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人生--雕塑家雷宜锌的故事/中国精神我们的故事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农民生活,终身受益 雷宜锌他们这些知青都是城里来的,刚到艰苦的 农村特别是边远的山区生活,自然会有些不适应。 比如,上厕所。李队长家的厕所建在横屋的后面 ,说是厕所,其实就是用几块烂木板夹着,顶上盖着 杉木皮,上面漏雨,四周透风,一个麻袋片挂在那儿 就算是厕所的门。厕所条件差不算什么,还要争取时 间“抢占阵地”。李队长家人本来就多,再加上五个 知青,早晨上厕所特紧张,得排队。 再比如,洗澡。农村哪儿有专门的浴室?有人在 厕所里洗,有人在猪栏边洗。人多,当然就不能白天 洗澡了,只能晚上洗。碰上大月亮时,他们总觉得不 自在,总觉得有人在看着自己。于是,他们等到院子 里的人都睡了才洗。 既然当上了农民,雷宜锌不仅要适应这里的生活 环境,更重要的是还要学会干农活。就说下田散粪吧 !刚参加劳动时,站到田埂上,雷宜锌心里就纳闷: 他们散粪怎么不拿工具呢?只见妇女队长走到粪堆旁 ,卷起衣袖,双手抓起粪便就往四周散去。雷宜锌这 才知道:原来,散粪是用手抓啊!随后,生产队其他 半劳力都走下田去,很自然地散起粪来。雷宜锌从小 就被父母教育着要讲卫生,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不敢 下田散粪,但看着生产队的妇女们都那么“不讲究” ,非常熟练且毫不在乎地散着粪,他实在不好意思再 犹豫了,也走下田去,散起粪来。 雷宜锌印象最深的是送粮。灵岩坡上缴给国家的 粮食任务较重,公粮、余粮、三超粮加起来,基本占 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因此每年有两三万斤粮食要上缴 。从灵岩坡到晓坪公社战备仓库,约六公里,没有公 路,更没有车子,只能靠肩挑,送粮时全生产队的男 女劳力全部出动。为了避免记错粮数,都是一个生产 队的人到一架磅秤上集中过秤,所以要求大家在路上 不要掉队;又因为路非常窄,如果中间一个人把担子 卸下来,后面的人就都走不了了,会影响整个队伍, 因此宁可少挑点儿,也要跟上大队伍。 雷宜锌第一次送粮,开始还感到轻松,但路程过 半后担子似乎越来越重,脚也像被捆上铅砣,步子越 迈越沉。他数次想停下来喘口气,但看看其他社员没 有一个人停下来,他也就咬紧牙关坚持着,一直挑到 战备仓库。 雷宜锌非常感恩那段农民生活: “虽然生产队的人非常照顾我们,但我们还是吃 了很多苦,我觉得送粮最苦。 “我们挑着粮食,要一直在田埂上走,要走十来 里路,要过很多沟沟坎坎。如果要我自己一人自由挑 着还好,但跟着生产队的队伍走,非常累,中间不能 休息,得一口气挑到仓库。关键还得跟得上整个队伍 的节奏,人家快,我们也得快;人家慢,我们也得慢 下来。 “生产队还照顾我们知青了,他们的劳动力一人 挑一百二十斤,我们才挑六七十斤。即使这样,我们 还是受不了,但又不好吱声,只好把扁担从左肩膀换 到右肩膀,又从右肩膀换到左肩膀,压得肩膀发红。 “在芷江,我还学会了播种、插秧、犁田、耙田 等农活,农民会干的,我都能干了,只是没他们那么 专业…… “我特别感谢农村生活,让我得到了全面彻底的 锻炼,那七年的农村生活影响了我一生。 “如果说现在我有些成就的话,那所有的基础都 是那时候打下的。同时,我和他们建立了很好的感情 ,就是现在还与灵岩坡的老乡保持着联系。他们善良 、纯朴、热情、友好,值得我一生来交往。 “现在回想起来,那七年的农村生活,是我人生 最美好的阶段。” P48-51