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作者简介
李大兴,60后,北京人,《经济观察报》“观察家”专栏作家,现定居美国。1980年,以全国文科第二名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翌年被选送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赴*本国留学生预备学校学习,并留学*本,成为改革开放后***批公派赴*留学生,后又赴美留学并定居。
内容简介
梦醒时分是苏州 人文荟萃的江南,久闻有不少家民间书店,果然这次 来苏州,匆匆一*就邂逅了两家。**夜住在慢书房开设 的旅舍,一家由独立书店经营,市区老屋改造的民居式酒 店。房间精致温馨。小小的酒店前厅书架上是毛姆、乔伊 斯和格里耶等作家的小说,“后”书店老板健谈而富有人 文情怀,庭中有老树伫立,温暖的风习习吹来,闲话过午 夜才睡。 通向旅舍的青石板小巷,让我回想起年,陪母亲去寻 找儿时故居,就是从观前街走进这样的小巷。经过当时还 没有拆除的老苏州监狱,又拐了几道弯,我母亲凭着半个 多世纪前的模糊印象,竟然找到了老院子。当年的大宅门 早已经变成几十户**的大杂院,然而在第四进院子见到 的一位退休中学教师,说起来竟然是母亲的亲戚。去年写 母亲的回忆,才考证出母亲从上海搬到苏州居住,大约是 在年。究竟住了多久不可确认,但是*晚年,母亲已经搬 到北京读小学。 小时候母亲经常对我进行原则性教育,这种教育*终 有多少效果相当可疑,至少母亲在往年有时会批评我缺乏 原则,我自然不会去说这是她教育的结果。有两项母亲教 导的原则我时常会想起:**条是“事无不可对人言”, 第二条则是“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两条是她时常挂在嘴 边的,然而我总觉得有自相矛盾之处。“事无不可对人言 ”这句话如今已经很少听到了,肯定着对他人的坦诚与不 设防,和当今这个时代似乎不大合辙。“防人之心不可无 ”则是人情世故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来是代代相传,广为 人知。 将近百年前出生的那一代人,往往笃信自己的某些原 则,至死不渝。比起*加功利主义的后来人,不知是可敬 还是可悲。但凡人相信什么,就多半不会去想,也不会察 觉其中是否有不合逻辑处。我也一直相信坦诚是一个人的 基本品质,虽然我越来越能够理解,每个人都有可能藏起 自己的一些秘密。很多时候人们有意无意地沉默,历史的 意义就在于发现那些不曾说出的真相。 年的苏州是一个安静的城市,除了每天上下班时涌动 一道自行车的河流,街上商店不多,行人稀少,隔十几分 钟才来一辆的公共汽车上都是空空荡荡。夏天无论男女, 大多是白衬衫、蓝裤子,那还是一个无性的年代。我十七 岁出门远行,戴一副近视墨镜,脖子上挎一条毛巾,穿一 双拖鞋行走江南,不知是自己在梦中,抑或江南是少年的 梦。好像是在路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个穿浅蓝色印花连衣 裙的女孩,美得不可方物,让我当时就看呆了,坐过了好 几站而浑然不觉。那是一个后来反复在记忆里出现的下午 ,可是我一点也想不起来她究竟长什么模样。记得很清楚 的是那辆破旧的公共汽车、温度与风的感觉和即使在翠绿 的夏天也有些萧瑟破旧的街道。关于美、关于少年的记忆 本身是美好的,模糊一些也许会*加走向内心深处。 十七岁的我在一个夜晚乘船从运河离开苏州。那时还 没有几个人旅游,开放杭州的夜船上,横七竖八睡满了皮 肤黝黑的民工。我在鼾声和汗味里看着灯光稀少的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