,我会解释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当然,创造力并不仅局限于艺术: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就包括艺术教育在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但学校教授其他功课的原因同样充分。同时,包括科学和数学在内的其他学科,恐怕与音乐和舞蹈一样富有创造力。所以,每当我们运用自己的智力时,就有可能会产生创造力。

不同企业会在不同领域发挥各自的创造力。比如,苹果公司擅长的是开发新产品;沃尔玛的创造优势在系统上,如革新供应链的管理和定价。咖啡连锁店星巴克并不曾发明咖啡,而是围绕咖啡创造了一种特别的文化。事实上,它的确创造出了售价高达 8 美元一杯的咖啡,我认为,这算得上是一种突破。创新文化应该能应用到组织的所有领域。

要有创造力就得松开缰绳?

创造力有时与自由表达相关,这也就是之所以有些人会对创造力教育表示担忧的部分原因。他们认为,孩子们理应疯狂打闹、撞翻家具,而不应该老老实实地做功课。进行创意工作时,人们通常会玩味自己的点子,享受其中,让想象力肆无忌惮地飞驰。但创造力同时也需要我们精神高度集中地琢磨自己的想法和项目,为之打磨出良好的表现形式,明智地判断出适合的实践方法,并指出原因所在。在每一门学科中,创造力都要借鉴技能、知识和自制力方面的优势。它不仅仅需要我们松开思想的缰绳,更需要我们将之操控得如鱼得水。

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吗?

人们往往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要么天生就有,要么就没有,就好像有人一生下来眼睛就是蓝色的,而有人的眼睛则是褐色的一样,命中注定,人类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但事实上,你有很多种办法可以帮助人们变得更具创造力。如果有人告诉你,他们不识字也不会写,你不会认为他们不具备阅读和写作能力,相反,他们只是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而已。创造力也一样。每当有人告诉我他没有创造力时,我都会认为,他只是不了解创造力到底是怎么回事罢了。那么,为什么这些问题很重要?

携手联合是很好的出路:教育、企业和文化

在社交场合,“教育”可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儿。如果在聚会上对别人说自己是从事教育工作的,那我很可能就会看到对方大惊失色。“我怎么这么不走运啊,”他们肯定会想,“一个星期就这么一天时间出来放松,却碰上个搞教育的!”但如果我主动打听他们的受教育状况或他们孩子的学业,那脱不了身的人可就是我了。很多人都很想与人交流自己的教育经历,每个人都有非常鲜明的看法。教育与宗教、政治和金钱一样,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话题。事实上也理应如此。教育对事业生涯的成功、孩子的未来和全球的长期发展,都很重要。不仅如此,它还给我们的个人形象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世界上许多成功者在学校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不管他们后来多么成功,也往往会暗中焦虑,担心自己其实不如表现的那么聪明。这些人可能是老师、大学教授、校长,也可能是商人、音乐家、作家、画家、建筑师等。许多人是在从教育带给自己的挫败中痊愈之后才取得成功的。当然,也有很多人喜欢受教育的时光,而且日后也靠教育过得很好。那么,那些没能做到的人该怎么办呢?鉴于如今世界的变化,各地政府都向教育改革投入了庞大的资源。这很好,但还不够。现在的挑战是彻底地改造它们。

随着技术和经济变革加快脚步,世界各地的教育系统都在进行改革。大多数国家采用的是两手抓策略。一方面是扩大教育范围,尤其是高等教育的覆盖面。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每年都在增长,教育和培训如今已处于全世界规模较大的产业之列。另一方面是提高教育标准。教育标准应该要高,而且提高标准显然是个好主意。降低标准是没太大意义的。但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标准呢?教育更多的人,让他们接受更高标准的教育,这当然是关键,只不过,还要以不同的方式教育他们。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培养人天生能力的公平过程。大众教育系统建立在两大支柱的基础之上,其中之一是经济,受有关劳动力市场的具体假设所塑造,而这些假设,有些如今已经过时了;另一个支柱是智力,受有关学术智力的特定理念所塑造,学术智力往往会忽视其他同等重要的能力,尤其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19 世纪中叶以前,接受正规教育的人还比较少。受教育基本上是一种特权,只有少数人才能负担得起。大规模的公共教育系统主要是为了迎合工业革命的需求,从很多方面来看,它们反映了工业生产的原则,强调线性、一致性和标准化。

大多数公共教育系统都有着相同的等级之分,并在各自所属的时代里自然显现:地位较高的是数学、语文和科学;接下来是人文科学(历史、地理、社会学)和体育;末尾的是艺术。艺术中又有另一套等级:绘画和音乐的地位一般比戏剧和舞蹈更高。全世界很少有学校会把舞蹈作为必修科目。事实上,不同科目教学时间的安排就能反映出其地位和等级:是必修还是选修,对哪些学生是必修,对哪些学生是选修;是主修还是辅修;是否包括在标准化考试当中,在提高教学水平的政治论战中又能占到多大比重。这样的等级之分并非事出偶然:它建立在市场供需关系的假设上,尤其是智力和学术能力。

