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富养不如爱养(给父母的儿童财商教育启蒙课)/青少年财经素养培优系列

穷养富养不如爱养(给父母的儿童财商教育启蒙课)/青少年财经素养培优系列
作者: 李锦|责编:吴长莘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1.40
折扣购买: 穷养富养不如爱养(给父母的儿童财商教育启蒙课)/青少年财经素养培优系列
ISBN: 9787521718805

作者简介

墨尔本大学经济学士、香港大学金融硕士、香港教育大学儿童及家庭教育博士研究生。 现为儿童及青少年理财教育导师,香港“儿童及青少年理财教育推广基金”共同创办人。 前投资银行理财及结构产品董事,证券策略师。 著有亲子理财系列《理财锦囊》《从1元钱开始》。

内容简介

节选自第一章“亲子理财从父母开始” 06 抱以富人的正面心态 为何要早让孩子接触并了解赚钱的重要性呢? 我认为这会令他们有信心和胆量去尝试,抱以富人的心态而不是穷人的思维,并且不会认为赚钱很难。 我们千万不要经常在孩子面前说:“ 哎呀, 现在赚钱真的很难!” 不只抱怨,要有胆量去尝试 20 年前,我曾想过做保险经纪。很多人都劝我,没有多少人明白保险产品,很难做的。过了10 年,还有很多人说,现在“没得做”了,因为很多人都已买保险,保险经纪遍地都是。这些人只会抱怨,却没有胆量去尝试。 偶尔抒发一下“赚钱很难”无妨,但经常说,特别是在孩子面前说,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孩子的脑中便有“赚钱很难”的想法,长大后自然有穷人的思维──赚钱很难。倘若思想再偏激一些,认为有钱人都是贪婪的,金钱是罪恶的等,未念完书,已经认定自己不能当有钱人,这样就很可惜了。 不要局限孩子 我不是鼓吹一定要让孩子发达或赚大钱,问题是我们不经意地灌输一些“非正面”的观念给孩子(我们平日的谈话内容及行为表现),会局限他们的思想,限制他们将来会做的事情。 这不经意的错误,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很深远的﹗即使我们当中有些人工作不太如意,夫妻感情不稳定,或受其他问题困扰,我们可以在适当机会下,与孩子分享感受,但谨记不能将自己负面的情绪,影响孩子。 不论富或贫,都要教导孩子辛勤工作,创造机会,增强创造力,不要让环境局限自己。只要努力、坚持、抱以“富人的心态”,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我们内心的信念会激励自己,缺乏自信会令孩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缺乏期盼,无望会掩盖内心的热诚与憧憬,令人不愿做多方面探索,没有冒险精神。相信没有父母乐于见到孩子是这样的。 07 你要孩子做巴菲特吗 周末,我们与哥哥一家去大澳,在一家凉果店休息,老板娘问我,有什么投资可以介绍,我开心地提出投资方案,因为她一开始便说:“我不是问号码,我只是想问你,有什么可以买入做长线投资?”我与她聊了一会儿,她又邀请我们到她家做客,她家的天台可以看到整个大澳的景色。刚巧我的大儿子在旁边(他已经14 岁了),大儿子笑说,很少见我用这么长时间与人交谈,是否因为她问我怎样投资,而不是要号码信息吗? 我回应:“是,因为叫人买号码,估不中当然不好,累人还亏钱;估中也不一定好,因为会使人习惯问号码,后果可能比估不中更惨,‘赢粒糖,输家厂’往往因此而起。” 为何带出这个话题?我有两个儿子,很多时候被人问及是否已教会他们如何投资,他们的投资知识是否很多。我教儿子或其他人投资,都是一致的。正确理财理念,首先是分清投资与投机的分别,其次是将资产适当分散,这就是全部。 炒股不能兴家 我向来不想在孩子十岁八岁时,便送他们去上一些投资课程。倘若课程是从基本理财概念教起,例如金钱的价值、意义和用途,这样还可以;至于一些技术培训,如炒股技巧,甚至技术分析、市盈率是什么等,是否需要过提前接触?见仁见智。 若观念不当,反倒误导了孩子。 我亲历一些例子,孩子偶然估中了一些股票,股价上升,于是父母便兴高采烈:“真是有出息,大了一定可以在股票市场赚很多钱。”这种心态,真的很令人担心﹗因为孩子若分不清楚投资,只是财富增值的一个方法,并非是主要收入来源,那么日后他便可能不务正业(即使有专业资格),认为炒股、炒外汇、买九九金,、买期货,能令他足够生活,甚至养活家人,创业兴家,这很可能害了他。因为现实当中,可能不到0.1%的人有这种能力。一个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同行,不知是生意差还是想赚快钱,开始以炒卖维生。他打算每日赚两三千便收手,一个月算下来也有四五万。但过了一段时间,他不但未达预期,还亏了很多钱。他本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妻子为专业人士,还有两个可爱的子女,但炒卖一两年后,由于亏损过大,要变卖房屋,一家人只好租房住。结果是否更坏,还是未知数,但见到他情绪低落,为他可惜,值得我们借鉴。 