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
作者简介
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工学博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艺术院院士,文化勋章获得者。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于1956 年设立芦原义信建筑设计研究所,完成了驹泽公园体育馆、索尼大厦、蒙特利尔世博会日本馆、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剧场等建筑作品并多次获奖。 在开展建筑设计工作的同时,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日本建筑学会主席。主要建筑论著包括《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隐藏的秩序》等。 伊藤增辉,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日本都市设计综研(UDI)代表,日本一级注册建筑师。参与中日各类建筑项目的策划和设计工作, 尤其专注于老龄社会的养老机制研究和养老项目的咨询与设计。
内容简介
第一部分 城市篇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大约30年前我首次走访意大利,当站在被石构建筑围 合的广场中,亲身体验这一空间时,我感受到了一股莫名 的心动。人虽身处室外,却感觉犹如置身于一个没有天花 板或屋顶的巨大室内空间中。那是一个与日本人所熟悉的 室外空间截然不同的、更加弥漫着人性意图的人为的外部 空间。自那以来,相对于“自然”这类扩散型空间,我将 由界线所围合的收敛型空间作为“外部空间”分开来思考 。这些基于人为意识所营造的“外部空间”成了设计或装 饰的对象。我想这其中便存在着外部空间论、设计方法论 的成立意义。 我在之前的著作《外部空间的构成》(彰国社)、《 街道的美学》(岩波书店)中,讲述了洛克菲勒中心的下 沉式庭园的充实与精彩之处、华盛顿广场作为空间的高度 开放性。最近再次走访了这些地方,仍能感受到30年前思 考内容的正确性。 几年前,我有机会拜访了奥斯卡·尼迈耶在里约热内 卢的事务所,并和他进行了一番交谈。在俯瞰一片蔚蓝的 科帕卡巴纳海的工作室中,几位年轻的职员正在工作着。 老先生块头比我想象中要小一些,乍看还有点难于交往, 却神采奕奕地讲起了自己的作品——一个左右延展出长达 80米外挑的音乐厅的设计。走访过了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等地,对这类远超人性尺度的巨大空间、建筑间距与建筑 高度的比(D/H)甚至达到了10以上的设计,实际上我是很 抱疑问的。柯布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逐渐接近这种象征性 的纪念碑形象,建筑自身则形成格式塔心理学中所认为的 “图”,围绕建筑的周围空间成了“底”,此时邻接建筑 彼此之间的空间是无法成为“图”的。换句话说,对柯布 西耶或尼迈耶的建筑来说,我想可以认为由于建筑的象征 性过于强烈,令其周围的外部空间无法成为格式塔质而被 认知。这类建筑不但需要广阔的用地,还必须能从远处放 眼欣赏这一唯我独尊的漂亮形象。不过我想时代在逐渐变 化中,与其单让一个建筑突显,不如将两个或数个建筑以 建筑群的形式加以组织,让这些建筑彼此之间所形成的空 间成为具备格式塔质的充实空间,我一直认为这是构筑外 部空间的可行手法。将其扩展到街区规模上,我想便是一 连串的建筑群,肩负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并传承到下 一个时代。时代在不断地变化,以20世纪初的功能主义为 代表的现代建筑已失去了原有的简洁性。在我们这个时代 ,建筑创作在混沌中低迷不振,当下甚至出现了后现代主 义的建筑,今后建筑将朝哪个方向发展,无人能给出明确 的答案。我想柯布西耶和尼迈耶的时代终将悄然逝去,时 代将从追求超大跨度、悬挑等的科技时代向以人性化为中 心的后科技时代移行。同样地,在外部空间的构筑上,通 过分割过大空间,将其营造成多个人性化尺度的空间,并 将它们加以连接和延续来加深建筑与人类的对话。在那里 ,不仅有大自然的树木、石头、水池、小溪、瀑布等,还 必定会放置上人们精心制作的雕塑、陶瓷等艺术品。 意大利人强烈追求外部空间的格式塔质,我对他们这 种对建筑和空间的思维方式有着浓厚的兴趣。通过将这种 思维方式导入日本的建筑和外部空间的设计中,我想可以 营造出更加美好的城市空间。 然而,面对日本混杂而独特的城市空间,我的脑海中 却常常难以涌现出对其加以反省或重新评价的新思维。每 当从国外旅行回来,对平时看惯了的日本的城市和街道有 一段时间会感觉相当别扭。其中之一便是缺乏在欧洲城市 中常见的明确的市中心,无论走到哪儿,看到的都是近乎 一样的混杂,城市缺乏性格或样貌,只是像蚕食桑叶般无 意识地平铺开去,营造的是漫无目的的城市空间。