许多政府主导的教育改革对这一模式押下了双倍的赌注。它们巩固这一等级制度,推广标准化考试文化,限制教育工作者对教学的自由裁量权,即决定教什么和教多少。这种现象也并非某一党派的政策。在这方面,各党派的政治家们都奇怪地一致团结起来。一方面,他们力主为教育投资,对教育加以规范,主张让所有孩子都上学、能够自主选择学校,而且,他们还赞同用各种方法提高学业标准。但另一方面,你很少会听到任何一方的政治家对学术标准及标准化教育体系的重要性提出疑问。事实上,这些政治家们是打着“推动经济发展”的旗号来推行这些政策的。之所以说这样做很讽刺是因为,这些改革所扼杀的技能和素质,恰恰是迎接当前挑战所必需的:创造力、文化理解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当今世界而言,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日常用品。所有组织都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竞争。缺乏创造力的后果很严重,停滞不前的组织很可能会被不留痕迹地抹掉:放眼企业史,抗拒改变的公司和行业的残骸比比皆是,它们被困在固有的习惯里,错过了承载更多创新企业向前发展的变革潮流。

不光只有企业会面临衰落的危险。在18世纪和19世纪,欧洲,尤其是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主宰了世界——这一点恐怕不会有太多争议。英国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其军事力量牢牢地控制着殖民地,而英文也大肆入侵了殖民地文化。1837 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时,她执掌的是人类历史上大的帝国:日不落帝国。如果1870年你到女王的宫殿告诉她,“在一代人之内,这个帝国就会倾覆”,人们的嘲笑声肯定会响彻整个王宫。但历史证明,此话没有任何一点虚假之处。到 1918 年世界大战结束时,大英帝国遭受重创,而等到我出生的1950 年时,这个帝国的辉煌只剩下了过往的记忆。整个 20 世纪,全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由美国所主导,就像19世纪的欧洲那样。而关于美国能否在 21 世纪继续延续自己的霸主地位,还有待观察。屡获殊荣的美国科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曾指出,帝国的结局大多是彻底崩溃,而非日渐衰落,正如 20 世纪 90 年代苏联的解体!

所有组织都是有机体,都会走向衰落。它们由人创造,为了生存,也就需要持续地再创造。组织若是遭遇了失败,那些依赖组织的就业岗位和社会群体就会出现动荡。如今,受害深者莫过于青年人。在经济动荡的时候,青年失业率往往比成人失业率更容易受到影响;而从历史上看,青年就业市场的复苏也往往落后于成人就业市场。对于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而言,未来似乎变得黯淡无光,充满了绝望:他们没有工作,也不知道哪天才能找到工作。

国际劳工组织反复指出,为每年数百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岗位,是经济体朝着更富裕方向发展的关键要素。不过,就业岗位的数量虽然重要,但就业质量也很关键。当今世界,一辈子只干一份工作的情况已成为过去。创造力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事关个人安全感和社会健康程度的所需品。

《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就曾说过:“要是有人具备想象力,能创造出新服务、新机会或找工作的新方法……那么,这些人就是新的‘打不垮的人’。拥有想象力,就可以发明更聪明的方式完成旧有的工作,以更节能的方式提供新服务,或者用新法子吸引老客户,使新法子结合现有技术——这些人的事业会欣欣向荣。”解决途径是更好的教育和培训。在这里,未来的生意同样不再一如从前。“我们不仅需要提升高中和大学的毕业率,即让青年接受更完整的教育,还需要更多人接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校的任务会变得更加艰巨:它们不只要改善阅读、写作和数学运算的模式,更要培养孩子们的企业家精神、创新能力和创造力。在经济危机中,革新学校和革新银行一样重要。否则,我们根本无法回到过去的好日子。”

“如今的挑战是:要把教育系统转变成某种更符合 21 世纪的真正需求的东西。这一转变的核心是:用截然不同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智力和创造力。”旧有教育制度如今不再适用,原因之一在于,现实生活不是线性的,更不是标准化的,它由始至终都是有机的、创新的、多元化的。

“生活不是一条直线”这个原则适用于每个人,也就是说,当你跟着自己内心的指路明灯前进时,就能创造真正的机会,遇见各式各样的人,获得各式各样的体验,创造不同的生活。我们此时此地的内心期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并不会笔直地通往未来:它强调的是培养天赋和敏锐感受,只有通过它们,我们才能在当下过上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