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新论
作者简介
俞可平,著名学者、政治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曾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政府创新。著作有《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社群主义》《政治与政治学》《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偏爱学问》《走向善治》《权利与权威:政治哲学若干重要问题》等。
内容简介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拙著,既不是目前学术界最看重的各种国家课题或基金项目的成果,也不是刻意计划的产物,而是不经意间的一个作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传统的国家主权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作为一种世界政治秩序的帝国体系又成了许多人的政治梦想,一些强权人物甚至逆历史潮流而在实践上又开始追逐帝国的霸业了。与此相适应,帝国研究在21世纪以来再度成为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关注热点,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帝国研究专著。然而,学术界对帝国的研究依然存在着一些重大的缺憾。已有的帝国研究以历史学为主,着重于对历史上著名帝国的考察与论述,而缺乏对帝国的一般性理论分析,以致帝国研究中出现了不少严重的偏差。例如,关于帝国的概念模糊不清,很多作者虽在论述帝国,但并不真正清楚帝国与天下、国家、民族、强国、大国、霸权、帝制、王权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对帝国兴衰的普遍规律和历史命运也缺乏深刻认识,错误地将帝国的兴盛强大与人民的繁荣富足混为一谈。为了廓清帝国的一些基本概念,寻找帝国兴亡的规律,分析帝国的历史命运,破除人们对帝国的梦幻,从2020年开始,我决定暂时放下手头的其他研究,集中精力写一篇关于帝国一般理论、兴衰规律和历史命运的文章。不想这篇文章下笔后居然收不住手,最后成稿时全文长达7万字。只好将拙作拆分成3篇文章,分别发表在不同的刊物上。它们分别是发表在《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的《论帝国的兴衰》、《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的《帝国新论》和《国家研究》辑刊2022年第1期的《历史上的著名帝国》。还有一个始料未及的是,《帝国新论》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当日,恰巧发生了俄乌冲突这一世界历史重大事件。拙文被《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公号推送后,竟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一篇热文。紧接着便有几家眼光犀利的出版社相继向我约稿,希望能够出版一本关于帝国研究的专著。最后我答应了先前有过愉快合作经历的浙江人民出版社,这便有了眼前这部拙著。 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澄清帝国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帝国源于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军事侵略与野蛮掠夺,其本质是民族间的政治不平等,帝国的辉煌建立在被压迫民族的苦难之上。因此,帝国体系的崩溃对广大被压迫民族来说是一种政治解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帝国退出世界历史舞台是人类政治历史的巨大进步,任何复辟帝国梦想的企图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反动,也注定逃不出失败的命运。鉴于这一目的,本书的重点在于对帝国进行一般性的理论分析,特别是从政治学的角度界定帝国的概念,辨析帝国与国家、民族、大国、强国、王国、霸权、殖民地、民族国家和帝国主义等类似概念的异同,总结帝国盛衰兴亡的普遍规律,最后警醒人们帝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即使当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还想冒天下之大不韪,试图依靠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追求帝国的春秋大梦,最终必将被世界历史和人类文明抛弃。拙著用相当的篇幅来阐述和辨析帝国的概念与特征,也是为了纠正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中存在的一种十分有害的偏向,即在日益强调数据资料和案例研究的同时,严重忽视了对所研究的社会现象进行理论抽象。理论抽象是科学研究活动中一种质的飞跃,是揭示事物本质属性和一般特征的必经环节。理论抽象的重要形式和结果,就是一系列新的概念和范畴的形成。概念和范畴不同于一般的术语和语词,后者是对事物外在属性的描述,前者则是对事物内在属性的揭示。遗憾的是,即使在社会科学研究者中间,许多人也将这两者混淆起来,将语词、术语混同于概念、范畴。例如,汉语中自古就有的“共和”“法治”“民主”“治理”“平等”等语词和术语,与作为现代政治学基本概念的“共和”“法治”“治理”“平等”等的意义几乎南辕北辙,而一些学者居然津津乐道:这些西方的现代政治学概念,我国古已有之。在我看来,概念的辨析和范畴的建构,是社会科学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研究者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的考验与挑战。 按照上述构思,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帝国的理论”,第二部分为“历史上的帝国”。虽然两个部分各分8章,但第一部分是本书的重点。第一部分体现了作者的重要研究发现和关于帝国的主要结论,第二部分列举了亚述、波斯、亚历山大、罗马、蒙古、奥斯曼、西班牙和英国等8个历史上的著名帝国。这8个帝国是世界历史上各类帝国的代表,它们分别体现了帝国的某些本质属性和典型特征。因此,选择这8个帝国既是为读者提供典型的帝国范例,更是为佐证作者在第一部分中阐述的那些分析性观点和结论性判断。作者并非帝国史研究专家,对这些代表性帝国的分析和叙述不敢造次,主要通过引述相关的权威性研究成果来作出自己的评介。 当我们谈论“帝国”时,究竟在谈论什么? 帝国在人类历史上究竟有着何种命运? 它的历史使命已经终结了,还是将继续延续? 至今仍然做着帝国大梦的人们,其梦想必将幻灭,抑或将梦想成真? 本书的结论十分明确:帝国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但帝国主义还将长期存在; 任何国家,无论其多么强大,也无论其领导人或政治精英集团对帝国的梦想多么执着,都不可能成为昔日的帝国;任何复辟帝国梦想的企图都是对人类文明的根本性反动,也注定逃不出失败的命运。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