这些都 是在欧洲城市中看不到的现象。 打个比方,日本的首都东京有超过1200万的居民,却 没有一个明确的城市规划方针或长期规划目标,只是将就 着居住到今天。上班族在拥挤的列车上憋上1小时甚至更长 的时间,想着终于到家了,可回到的却只是再平淡不过的 小房子。从居住环境、街道和城市结构来看,无论哪一方 面都远低于西欧国家的水平,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尽管 如此,日本的工业技术水平却非常高,具备高科技和高品 位的工业产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并出口到世界各地。生活 在低水准居住环境中的人们,却能制造出这些高精产品, 对外国人来说实在是无法理解。莫非日本的城市结构有什 么秘密?没准还有人会感觉这是一种威胁呢。 日本的城市虽然经历了地震和战争等磨难,但是城市 环境并没有因用地建楼得到根本改善,而是将城市置身于 自发的形成中发展至今,估计今后也不大可能会出台能让 人眼前一亮的本质性措施,只是就这样发展下去罢了。 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唯独日本人有着不同于 其他国家人们的居住或城市理念吗? P2-5
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1918 — 2003)是日本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先驱者之一,生前历任日本东京大学为首的多所大学教授,并出任日本建筑学会、日本建筑师协会等日本主要建筑行业组织主席,留下大量的建筑作品和理论著作,是集理论研究,建筑教育,设计实践三位于一体的全方位建筑大师,其《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等建筑论著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出版,被列为日本建筑专业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对年轻建筑师和高校的建筑师生均具有高度的参考价值。芦原义信的外部空间理论为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一个认识建筑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方法以及探索现代建筑发展的途径。 《建筑空间的魅力——芦原义信随笔集》是由芦原义信的著作《阁楼上的小书斋》 《建筑空间的魅力——我的体验》和《探索秩序》精选而成,按“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和“人生体验记”的上下卷进行重构,希望给读者在内容上、分类上以更综合的阅读感受,从而得以清晰地摄取芦原义信先生所表述的理论和观点。 同时,为让读者更加清晰地把握芦原义信先生的建筑理论观点全貌和增强本书对当今中国读者的意义,有幸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庄惟敏教授为本书加以概要点评。本书的编译和出版亦得到了芦原义信先生的建筑传人芦原太郎先生的大力支持,并多次提及父亲在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中国进行学术交流的轶事。 让我们回归原点,思考未来。我想这正是今天汇编出版芦原先生跨越人生数十年所提出的对建筑、对人生的感悟和见解的意义所在。
书籍目录
上卷 关于城市与建筑的研究
002 部分 城市篇
002 变形虫城市理论——中心的丧失
009 城市随想
014 高密度社会的生活
017 绿色与建筑——从领域角度看外部空间
019 城市空间中的雕刻
024 创造之道
026 城市与绿
028 日本城市的魅力与问题
——(日本国立教育会馆)文化功劳者表彰大会纪念演讲
045 城市空间的演出——反射与透过
047 河流与街道
049 开发“变形虫城市”的提案
052 为了生存
054 城市的风景——关于街道
058 京都的城市美学
061 建筑的局部思维与整体思维
071 探索秩序
074 街道的美学
078 城市建设从学校建筑开始
082 今后的东京何去何从
098 第二部分 建筑篇
098 个人生活的充实
100 私密空间
103 室内设计的秘诀
107 坡面庭院
109 五庭之家
113 建筑的内与外
117 创造明日空间的欢欣
122 在“巨大”的缝隙中
126 札幌建筑观感
133 生者必灭的教诲与瓷砖
136 第三部分 建筑空间的构成与研究:东京大学终演讲
137 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
144 外部空间的构成原理
158 街道与建筑外观的形象
167 我的经历
170 获得设计项目的好办法
174 国际交流
下 卷 人生体验记
182 第四部分 日本篇
182 建筑师的住宅
185 我的生活——三个小奢侈
192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195 我的阅读方法
