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一定要善用谋略

总经理一定要善用谋略
作者: 佘世维
出版社: 中国商业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总经理一定要善用谋略
ISBN: 9787504470362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个不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一定缺乏机灵的头脑、敏锐的眼光。这一点 是许多人一事无成之因。对于吕不韦来说,却不是这样,他总是一边想自己 如何做成事,一边想自己如何做大事。后来他思前想后,终于悟出了一条“ 审时度势”的人生策略,并且一步一步地隐身而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讲究的是弱肉强食,那些弱小的诸侯国或很早 就被吞并,或依附强国苟延残喘。而能被接受为附庸的弱小诸侯国,也只不 过是因为其处于两国或多国的交界之处,因此,它的存在能给各方提供一个 缓冲地带。其灭亡也仅仅是时间问题而已。 卫国早先也是个大国。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建立之初,周武王封其弟 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代的卫国,上层腐败,政治混 乱,后来被翟打败,再后来靠齐国帮助,将国都迁到楚丘(今河南滑县),从 此成为了无足轻重的小国。之后不久将国都又迁往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战国时帝丘改名为濮阳。 在春秋战国的四百余年中,卫国的国君一个比一个昏庸无能,卫国国势 江河日下。到战国中期,卫国已成为任人宰割的小国,衰落日甚一日:卫成 侯十六年(公元前356年),卫国国君的地位已由“公”被贬为“侯”。再过 二十余年,卫嗣君五年(公元前335年),卫侯又被贬为卫君,国土更加缩小 。 而此时的各大国正在以“合纵”和“连横”的策略相互攻伐。所谓“合 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就是说许多弱国联合起来抵御一个强国。这种 活动主要是在关东的韩、赵、魏、齐、楚、燕之间展开,目的是对付秦军的 东进;所谓“连横”,就是“事一强以攻众弱”(《韩非子·五蠹》),即由 一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的弱国。这主要是秦国为达到其兼并土地的 目的而采取的外交策略。而小小的卫国处于各国“合纵”、“连横”的夹缝 之中,常常是被凌辱、兼并、蚕食的对象。大约在吕不韦一二岁时,卫国的 国君卫怀君去朝拜魏昭王,这原是小国讨好大国的表示,不料怀君一去即被 魏国囚禁起来,随即被杀掉。然后,魏国竟擅自作主立元君为卫国国君。只 因元君乃是魏昭王的女婿。魏国在强大的秦国进攻面前虽节节败退,而在弱 小的卫国面前却称王称霸,这正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外交准则。此后卫国 便成了魏国的附庸。而卫国的国土实际上也只剩下濮阳一地了。 吕不韦的精明之处便在于其能收住缰绳之功,不过分地把自己放开,让 自己在划定的一个圈子里,求稳求进,即为一种隐身术。在当时的形势下, 有远见的人已对卫国失去希望,连卫国本国的一些王公贵族和政治家都纷纷 流向其他诸侯国,其中,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的吴起(?一公元前 381年)就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他在卫国无用武之地,很早就离开本土,先 在鲁、后到魏国为将,都立有战功,最后到楚国辅佐楚悼王实行变法改革, 为楚国的强大立下了不朽功勋。卫国的公子王孙卫鞅(即商鞅)也是有谋略的 政治家,他同样也没有留在卫国,而是先到魏国,后又投奔秦国,自公元前 361年至前338年协助秦孝公在秦国实行变法,使秦国由落后的小国一跃成为 先进强国,奠定了其统一中国的基础。可见,卫国并非没有人才,只是由于 其国内政治腐败,而使卫国人才外流成为一个历史趋势。结果,人才愈外流 国势愈弱,国势愈弱愈留不住人才。 对于有意在发家致富后结交权贵以登仕途的吕不韦来说,在卫国这种环 境下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当赵国使者提出购买百件圭璧之器时,吕不 韦很快就接下了这单生意,当时,圭璧是用以礼定王公贵戚的爵位,在卫国 是属于严禁运进和出售的商品,违者将被全家斩首。在这种风险之下,吕不 韦仍然敢接这单生意,不仅因为其利润极高,更重要的是吕不韦已经决定离 开卫国去大国谋求发展。 后来,吕不韦选择去韩国的首都阳翟。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阳翟 乃是当时最大的玉器交易中心,各国商人都会从此地进购玉器,吕不韦在这 里做生意,赢利丰厚。但是,吕不韦很快又发现韩国也并非久留之地。 韩国源于晋国。晋国在春秋时期势力庞大,曾一度争霸中原,但后来由 于内乱,势力日渐衰弱。 晋国从献公时起,不许立公子、公孙为贵族,致使“晋无公族”,这是 晋国政治上的一大特色。由于没有公族,就使异姓的卿大夫的势力不断扩大 。文公、襄公时,有狐、赵、先、胥等氏权势较大的宗族。以后又出现了韩 、魏、栾、范、苟等强盛的大族。到春秋中叶以后,晋国“政在私门”,卿 大夫的家族占据了晋国的卿位,并获取了军权。而晋国的公室则陷于要兵无 兵、要将无将的窘境。那时候,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战争”剧烈,从厉公时 开始,栾氏、胥氏、原氏、狐氏、续氏、庆氏、伯氏等先后“降在皂隶”。 到春秋晚期,只剩下韩氏、魏氏、赵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六家最大的宗 族,就是所谓的“六卿”。后来,赵氏、韩氏、魏氏陆续吞并了其他贵族, 三家分晋,成为赵、韩、魏三国,史称“三晋”。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