我并不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天分,后天培养也不能令他成为一个成功的“炒家”,所以,倒不如教他做一个安分的投资者,因为工作、生意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否要教子女炒股,见仁见智。但话说回来,让孩子学习金融课程,参观金融机构,以增长知识,绝对是一件值得做的事。 08亲子旅游是最佳投资 读万卷书是很好的事情,行万里路更可锦上添花,两者加起来,当然是相得益彰。我接触的家长当中,不论西方人还是东方人,一家人出外旅游的原因,主要是大人想借旅游来减压,同时可以借机与孩子,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多接触,在轻松的环境下(也不一定轻松)进一步建立亲子关系。 我也有同感。比如法国及英国之旅,我就感到两个儿子真的长大了。旅途中,小儿子会帮忙找出行乘地铁、火车的路线,及找出入口等。大儿子的能力更不得了,无论找路、订票、搜寻旅游资料,样样都行。在这个过程当中,作为父母,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点滴变化,加深了对他们的认识。 旅游开眼界 旅行的确能为孩子带来乐趣,让孩子大开眼界,接触新事物,从而与他们熟悉的环境做比较。例如巴黎的地铁线错综复杂,有新建成的,有百年历史的(巴黎最早的一条地铁线,是在1900年开始运营的)。有些车站及列车非常现代化,有些列车又较旧,甚至残破有异味(尿味),列车门还要人手动开关。 当孩子见到这些事物,便会与中国香港的港铁比较──原来港铁车厢清洁,灯光更明亮,而且准时﹗另外,伦敦地铁误点及罢工情况频频发生,我们是比较幸运了。港铁偶然有点延误,乘客就抱怨声四起。究竟是监督有方,还是消费者过度放大自己的权益?在巴黎、伦敦,我们乘坐了14 条地铁路线中的12 条(只计地铁路线,不计区域快线)!有过这次“高频乘坐地铁、火车”的经验,两个孩子起码晓得赞赏港铁的服务素质了。 亲子旅游小贴士 有朋友一年内带孩子外出旅游接近10 次,起初孩子还是兴致勃勃的,享受阳光与海滩,但隔了一段时间后,孩子开始觉得闷,不断抱怨:“又去曼谷、海南、台北呀……”本来旅游是开心的事,但家长没有听孩子的意见,一厢情愿,以为只要带孩子搭飞机、去旅行、吃东西,孩子便感到开心,而事实却不是﹗当我们给孩子太多东西的时候,他们会变得不珍惜,甚至反感。本来是一件开心的事,最后却变成父母生起、孩子委屈的局面。 让孩子参与计划 所以,当我们要安排与孩子去旅行时,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 听取孩子的意见。 若孩子已晓得提出意见,那么不妨在经济能力及时间允许之内,听取他们的意见。经过讨论和投票,得出先后次序,按时间定下旅游计划,包括旅游目的地、景点、逗留时间、交通安排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参与,让他们的投入感提高。例如带他们去参观大英博物馆,孩子可能三分钟不到,就嚷着要走,或躲在一旁睡觉!这可是真实例子──朋友14岁的儿子,在大英博物馆听电子导游解说耳机,很快就听腻,换了耳机听音乐了,没多久,又与表兄走到一旁玩电子游戏! 另外,如我一直强调的,让孩子参与制订旅游计划,同时让他们养成等待的习惯。 2. 不应带太小的孩子出远门。 如果孩子只有两三岁,就不应带他们去太远的地方,探亲除外。因为机程长、时差等问题,大人和小孩会很辛苦。加上水土不服,或去条件较落后的地方,医疗及卫生条件不足,小孩子身体一有小问题,就会很狼狈。大人千万不要为了自己想去某个地方,而不顾孩子还小的现实。 3.选旅游点要视乎孩子的年龄 一个只有四五岁的孩子,我们是不用刻意带他们去国外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的。可能有家长认为,早一些带他们见识,可以快人一步,但事实是,这么小的孩子,真的能明白多少呢?他们有耐性逛两三小时,或安静地坐一小时吗?如果真的能这要样,在香港也有很多机会。 倘若孩子只有几岁,我们可多花一些时间陪他们玩,例如租住有泳池及小孩游戏设施的酒店,或沙滩旁的度假屋,可以和他们玩三四天,这样的亲子时间,质量可能更高。 简单地说,带孩子旅游,最先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大人的喜好应该放在次位。 1.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告诉父母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全面升级父母的财商教育认知体系。 2. 父母是“镜子”,教养孩子前首先要做好自己,告诉父母自身应该注意什么,夫妻间如何默契配合。 3. 没有高深理论,所介绍的财商教育方法都来自温馨的生活细节,极有画面感和代入感,真实、温暖又有感触。 4. 作者亲身经历讲述,忙碌的爸爸也能做个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