197 关于女秘书
201 大城市中的小自然
204 第五部分 海外篇
204 纽约与我——摩天楼
206 享受自然之心
209 意大利的广场(前篇)
214 意大利的广场(后篇)
217 美国的生活与艺术
221 文丘里夫妇
224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
234 第六部分 日本与欧美的理论与设计:东京大学终演讲后的对谈
234 二战后的美国留学
247 在布劳耶事务所的修行
254 日本的传统与国际化
260 建筑的理论与设计
267 诸事回忆
274 建筑与社会的关联
279 我们今后的发展道路
287 后序——清华大学庄惟敏教授访谈
试读内容
阁楼里的小书房——小空间的价值
我的书房搭在阁楼里,是个只有3.64 平方米大小的小空间。说也奇怪,或许是由于实在喜欢的缘故,以至于一进到里面便顿时平心静气,得以埋头工作。眼镜、香烟、稿纸、书籍,什么东西都伸手可及。我觉得小空间不但方便,而且具备有别于狭小空间的价值。
阁楼里的小书房一上街便被喧哗吵闹的音箱、熙攘杂乱的人群、擦身而过的车流等包围,人们宛如其中蠕动的小虫子。席卷城市的巨大能量令我们不自觉地产生了对抗性的过敏反应。在建筑学的领域,相对于巨大空间,对小空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也可以看作在城市的巨大化中,人们追求回归人性的表现吧。
小空间,并不一定意味着空间的狭小。像茶室或盆栽等这样的小东西,极力通过“小”来积极地展现自我价值,从而在小空间中演绎出大空间所无法达成的那种实在的丰富内涵。法国哲学家巴什拉说过,“诗人总是从小东西中读取大内容”,其中论及的是小空间的必要性,而非那些狭小或混杂的表象。
那么,小空间代表了怎样的意义呢?它是个人的、静寂的、想象的、如诗般的、人性的。任何一点都与大都市的杂乱、匿名、喧哗、现实、非人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阳东升迎来了清晨,万物开始活动;太阳西沉
入夜,万物开始安息。白天人们在大空间中活动,入夜从中解放出来,停驻在静寂的小空间中,或一家人轻松闲聚,或在书房独思。如同外面越冷感觉室内越温暖一样,外面越是喧哗,室内的静寂便越是必要。
西欧不少学者和文人所讲的关于“住宅”的内容,多是尽可能地追求“住宅”的保护性和隔断性,这或许是由于他们住惯了那些传统石造或砖砌的、带有厚墙的住宅吧。“住宅”不仅仅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本质上还是人类安息的场所。纵然狭小,每个人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房间,在其中人们才能享受到完全的个人自由。如同西欧的公寓一样,日本那些林立在郊外的钢筋混凝土住宅群,也开始彰显出二战后全新的城市住宅形象。越来越多的人住进了这类住宅小区。然而与西欧的公寓相比,在对房间的理解上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日本的住宅楼中,一个个住宅单元犹如钢筋混凝土盒子一样被整齐地分隔开来,虽确保了自家的独立性,其内部却和传统的木造住宅一样,被单薄的隔扇或隔墙分隔为一些狭小的空间,数口之家便聚居其中,令这些空间失去了作为“小空间”的本来意义。这里所说的“小空间”,是与狭小、混杂相反的,独立而静寂的空间。
在西欧的公寓起居室中,人们还是穿着鞋,穿过厚重的门扉进入自己的房间后才脱鞋。可在日本的住宅小区中,这种脱鞋行为是发生在住宅单元的玄关处。也就是说,一个日本住宅单元整体上相当于西欧的住宅形式中的一个单间,夫妻及已长大成人的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在其中。
在小孩的成长过程中,自十来岁到二十来岁这一阶段是形成人格的重要的时期。而在城市长大的小孩,这一时期便是在这样的住宅形式中度过,没有经历过独立房间这种“小空间”的生活,就像成长在没有接触到自然风景的环境中,是很可悲的事情。在美国或欧洲的大学生研讨会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年轻人,哪怕只剩自己一人也坚持自我的信念和个性的见解,日本的住宅形式中或许难以孕育出这样的人,对此我实在是担心。
以上所讲述的“小空间”,我想是一个反思自我的契机,与人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希望独处甚至到遥远未知的国度去旅行等这些一时的念头也有关。人们希望待在“小空间”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据说是由于“胎内回归”或“约拿情结”的关系。无论如何,为了面对明天的艰辛工作,拥有这里所说的“小空间”,而不是狭小空间,我想这并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1975 年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