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典亮世界丛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804/13/20220804135034647.jpg)
出版社: 人民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典亮世界丛书
ISBN: 9787010241487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党委书记。1993—2000年,先后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苏轼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唐代文学研究年鉴》,《唐代文学研究》编委。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系列。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栏目文学顾问、鉴赏嘉宾。著有:《康震讲诗仙李白》,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诗圣杜甫》,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韩愈》,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柳宗元》,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欧阳修·曾巩》,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王安石》,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三苏》,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苏东坡》,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李清照》,中华书局2018年版;《康震讲诗词经典》,中华书局2018年版;等等。
中华文明五千年,留下 了汗牛充栋的著作。在历朝 历代的浩瀚典籍中,撷取若 干的关键语句,是走进、了 解、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一条便捷途径。中国古代 培养士大夫,特别突出以天 下为己任的责任感。《礼记 ·大学》中强调了“格物、致 知、正心、诚意”的内圣之 道,以及“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的外王之道。 孔子重视“仁”,强调“夫仁 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君主首先成为“仁 人”,进而方能行王道,方 能具备众星拱北辰一般的“ 为政之德”。 在培养人的问题上,不 学无以成人。围绕学习求知 的目的与功能、学习与实践 的关系这一重大问题,“经 世致用、知行合一”八个字 ,足以概括先贤在为学做事 方面的基本态度。经世致用 、知行合一的思想,一般认 为定型于明末清初的王阳明 、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究 其根源则远在诸子百家时期 甚至更早的文献当中已有源 头,并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在 认识上呈现不断深化的趋势 。直到今天,经世致用、知 行合一仍在当代实践中不断 发展深化。 一 经世致用是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经 世”一词最早的出处可以上 溯到《庄子·齐物论》:“春 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 而不辩。”其中蕴含的重要 内容就是所谓经世,就是要 为社会生活,建立起一整套 的规则、制度、秩序和价值 体系,为治国理政、国家发 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与“ 致用”存在内涵上的紧密关 联。中国古代治学求学,一 个核心的旨趣是强调“务实” ,不以高妙玄虚的空谈为美 ,而是始终强调学以致用, 带有明显的问题导问和结果 导向,恰如章学诚所说“古 人未尝离事而言理”。 经世致用的思想贯穿于 浩瀚典籍中,从《周易》中 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到顾炎武所说“君子之为 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始终强调为学对国家和社 会的功用。在此基础上,历 代士大夫都强调家国天下的 指向,曹植所作“捐躯赴国 难,视死忽如归”、杜甫笔 下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俗淳”,共同诉说着身以报 国、学以报国的人生追求。 学问来源于生活实践,《红 楼梦》中“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也是此 理。自古以来,为学尚实、 做事务实铺就了中国人自信 、自强、自立的文化底色。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不 断,往往在王朝的末期,陷 入复杂的困境之中,往往伴 随着思想界、学界的虚空风 气。顾炎武在《日知录》写 道:“以明心见性之空言, 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 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 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在 他对明朝倾覆问题的思考中 ,学人不务实而专务虚是一 大弊害。 毛泽东青年时期求学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当时他 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反对“华而不实”和虚空无 物的学问。在革命实践、积 累过程中,毛泽东始终重视 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实事 求是,他曾在《改造我们的 学习》中,用“墙上芦苇头 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 尖皮厚腹中空”为脱离实际 的一批人画像。他对实事求 是做出了精准解释:“实事” 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 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 我们去研究。毛泽东在 1943年把“实事求是”题写在 中央党校的礼堂里,后来成 为中央党校的校训。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